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秒钟》的色彩
电影《一秒钟》的色彩
颂明
《一秒钟》公映之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好评如潮”和“票房不佳”的尴尬。“好评”之褒赞溢美程度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什么“年度王炸”,“2020年最好看的影片,没有之一”,“纯粹的艺术”等等等等。总之一句话,是张艺谋的一部巅峰之作。
事实上,在《一秒钟》公映之前也是做足了“饥渴营销”的。比如“因技术原因”(什么“技术原因”,你懂的)退出国际电影节而痛失“铁定获奖”的机会,忍痛割爱删除了若干镜头云云。这都足以引起观众的极大好奇心。当票房没有达到预期时,大咖们又说,对于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来说,“票房是最不重要”的。于是,各种追捧的影评蜂拥而至,学术研讨会也应时召开。毫不夸张地说,《一秒钟》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关于“电影”的话题热。
而老朽之前却预言这部影片不会出现像《金刚川》这样的票房热。果不其然,又侥幸被我言中。面对汹涌而来的“好评”,老朽不以为然,花了3个小时写了一篇同名小说《一秒钟》,基本表达了我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可是有人怼我说,“你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一针见血地点出影片的要害,看人们是否赞同。你不是张口闭口'美学批判’吗?”此人还用了《论语·先进》中的一句话激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那好吧,我就从“美学”的角度来谈谈这部影片吧。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是电影艺术中十分重要的渲染情感、烘托主题的视觉元素,也是营造情绪意境的特殊手段,更能够有效地对各种寓意进行直观展示。张艺谋是运用“色彩”的高手,比如《红高粱》的标志色彩“红”。张艺谋在这部电影采用了强烈的红色,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里感受。即便在走出影院之后,观众依然会沉浸在这种的红色中,还可以继续想象,脑补其他的画面和情节。影片中的红色也代表着生命的张扬,表达了一种敢爱敢恨、无所畏惧的人生,尽情挥洒的人生。
那么,《一秒钟》的标志色彩是什么呢?那就是“暗”。阴暗、黑暗,总之是暗。这个“暗”所具有强烈的暗示是不言而喻的,“你懂的”。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长镜头,张译饰演的逃犯穿行在沙漠上,风吹起的沙子和逃犯的身体裹挟在一起,渲染了一种“暗无天日”的恶劣环境以及在这种“暗无天日”环境下人物的被裹挟、碾压。气氛压抑而沉重。
有影评说影片只是在单纯地讲述着一个“看电影”的故事。这就太过贬低导演及演员的用心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单纯,而是具有强烈暗示、深刻寓意的。从美学的角度讲也没有那么“自然、无痕”反而是显得十分刻意。就是我所说的“过”,过犹不及。我似乎没必要一一点破,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只是想说,主创人的“刻意”无非是想达到更广泛的受众面,就电影而言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票房”。显然有些事与愿违。这可能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其它的不说,像我这样的观众群,就十分反感,不接受。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这些“过来人”实在是明白一个道理:咱新中国,咱真正的底层老百姓,能走到今天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民国是个什么样子?并不是像现在很多影片中表现的那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舞场妓院、靡靡之音。那只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的生活写照。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下的挣扎。我也可以说个真实的一秒钟的故事,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的青年,自小定了一个娃娃亲。上天庇佑,媳妇长得十分出众。到了婚嫁的年龄,正赶上个好年成,这家人起早贪黑织了些土布,让弟兄俩用车推着到城里去卖了准备办喜事。谁知在回客栈的途中被盗贼给惦记了,抢走了全部的卖布钱,准新郎弟弟还被打折了腿。当哥哥推着断腿的弟弟回到家时,新娘子已经被本地的一个土豪给霸占了。一家人的憧憬就这样一秒钟被毁了。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何况对于更多的“娃子”、农奴、雇农、包身工连这样的“憧憬”也是不敢有的。
有人总喜欢诟病“30年”是“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假如我们稍微客观地面对现实就会发现,其实我们那个时代创造的文化作品数量及质量都是完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那是一个真正出经典的年代!我们那个时代打下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国家的底子真的是太薄了。在举国文盲的起点上用30年时间打扫卫生,荡涤自己身上的污泥浊水,打下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并创造出崭新文化来,实在是不算长的。为了扫除文盲就必须大力兴办学校,于是就有了遍地开花的识字班和大学的“母鸡生蛋”一校变多校,大学内迁;为了改变全国范围真正的“文化极度匮乏”现象,就必定要鼓励文化下乡,文化人下乡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于是就有了乌兰牧骑、各种宣传队;为了摆脱饥饿就必定要兴修水利,改良农田,于是就勒紧裤腰带修了数以万计的水库和水网化的灌渠;为了实现工业化就必须首先建立起配套的、规模化的工业基地、开发能源、发展科技事业,于是就有了各个大型工业基地、大庆油田、两弹一星……所有这些都需要一种英雄主义的奋斗及献身精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啊。最难最难的还是如何避免既有功臣不走向反面,不出现“历史周期率”的问题!
所以我说,是不能用一个“暗”来概括我们那个时代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年能够沉下心来做真学问,掌握真技实能,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而不要轻易地被“暗灰的情绪”所笼罩、所束缚。研究历史一定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清历史逻辑(特定背景下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是理性的而不是情绪化的。对今天的青年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2020年12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