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外媒关注中国这三座城市
转型更是必不可少的话题。而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广东省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提及。
而在广东省,除了作为增长引擎的深圳外,还有三座城市同样被国外媒体关注。从他们的发展之路也可以透视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理念以及遭遇的困境。
三座城市
广州:向“中国的洛杉矶”看齐
↑ 2015年11月19日,广东省国际咨询会闭幕并召开记者招待会,省长朱小丹携五位政府“洋顾问”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广州的经济转型倍受瞩目。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态势中,南方的增长势头愈发强劲,广州算得上重镇。
官方人士称,广州的目标是“全面创新”。截至今年9月,广州创业孵化器的数量从五年前的21家增至97家。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广州要顺应市场需求,以洛杉矶为标杆,打造世界级城市。《联合早报》11月19日报道,广州正打造“知识城”,新加坡将全力支持。
东莞:“东莞制造2025”
↑ 位于东莞的华南协同创新设计院。
“东莞制造2025”的提出,展示了东莞逆袭的雄心。
东莞在今年高调提出“机器换人”计划,是指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改造,为此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亿元对企业进行资助。路透社11月18日称,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的下一步的目标,东莞可能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前线。
惠州:从青蒿到亿吨级大港
↑ 惠州罗浮山。
在屠呦呦以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之后,惠州罗浮山名声大噪。葛洪在罗浮山编著的《肘后备急方》,正是屠呦呦获得启示的来源。
中药文化也成为了惠州的文化名片。
开放型经济更是惠州的目标。2015年,惠州市政府提出,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并打造惠州港成为亿吨级世界大港。瑞士《金融经济报》(Finanz and Wirtschaft)记者向百通社表示,惠州有很多知名企业聚集,又和深圳、东莞等相邻,也是一种优势。
创新,广东走了多远?
广东今年就已宣布迈入创新“2.0时代”。对于创新,广东更注重外向性。广东省政府就有一个持续了16年的国际咨询机制,让国际人士为广东创新发展提供建议。今年,国际咨询会还邀请了BP、西门子、鲁道夫、IBM等公司的董事长作为顾问。
在11月19日的记者见面会上,广东省长朱小丹提出要“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变传统制造为智能制造”。
广东也注重创新性平台的搭建。单看广州,就有国家级实验室28家、工程中心18家。百通社记者走访了位于东莞的华南设计创新院。它由广东工业大学与政府合建,具备高校科研资源基础,为东莞企业转型提供技术和咨询,是产学研结合的较好思路。目前设计院正与苹果公司深入合作。
↑ 无人机制造公司亿航联合创始人熊逸放。
要创新,更少不了人才。Derrick是一位1989年出生的青年,高中就出国,曾在四个国家生活,带着国外的开放性经验回到广州创业。他联合创立的“亿航”无人机品牌,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第一人称视觉飞行,以及全智能遥控。公司仅成立一年半时间,就已融资超过5000万美元。Derrick向百通社表示,选择回国,因为中国市场庞大并且处于创新潮流之中;而选择广东,则是因为其政策扶持力度、创业环境都处于全国前列。来自彭博社、《纽约时报》等的记者都向百通社表示,亿航创业者体现的创新思维,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转型,广东还缺什么?
然而,广东的转型模式中也存在短板。朱小丹在记者会上表示,“总体来评价,广东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广东的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再者,还是人才问题。BBC中文网11月19日称,广东转型的最大困难是人才仍然缺乏。自己培养的人才容易流失,从外地引进人才非长久和根本之计。彭博社记者也向百通社表示,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广东省的人才优势比较小,这是问题的关键一环。广东工业大学常务副院长王勇向记者表示,他们很鼓励在校学生创新,给予他们很大空间,以及提供丰厚奖励。该院正在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和硅谷的团队。
↑ 位于东莞的海斯坦普汽车组件(东莞)有限公司车间,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生产。
朱小丹在记者会上还表示,广东较早地启动了转型升级模式,但这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广东处在爬坡、越坎及阵痛阶段。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将是广东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采访、撰稿: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