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无信任,爱心也有害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所有经得起考验的关系,都包含着彼此的信任。换句话说,没有信任,就没有持久而牢固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在外的社交上,而且体现在家庭的维系上。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家庭和睦,家人相亲,而家人相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彼此信任。当然,这信任自有原因,除了天然的血脉亲情与夫妻间的爱情之外,还来源于家人之间的三观相似与深入了解。
不要以为,一家人都能真正彼此了解。整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离真正的互相了解还有一段距离,即使互相了解了离能够互相理解和深入信任也还有一段距离。
人世间有多少家庭,都因缺乏以上所说的具有现实基础的信任而分崩离析,甚至还会发生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电影《孤儿怨》就充分展示了家庭中因丈夫缺乏对妻子的信任而导致的恶劣后果——家破人亡。因为不想在此有更多剧透,所以当我谈论这部电影时,会回避具体的悲剧情节。正如有网友在评论这部电影时所说,与其说这部电影让人觉得恐怖,不如说让人觉得可气。
真的太气人。不过,我对剧中坏人的生气程度,比不上我对剧中女主人公的丈夫的生气程度,虽然他是个既细腻体贴又坐怀不乱的模范男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看到了他对妻子毫无保留的不信任,是悲剧发生的关键所在。
电影《孤儿怨》采用简洁的表现手法交待了前情。一对恩爱的夫妻,凯特和约翰,在迎接第三个孩子时遭遇不幸,临产时发现已胎死腹中。这件事无疑是个巨大打击,尤其对于妻子凯特来说,她曾经接近崩溃,曾经酗酒无度,并因倏忽导致自己年幼的女儿马克斯因坠湖而变成聋哑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换成一般人,可能会由此更为沉沦。但曾经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凯特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她主动戒酒,主动看心理医生,为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与整个家庭的幸福,竭尽全力地从抑郁的泥潭中爬了出来。
为了弥补之前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缺憾,重新振作起来的凯特提出收养一个孩子的建议,尽管丈夫约翰强调不要为了他的感受而去这样做,然而在凯特的动机中,肯定有为丈夫着想的因素——她希望丈夫享受育女之乐。因此,他们选择了约翰在去孤儿院时一见就喜欢的神秘女孩,而此后夫妻感情确实一度好转到宛如热恋。
从那以后,约翰对这个养女是完全信任,百般维护,奉献着无私的父爱,却对富有爱心的妻子始终持有偏见。看完整部电影,就可以感觉得出,约翰对凯特并不是真正包容的,对于过去的事,他始终和凯特一样耿耿于怀,并且有个难以改变的成见,那就是凯特因为出现过心理问题,所以始终是神经质的,既不值得信任又不让人放心。显然,凯特的婆母与自己儿子的看法差不多,她对儿媳一直没有提供任何支持。
多么不公平!想当初,经历了孕育之苦的凯特得到的是一个胎死腹中的苦果,她的痛苦显然会大于丈夫约翰;随后,她接近崩溃有所抑郁,需要的是约翰的理解与关爱,约翰却让她产生了更多的愧疚心理。在影片中虽然并没有具体展现这些内容,但是观众可以通过剧情的发展作出合理推断。约翰有句话非常具有杀伤力,那就是如果凯特再表现得让他失望,自己就带孩子离开。估计这句话,在凯特遭受巨大的精神折磨变得消沉时,约翰会经常说,显然这既是责备又是威胁。
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这对既富有爱心又看着恩爱的夫妻会很容易地被人挑拨离间,这也是妻子凯特有一次委屈地质问约翰为什么除了自己的话别人说的话他都信的根源所在。约翰最终为自己不信任妻子而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
这不由不让人感慨:家庭无信任,爱心也有害。我们总以为家人只要有爱心就可以其乐融融,可如果大家只是各自有爱心而不互相信任的话,就无法拥有真正的家庭幸福,甚至还会发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现实中这样的家庭现象并不少见,人们常会困惑为什么看着某家人在外待人接物都显得友善而内部却不团结,其实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现代女性凯特,身上既有母性的光辉又有理性的力量。值得赞美的是,凯特能够在精神崩溃的边缘积极自救,凯特能够为重建家庭幸福尽力而为,凯特能够为了孩子而克制自己重陷酗酒泥潭的欲望。尽管凯特是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但导致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丈夫约翰始终不能给予她真正的信任,哪怕这信任只有一半也好。或许,约翰从未真正了解并理解过妻子的内心世界,这才致使一旦面临问题,他就会立即作出不信任妻子的选择。这才是家庭生活中最为可怕的地方。
除了凯特夫妻和那个罪恶之人,《孤儿怨》中的聋哑小女孩马克斯令人印象深刻,她是家中最弱小的人,却用相对智慧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胜过了她的父兄。马克斯仿佛一个小天使一样,既令人心疼又让人喜爱。假如约翰能够听进妻子的话去,就不会让恶人得逞,可以继续享受天伦之乐。
虽为电影故事,但可作警钟长鸣。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并尽量理解自己的家人,从而可以做到彼此信任?如果不能,就意味着家庭存在隐患;如果能够,就意味着家庭已然幸福。
高英写于2020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一,周日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