浅析孙过庭《书谱》的学书观

唐长兴 陈晨/文

:孙过庭,书法家,《书谱》是他用草书写成的书法艺术论文。本文着重阐述他的学书观,在对经典的态度及书法评价标准、书家与创作的关系两个方面。孙过庭《书谱》文思缜密,言简意赅,多真知灼见,对于学习书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学书观;标准;创作

一、 孙过庭及书谱

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书谱》是我国书论史上一篇杰作,它本身也是一篇精美的草书作品,宋米芾有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有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书谱序》即存世《书谱》,关于其篇幅,是一个颇有歧义的问题。一种认为今存《书谱》只是原书的一篇序言,故宜题作《书谱序》。另一种认为现存《书谱》即全文,但经过装裱,中间“卷下”等字断失。

无论现存《书谱》完整与否,其价值并未降低,下文将从学书观来浅析《书谱》。

对经典的态度及书法的评论标准

文章开篇先从书法的发展大势上来评论前人,文中有云“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锺张云没,羲献继之,”“彼之四贤,古今特绝,今不逮古,古质今研。”可见在人们心中的理念就是“今不逮古”,中村元有论述“中国人的基本心理是力图在先例中发现统领生活的法则,学问就是暗示熟知已逝岁月中的诸多先例,也就是尚古”,钟繇、张芝书于古的范畴——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也就是“质”;王羲之、王献之也就属于今的范畴——非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则是“妍”。在新的范式不符合以前的评价标准下。孙过庭在《书谱》中给予积极的回应“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艺术的发展当随时代,沿袭和变革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孙过庭自觉的消除迷信经典的观念,“物理常然”的提出直面现实,不同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以及极高的地位。

孙过庭对锺、张、羲、献有着极高的评价,那他又是站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的呢?孙过庭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对自己固有观念的消除,不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书法的优劣,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所谓“同自然之妙有”也正如石涛所说“得乾坤之理者”。

孙过庭做到不迎合时尚,不迷信经典,有着“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孙过庭的求真精神也是有限的,求真精神最重要的是不屈服权威。唐太宗有“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综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俄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推王羲之,贬王献之,孙过庭虽未用“饿隶”“枯树”来评价王献之,但认为扬名立身,应先尊显父母。对王献之胜父进行批评,并指斥“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很显然,孙过庭并未站在艺术的立场上评价,而是从道德的层面。这种态度与他提倡的“同自然之妙有”背道而驰。孙过庭对书法有极高的认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自先秦到两汉儒家的伦理道德慢慢渗入民族血液,虽魏晋乱世,玄学兴盛,但也不能代表伦理道德的消失,特别是孝道,从《世说新语》中不难看出。孙过庭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他的不迎合、不迷信建立在道德生活中,道德也会影响对艺术的判断。

书家与书法创作的关系

孙过庭首先指出了书家情性与书作的关系。称赞王羲之“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深情调和”,有列举王羲之在写诸多帖时的情感态度:“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体现了王羲之在书写不同内容时情怀各异,表明书法是情与书的统一。孙过庭并没有从书体的角度来区分,而是站在书者心理状态的角度来把握书法作品的实质。体现了书法与语言文字的融合,辨析书风还应从作者文字表达的情感中去探寻,刘勰在《夸饰》中有“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也是同样的意思。

其次指出性格与书作的关系。“同源而异派”,文中有“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资。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隶。”表明不同的性格写出不同类型的书法作品,也就是书法与人格的关联性的密切,孙过庭指出人的性格、爱好、情感等与书者作品的融合,人的性格偏向给书法带来不利之处。陈利华如是说“书法是书写者心理的外在表征,是书写者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直接反应,分析书法与书写者人格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反省、完善自己的作品和促进完美人格的发展。”

再而表述了书者年龄与书作的关系,有“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少乃少而可勉。”“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之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孙过庭认为学书开始要法度严禁,追求平稳。其次,追求跌宕,让人意想不到,又合书法法度。最后返回到平正,通过否定之否定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正如唐代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的过程。苏轼有“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余以不但为文,作诗者犹当取法此。”“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与“复归平正”是同样的意思。

孙过庭既是书法家,又有创作的实践。首先,《书谱》是他用草书完成的,也就是他产生这样学书观的原因之一。其二他的学书观得益于受魏晋南北朝理论的,如,刘勰对“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中”的强调,葛洪对“贵远贱近”的批评,曹丕对“文人相轻”的察觉,还有诗、画建立的艺术标准,都有有效的消除种种固执的偏见。以致虽过千年,仍能强烈感受到《书谱》的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书论史上一部超越六朝,凌驾当时,并对新时代下书法艺术审美标准的变革起着重要意义的著作。

参考文献

[1](宋)米芾.书史.中国书画全书[C].

[2]宣和书谱[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3]陈利华.书法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以米芾书法为线索[D].重庆大学,2010.

(原载于《读天下》 2018年第10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