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头号“王牌军”,装备约4000支冲锋枪,近战火力堪称凶猛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是最充实的。
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039737人,其中野战主力部队约70万人。仅仅是这个兵力数,就超过了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兵力总和。
当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师的兵力普遍在1.2万人左右,主力纵队兵力可达4万人以上。
而华东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中原野战军的纵队兵力甚至还有1万人到2万人之间的。
除了兵力上的不同之外,东北野战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比较充实,其纵队普遍有炮兵团,步兵师有炮兵营,团营的迫击炮和自动火器也比较多。
仅以轻重机枪和冲锋枪为例,在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即装备有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冲锋枪12960支。
而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之外,东北我军的兵员素质和战术水平也非常高,尤其是在“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大练兵中,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时东北的国军已经被东野打得不敢冒头,但是其认为自己多为精锐部队,即便在野战中难以抵御东野,但还是可以依靠坚固的大型城防工事固守。
而老蒋和关内的国军对于东北野战军就更加缺乏认识了,其一直认为东野的纵队比国军的师也强不了多少,南京方面给的战略情报分析也大体如此。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在回忆中便提到:
南京国防部和东北“剿总”对于东北解放军兵力和动向的估计,认为还是10个纵队,每个纵队兵力相当于1个独立师或加强师,每个支队的兵力相当于1个旅或加强团,地方部队——民兵数目弄不清,判断人数可能更多,但没有好的装备,更没有强大的战斗力。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所以当东野主力打锦州时,老蒋便积极抽组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按照老蒋的意思,这两个兵团可不是为了锦州解围,而是要跟东野主力打决战的。
老蒋其实并不知道东野此时的部队规模和战斗力,所以部署上就很是迷之自信。比如认为在东进兵团方向上,塔山一攻就破。
从华北调过来的独立第95师,号称一挺机枪都没丢过,结果在塔山基本被打残。国军几个主力师轮番进攻,结果一步都没能前进,守在塔山的第4纵队总计伤亡也只有3000多人,不及全纵队兵力的十分之一。
而锦州国军的覆灭更是出乎老蒋和国军高级将领的预计,比如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本来想的是东进兵团打到锦州解围后,自己再出动。
结果东进兵团一米都打不动,锦州这边却全军覆没了,这还玩儿什么东西对进?结果东野主力西移,自恃精锐的廖耀湘兵团也被打得灰飞烟灭。
廖耀湘所部是东北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其全军覆灭后,辽沈战役可以说胜了一大半,接下来也便没什么硬仗了。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东北国军的装备水平依然是不错的,47万余国军被歼后,我军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其中计有轻重榴弹炮170门、重炮63门、山炮148门、平射炮40门、机关炮44门、高射机关炮16门、高射炮66门、战防炮146门、步兵炮24门、火箭炮10门、大中口径迫击炮960门、60炮3004门、重机枪2387挺、轻机枪10960挺、冲锋枪18326支、步马枪151859支、短枪4957支。
大量武器装备的缴获,更加充实了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使得东野各部的实力达到了一个新层次。
以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为例,该纵队在1948年11月中旬时改称人民解放军第38军,随后部队入关时,又编入了独立师改编的第151师,全军便有4个步兵师的兵力,合计达59523人。
这东野头号王牌军的兵力,相当于关内两三个主力纵队的兵力数了。
在武器装备方面,38军共计装备有:
长枪16769支,短枪3410支,冲锋枪3990支,轻重机枪1249挺,枪榴弹筒和掷弹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门,迫击炮85门,山、野、榴炮74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55门。
这个装备程度,在当时是可以碾压所有现存的国军主力军的。当然比起友军来,则优势是更大的。
以淮海战役前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为例,当时全纵队参战兵力数17724人,所装备的主要武器有:
步枪4808支、轻机枪349挺、重机枪58挺、冲锋枪176支、短枪544支、山炮7门、火箭筒6具、大中口径迫击炮23门、60炮18门、小炮56门、掷弹筒18具。
两相对比,其中的各项兵器差距可想而知。所以淮海战役其实我军是更难打的,因为我们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没有优势,所以也就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在这里我们重点提一下冲锋枪。
冲锋枪这种武器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1920年代时各路军阀部队中便有使用冲锋枪,各地的兵工厂也仿造了不少。
不过到全面抗战开始后,这些仿制的冲锋枪大部分都消耗掉了,直到抗战后期由美国提供正牌的冲锋枪。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军已经装备了数万支冲锋枪,而我军当时装备的冲锋枪极少。
这种兵器其实是很好用的,尤其近距离的杀伤力巨大,比单发步枪要好用得多。所以我就缴获冲锋枪后,便自己使用。
我军以轻步兵见长,尤其习惯近战、夜战,在这种情况下,冲锋枪便能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以东北我军来说,最初主要是接装苏联移交的武器装备。不过这些装备绝大多数都是日式,而日军并不装备大量的冲锋枪,所以东北我军主要使用的就是缴获的美式冲锋枪。
1947年夏季攻势前,东北我军装备冲锋枪只有2325支。在三大攻势中,东北我军缴获了大量冲锋枪装备自己。
到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装备的冲锋枪总数为12960支,除去机关、特种部队、地方部队装备的冲锋枪外,野战纵队也装备有大几百支,数量尚不能说很多。
比如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塔山阻击战前,所装备的冲锋枪数量就是838支,还没有轻机枪(990挺)的装备量多。当然了,比起关内的兄弟部队来说,此时东野装备的冲锋枪数也不少了。
当时东北国军所装备的冲锋枪数是比我们要多的,因为东北国军的总体规模比我们小一半,但仅仅是缴获的冲锋枪就超过了18000支,这些冲锋枪缴获后,大大充实了东野部队的基层火力水平。
以我们上面所说的38军为例,该军入关时即装备了近4000支冲锋枪。
要知道,国军的新1军在鼎盛时期装备4097支冲锋枪,到东北作战时冲锋枪数的保有量便下降至3519支,此后装备量更是只降不升。
国军后来调整的主力军编制,一个军内装备的冲锋枪数是1493支,实际落实下去的装备量肯定还不及此。
我们可以想想,38军此时的6万大军,所装备约4000支冲锋枪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了。
除了警卫、炮兵等单位所装备的一部分冲锋枪外,38军此时的步兵班至少能装备2支冲锋枪,多的还能装备3到4支。
当时东北野战军每个步兵班都有1挺轻机枪,再加上这几支冲锋枪,其余则是装备步枪。
这样的武器配置显然比1挺轻机枪加步枪的配置要好很多了,尤其是近战突击中的威力是很强的。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不久改称第四野战军,所属部队又从北一路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最先抽调的也是38军等几个主力军。
此时部队尚未换装苏械,所使用的仍然是国内战争中缴获的武器装备。因此在战争初期,手持美式冲锋枪的志愿军是很常见的。而这些手持美式冲锋枪的志愿军,将让正牌的美军也见识下什么叫做世界最强轻步兵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