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 | 凶手到底是谁?(下)

5

电影《暴雪将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像《白日焰火》。男主人公都是保卫干事,女主人公都是一个无助的女人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电影是通过二维银幕表达三维空间,但现实当中的很多元素电影无法直接表达,比如冷热、干湿。导演通过摄像机对环境的拍摄来渲染这些感觉元素。

看过《白日焰火》的人都有冷的感觉,极冷、干冷。而《暴雪将至》从银幕传来的是湿冷,特别湿。

家属楼的凶杀案很快破了,凶手是死者的丈夫。因为丈夫工厂的效益不好,夫妻二人经常发生口角,并一步步升级为暴力相残,最后失控杀人。

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纠纷在我原来住的胡同里几乎天天发生,我的邻居老王与他的老婆的战火也经常蔓延到要杀人的边缘。

而这时的老余心理也越来越急,谁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找到凶手是他实现体制内警察理想的唯一希望,并且他总觉得这个希望一直牵着他,还有那只鞋。

通过在燕子理发店对面小酒馆里的观察,五金店老板的儿子宋军嫌疑最大,原因有三。

一、宋军经常在夜里出没在小街上。

二、宋军家卖各种刀。

三、宋军是钢厂的职工,有过对女性骚扰的前科。

经过多天的跟踪,老余终于等不下去了。在一个傍晚,老余在小酒馆里直接向宋军摊牌。

宋军不知可否,在老余的暴力威胁下,逼宋军穿上了老余认为是“凶犯”的那只鞋,正好。

宋军否认了。“41码脚都能刚好穿上这只鞋”。

这个理由老余不得不接受,但这个理由也让他懊恼到了极点,不是对宋军,应该是对他自己。

6

老余觉得宋军的行迹可疑,燕子也觉得老余的行踪也可疑。有一天,燕子来到了小酒馆,老板告诉燕子,老余天天坐在小酒馆看着她的理发店。

这让燕子对老余产生了怀疑,他是相信自己?还是怀疑自己?自己毕竟从事过那种职业。

燕子回到理发店,打天老余的提包,想找出点蛛丝马迹。

燕子发现了老余的日记,里面都是案情的记录,和死者的照片,没有一点关于她的消息。

燕子很失望,而在所有案件的记录最后是老余向她要的那张照片。

燕子一下子明白了,老余对她表现出来的一切好意都是为了案子,老余想用她的美色钓犯罪分子。他心里只了案子,没有自己,并把自己设计成了破案的工具。

燕子叫回了老余,问,你喜欢我吗?

老余很含糊地说了一句,是吧!

一句“是吧”让燕子的所有希望都破灭了,她让老余看从日记本里拿出来的那张她的照片,问,我漂亮吗?老余什么都明白了,自己的心思被燕子发现了。

他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是燕子最不想听到的,她不是想找一个保镖,她想找一个男人,喜欢他的男人。

燕子提出要回老家,两个来到了跨越铁路的天桥上。两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来到这座天桥上,因为望向远方是一条条路和过往的火车。

老余说,别走了。

燕子说,我的梦醒了,你还在做梦

老余的梦是做一个体制内的警察。这是那个“大下岗年代”很多人的梦,体制两个字把现实与梦割离开来,梦就是梦。老余在梦中越走越远,也越走越无助。

不能说他不喜欢燕子,但他想梦实现了,再去好好喜欢她。燕子像一片树叶一样从桥上飘下,桥下是一辆隆隆驶过的列车。

老余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发疯了。他绑架了宋军,并把他带到了抛尸案现象。宋军否认自己是凶手,老余把他打血肉模糊,昏死过去。宋军家报案,老余被捕。

刑警队长老张告诉他,他们查过宋军,他的血型与案发现场留下的血型不符。

7

老余因重伤害罪被判10年,这个时候已是1998年,香港已经回归了。

电影是以倒叙的方式展开的,影片的一开始是2008年老余出狱到地方派出所报到。

户籍警问,你叫什么名,

他说,叫余国伟。

户籍警问,哪几个字。

他说,剩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户籍警又问,哪个余?

他说,多余的余

那个年代有那么多“多余”的人,他们都曾因为国家而感到自己也无比伟大。

而在那场变革中他们成了“多余”的人。

电影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老余也曾相信暴力能找到“真凶”,最后自己成了暴力的牺牲品。

改革是有必要的,但能不能用温和一点的手段呢?以暴治暴,永远无法走向真正的文明,只能越来越野蛮。

出了狱的老余想起了老张,老张退休了,但他没能回到老家去晒太阳,他得了脑溢血,瘫痪了,不能说话了,也不认人了。

老余想起了他的冶金厂,冶金厂只剩下了一个看门的老头和他养的三条狗。

老余回到了他“得意”过的地方,他曾和死去的徒弟说,人喜欢回到得意的地方。

他说他是1997年的劳模,看门老头说,他在厂里待了一辈子,根本不认识他,1997年也不可能评什么劳模,那时厂里的人都在四处找出路。

是的,没有人再记得那个年代,还有那么一群人,虽然过去的时间并不长。

老张生病前给老余留下一封信,信里有一个交通事故的剪报。在老余追“凶犯”的那天,钢厂外的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个卡车司机撞死了一个人。

老余通过老张的信找到了那个肇事司机,司机的描述和老余当天追“凶犯”的情景一样,老余之所以到公路上没有发现“凶犯”,是因为他已被压到卡车底下。

肇事司机说,那个人当时没有死,他从车底下爬出来之后,又被另一辆车碰倒,死了之后无人认尸,最后火化了。

肇事司机还说,事发后刑警老张来过,告诉他,通过血型对比,那个人和连环杀人案凶手的血型信息一致。

能说明这个人就是连环杀人案的凶犯吗?

电影含糊地表达了一种解释,这个人就是“凶犯“,恶有恶报。老余没抓住他,他却被卡车碰倒,卡车没碰死他,又被另一辆车碰死。

这是观影者在道德层面期待想得到的因果报应,电影满足了这种需求。

但种种疑点还是无法解开,人死了,结案了,老张为什么不在信中直接说明,或提供证据?为什么还让老余在十年后找肇事司机?

8

凶手到底是谁?这是电影留下的悬念。看似这样,其实答案是有的。

凶手是大环境,是湿冷的天气,是社会变革中产生的绝望情绪。是大环境制造了凶手,每个人的命运都难以逃离的大环境。

1997年的大环境叫体制改革。

在这之前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推车的镜头,一次是老余的三轮摩托抛锚了,另一次是老张的警车抛锚了。

一个可以看作是体制外的车,一个是体制内的车,这两辆车都走不动了,而老余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体制内外的挣扎。

冶金厂被卖掉了,这个代表“伟大”、“荣誉”、“得意”的厂在定向爆破中化为了灰烬,那块地将被开发房地产。而爆破场地外,一群“多余”的人为之伤感。那是2008年的冬天。

老余踏上了回家的汽车,崭新的汽车却熄火了,在司机一次次启动的汽车喘息声中,在车内《好日子》的歌声中,天降大雪。

2008年中国南方各省经历了50年未遇的雪灾。全剧终。

9

这一个月来,发生了很多恶性事故,滴滴司机强奸杀人,街头砍人,全国各地暴雨频发。

电影是去年拍的,里面有两个时间节点,1998和2008,但电影讲述的不是那个年代。

暴雪将至。

作为普通人无法逃离大环境,我们能做到的是不去做凶手,不去做一个带有戾气的人。

原来下周想聊今年上演电影《暴裂无声》,但是觉得总聊这样的电影影响大家的情绪,下周聊一部喜剧片2016年上映的《驴得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