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猪混杂的日子

70后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

1980年代的杂病和医疗

(7)人猪混杂的日子

农村的农耕生活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通常情况下,每个种田家庭都会养一头猪、几只鸡,一只猫或者一条狗,人力充足的会养一群鸭子、或者一群鹅,个别家庭还养着牛。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配套。白天,动物们被驱赶到屋子外面或者田野里,夜里它们统统归家,跟主人拥挤在狭小的房子里,鸡群用鸡笼装着,空地圈鸭子或者鹅群。住房极端紧张的人家就把猪圈在眠床下面。我们村有人替猪擦嘴,也有人改用田料袋套在猪嘴上————人盖(甲gah4)脚、猪盖嘴————时间长了,猪也习惯这样过夜。

做饭用大灶,大灶后面跟着一个大水缸。家具就非常简单,一张眠床,一只春椅,一只咸酸橱(du5),一个衫橱,一个米柜(县gun7),还要专门空出一个隐秘的地方设置尿桶。一间不大的房子所有的功能都要具备。孩子小的时候与父母同住,有时候一张窄窄的眠床要塞下十左右人。天气炎热的夏季,大家就到屋外阔埕睡。

动物们也需要吃东西。一般的情况下,不多的田地要分割出一部分种水稻、一部分种番薯、一部分种蔬菜。水稻是主粮,大米是传统的食物。稻草是最主要的燃料,晒干后要挑回家,囷(勤keng5)在楼上。番薯用来喂猪,收获后也要堆放在家里。

我最怕的是猪母生猪崽。因为动物的习性使然,猪母通常是夜里产崽的,产崽前后的那种焦虑,那个血腥的味道真的毕生难忘,还有在春水雨涝的日子,猪崽得了痢疾病,它们拉出其臭无比的粪便,真的令人恶心!

楼上的稻草放久了也会生殆(dai5),这些细小的动物真的从天而降,它们粘在人身上,然后爬满了整个身体,粘在脸上,痒痒的、让人很不舒服。大家人都会跑到山上去砍一种叫蒲姜的植物枝叶,挂在楼楹下,真的有很大的功效。

我们家还种有咸水草,收获后也把它们暂时囷在楼上,等待盛产期过去,价格比较合理后,再一个个地抱下来,稍微打扮,像新娘子一样,送到炮台等市集出售。

我家还养着一头大水牛,由于房子的数量不多,没办法空出一间当“牛间”,有一段时间我们是跟水牛睡在一间房子里的。蚊子多的夏季,牛进屋之前,用稻草、扁谷熏了浓烟把蚊子驱赶出去,把牛牵进来,再放好帘子。牛本来就有它的气味,夜里,牛排放的粪便和尿液更是臭气熏天。我很怀疑我的鼻炎就是那个时候熏出来的。

衣服是破了就补,补了再破就再补。年龄相隔不大的兄弟姐妹从大到小退穿衣服,花色品种很少,皱皱巴巴的布料,颜色退了就请人“移”。脚底穿木屐,还不是整天穿在脚上的,夜里要睡觉前,大家到小溪踏头洗脚,于是,一阵清脆的木屐声从巷头响到巷尾。生活物品极其简单,几乎可以说,现在居家所有的物品,面巾纸、洗衣粉、洗发水、洗洁精等宝洁公司的全部产品都是1980年代后才有的。缝纫机、自行车、西式家具等是第一类最急需物品,电视机、热水器、煤气炉是第二批物品,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要到1990年代后才普及。

应该说,70后的人生,是从最原始最传统的生活向现代化生活过渡的见证人,我们追赶着时代的尾巴跑,几乎每十年社会就发生一次变革。进入1990年代,电视在农村普及,2000年代后,互联网开始进入家庭,2010年代后,触屏手机出现在个人手里,互联网正式普及,年富力强的70后勉强被倒逼着学习,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学习,我们也会像所有人一样遭到淘洗。

传统的农村生活就是这样拥挤。在传统社会,由于产权明确,土地是私人所有,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建新房子的,你想要建房子改善居住环境,那么你必须先购买土地。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没有到山穷水尽,卖田卖地被认为是破家子。1949年之前,各个村庄的规模都不大,老寨子的每一间房子几乎都住满了人和猪。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980年代,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掌握在村集体手里,各个大大小小的独裁者都利用手中的权力尽量捞钱,所以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规模建设住房的活动,而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农民们得到土地建设自己的房子,集体得到相应的经济收入,有收入就有腐败,谁不乐意放厝地呢?

回过头来看,1980年代建设的大部分房子都空了出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成了空村,然而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却被消耗殆尽,中国最传统的优势产业————农业都被边缘化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看起来是进步了,在资本的囊括下,现代化的房地产行业正在无情地消灭一个个传统的乡村,乡村文化在历史的巨轮面前被碾压殆尽,无一幸免。

2020-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