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八旬老船长捐出传家宝:6本“更路簿”

12月5日,海口美兰区演丰镇演海村委会下厂村八旬老渔民林诗仍,向海南大学图书馆捐赠了6本家藏的“更路簿”、14张中英文海图以及2个罗盘等相关航海资料。让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文化教授惊讶的是,其中一本“更路簿”是目前发现的“更路簿”中唯一采用“苏州码子”记录更数的,其内容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度以及信息的独立性更是罕见。

昨日,林诗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需要,我就要捐出来。”

何为“更路簿”?

“更路簿”又称南海航道更路经、更路传,是海南渔民在数百年的航海历程中,以手抄形式或口头传承下来的,记载了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是老一辈海南渔民传承下来的经验总结。

“更路簿”是民间自发开发南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实物证据。这些手抄的“更路簿”没有标点符号,以天干地支历法计时,借八卦、自然天象和罗盘、计量尺来表明方位,再加上不断变迁的汉语、海南俚语及渔民行话的表述等,记载着老一辈渔民从海南东海岸的港口出发,到西沙、南沙生产作业,并以生命为代价,探索出的南海上条条航线,是南海渔民用生命、血汗和智慧探索南海的结晶。

八旬老渔民的家藏“财富密码”

“我10多岁时就开始‘做海’(即出海捕鱼)了,一直到60多岁。”今年82岁的林诗仍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林树教(1888年出生)也是少年时出海,后来成为一名船长,驾船下南洋,从海南、广西等地运输陶瓷等货物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少年时期的林诗仍不畏艰险,跟着父亲出海,学习操控船只,看天气辨水流,也逐渐读懂了“更路簿”,“从那以后,我大半辈子都离不开父亲留下的‘更路簿’。”林诗仍笑着向记者介绍,凭借着祖辈的航海经验及父亲的教诲,他在南海航行50多年从未迷航,“更路簿”保护了他的平安。

“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林树教将自己记录的“更路簿”传给林诗仍时,千叮万嘱让儿子一定要把“更路簿”保存好,“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财富密码’。”

在林诗仍捐赠的“更路簿”中,其中3本为线装古书样式,内容均为林树教手抄和使用过的航海资料,另3本是林诗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抄写和记录的航海资料,“出海经过的地方,航线、水流、气象,我都详细记录下来。”

“在我父亲传下的‘更路簿’中,有中英文海图13张。”林诗仍说,父亲传下的3本“更路簿”是其出海几十年的“足迹”,记录了父亲在南海航行时的航线、天气、水流等信息,“这3本‘更路簿’中的许多航线都是父亲记录的,也有别人帮他记录的。”

首次发现使用“苏州码子”记录更数

去年年底,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文化教授得知老船长林诗仍有6本珍贵的“更路簿”后,立刻前往老人家中拜访。

打开有历史感的木匣,翻开层层包裹的油纸,李文化惊讶地发现,在这6本“更路簿”中,有《癸亥年更流部》字样的“更路簿”记录的航线多达600余条,其内容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度以及信息的独立性更是罕见。在《癸亥年更流部》中,部分更路的“更数”用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表述,经分析,这就是古代民间曾经普遍使用的“苏州码子”。

据悉,林诗仍捐赠的“更路簿”在海口地区还是第一次出现,也是目前发现的全部“更路簿”中,首次采用“苏州码子”记录更数,册子中“苏州码”至少有31处。

据李文化介绍,“苏州码子”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一套“商用数字”,也称“苏州码”“苏码”“花码”等。“苏州码子”在农家账本、丝绸织物的度量数码等均有应用,自阿拉伯数字普及以后,这种记数法逐步被取代。

“有研究价值,要捐赠给国家”

“‘更路簿’有研究价值,要捐赠给国家。”在得知手中的“更路簿”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是我国南海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后,林诗仍心里很激动。

尽管手中的“航海秘籍”是父亲留下的珍贵遗物,也是自己多年出海的见证,但林诗仍还是选择无偿捐赠给海南大学图书馆,以便专家深入研究。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林家是一个烈士家庭。在抗战时期,林诗仍的三哥林诗茂英勇牺牲,兄长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林诗仍。1962年,凭借祖上传下的“更路簿”及父亲传授的航海技术,林诗仍在当时的演海渔业生产队担任船长。由于踏实肯干,表现突出,1966年由组织推荐入党。如今,林诗仍的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了勤劳奋斗、无私奉献的文明家风。

“希望海大的专家教授能研究出更多的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老一代海南渔民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探险精神,也让几代渔民深耕祖宗海的历史回忆完整保存传承下去。”林诗仍说道。(记者 钟起的 通讯员 王聘钊 文/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