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好古典中医的四条途径

本文导读

医理不尽在书本里

更在浩渺的自然中

学习中医

不限于在课堂、书本及临床

更为重要的是

要多去自然界、生活中

观察与感悟

自然与生活

才是中医思维的源头活水

——小熊医生

深思: 

中医,似易学而实难精。古往今来,方药成千上万,多如牛毛,却时常遇到“无方可治”之病。我们不缺方,亦不缺药,而是缺乏善用方药的思维。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如何真正步入中医之门,领悟到沉淀千年的古典中医智慧呢?

一.读经典: 

中医这颗参天大树,有根,有干,有枝叶。要把握这颗大树的生命状态,需从根处着手。中医之根,在于经典。经典里蕴含了古圣先贤最原创最本真的中医智慧。医学典籍,汗牛充栋,而能称之为经典的,无外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此外,《四圣心源》一书,笔者认为,也是必读的一本经典。除了中医经典,欲要更深层次地体悟古典中医,则需要再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如《易经》、《道德经》、《清静经》、《心经》、《金刚经》等。

读经典,无需一开始就尝试去理解,只需用心诵读,不断重复即可。用心读的状态,是需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即在非常专注的状态下,眼睛看着文字,张开口大声而缓慢地读出来,同时,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这个声音。这样,眼到,可调动肝气(肝开窍于目);口到,可调动脾气(脾开窍于口);发声,可调动肺气(气动则有声,肺为气之主);耳到,可调动肾气(肾开窍于耳);专注,则可调动心气。这种诵读的方法,本身即有助于协调我们的五脏气机,越读越健康。不断地重复诵读,就会慢慢进入我们的潜意识。而一旦进入了潜意识,则会无形中影响并净化我们的思维方法!

二.勤实践: 

中医里面,概念太多,内容庞杂,如果一直学理论,缺乏实贱,几年下来,兴趣消磨,则会愈发枯燥乏味。笔者提倡,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甚至先体验后学习。许多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兴趣浓厚,是因其有体验或经历到了中医疗效带来的神奇;很多的中医学子,大学学了五年,却没几个能真正运用中医思维治好病。原因何在?理论学太多,而实践太少罢了!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是检验中医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医流传至今,门派众多,加之鱼龙混杂,各执其理,甚则自相矛盾,真假难辨。唯有实践才出真知!

如何实践呢?刚学完中基后,建议自学并开始实践经络腧穴、针灸、推拿等,先练手,去体验,去增强感性认识,而后再深入研习其理论;学中医诊断的时候,一定要边学边用。如学了望诊,走在路上,随时去观看周边行人之气色。学了脉诊,要有见人就想摸脉的冲动……;学到方药之时,一定要去看看饮片,尝一尝,摸一摸,认认植株长什么样,在药房待一待,按照各个经典方子抓抓药。待学完之后,去临床跟跟诊,抄抄方。要珍惜每一次临床的机会,珍惜每一次生病的机会,自己尝试着去望闻问切、辨证开方或施针推拿。实践,宜早不宜晚,宜多不宜少!

三.增强“内在”训练,提升专注力和觉知力:     中医是气道医学,气是中医的命根子。气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态,与有形的解剖结构截然不同,这也是现代人学中医的最大难点。无形的层面,难以眼见为实,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提升我们的专注力,精神内守,以神去觉知神气之变化。尤其是诊断之望气色、切脉法,针灸之调神、得气。若一个医者没有气感,没有足够的专注力和觉知力,那么在医道层面,则很难有大的突破。    增强“内在”训练的方法,如坚持站桩、打坐、练太极、写书法、品茶等,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于神气的感受将会大大增强,更能体证到无形层面的一些东西。
四.培养“观”的能力:     “观”有内外之别。“内观”,是去感受内在人体小宇宙。如当我们品尝了一味中药,去体会其对身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此即“内观”,神农尝百草是也;“外观”,即观外在天地自然和生活之变化,以悟医理。如看到太阳东升西降,想到人体气机左升右降的规律;看到秋天叶落,想到脱发的治疗。    经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古人即是通过: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通人事,把天地自然当大人体去认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而建立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所以,要想找回中医之根,要想真正步入古典中医之门,就需要重新去培养我们“观”的能力!    “观”是学好中医特别核心的一种方法,“观”的目的去“悟”,中医特别讲究这个“悟性”!关于“观”与“悟”的理解,可阅读笔者的另一文章“从“观”、“悟”二字浅谈中医之学习”。小悟:     读经典,勤实践,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很专业的中医大夫;增强内在训练,培养“观”的能力,则会让我们更接近医道!
成为一个本身就是中医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只会研究中医、讲中医的人!与诸君互勉!


(0)

相关推荐

  •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两位方药调理治疗眩晕方。...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两位方药调理治疗眩晕方. 方药及用法:焦白术20克,泽泻60克.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内耳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征).#快问中医超能团#

  • 中医经典方药——伤筋方生大黄50克,生栀...

    中医经典方药--伤筋方 生大黄50克,生栀子50克,川芎30克,透骨草20克,赤芍15克,苏木20克,丹参20克,红花15克,冰片20克. 上药为面,用醋调糊敷患处,24小时换药1次,连用5天即可愈 ...

  • 中医经典方药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

    中医经典方药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胀满. 出处:<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 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 ...

  • 中医经典方药——渗湿热 [...

    中医经典方药--渗湿热 [组成]苍术.白术.甘草(炙)各30克.茯苓(去皮).干姜(炮)各60克.橘红.丁香各3克. [用法]上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枣1枚,姜3片,煎至50毫升.食前温服. ...

  • 中医中药经典方药——灌肠方〔组成〕 大黄...

    中医中药经典方药--灌肠方 [组成] 大黄30克,槐花30克,崩大碗30克,苏叶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 煎至200毫升,紫金锭3片,熔化,保留灌肠.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尿毒症, ...

  • 微头条中医经典方药补骨丸

    中医经典方药补骨丸: 首乌 20g 丹参 30g 当归 30 g水蛭 10g 藏红花 6g 鹿茸粉 2g 龟板 15g 独活 15g. 水煎服,每日一剂. 外敷神效散,血竭60g 仙桃草15g 飞天蜈 ...

  • 中医经典方药升阳顺气汤——《内外伤辨》。...

    中医经典方药升阳顺气汤--<内外伤辨>. [组成]黄芪30克 半夏9克草豆蔻6克 神曲(炒)10克升麻6克 柴胡当归身 陈皮各10克 甘草(炙) 黄柏各10克人参12克 [用法]上为粗末. ...

  • 中医经典方药大补元煎。这是张景岳补阵中的...

    中医经典方药大补元煎. 这是张景岳补阵中的第一个方剂,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等. 方中特别说明人参必要时用至2-3两,熟地必要时可用至几两.方中尚有山药.杜仲.当归.山萸.枸杞.炙甘草. 此方也是气 ...

  • 中医经典方药升阳顺气汤——《内外

    ​中医经典方药升阳顺气汤--<内外伤辨>. [组成]黄芪30克 半夏9克草豆蔻6克 神曲(炒)10克升麻6克 柴胡当归身 陈皮各10克 甘草(炙) 黄柏各10克人参12克 [用法]上为粗末 ...

  • 中医经典方药清肝活血饮,治疗气郁血阻者。...

    中医经典方药清肝活血饮,治疗气郁血阻者. 组成: 决明子15g,柴胡10g,山楂15g,赤芍12g,川楝子10g,鳖甲15g. 清肝解郁,活血化瘀. 主治脂肪肝,属气郁血阻者. 症见胁肋疼痛,烦躁易怒 ...

  • 中医经典方药——五痫丸。 ...

    中医经典方药--五痫丸. [组成]全蝎3克(去毒炒).半夏60克(汤洗7次)雄黄4.5克(别研).蜈蚣0.5条(去头足炙).无南星(炮)30克.乌蛇60克(30克酒浸,30克去皮骨焙干).麝香6克(别 ...

  • 中医经典方药——养阴清热汤组成:生地、生...

    中医经典方药--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生石膏.金银花各30克:天花粉.知母.芦根.黄芩.荆芥.防风.积壳.龙胆草各10克:甘草3克. 功能:养阴清热,散风生津. 主治:疱疹性结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

  • 中医经典方药一清散 [组成...

    中医经典方药一清散 [组成]柴胡12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川芎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锉散,每服12克,姜枣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清热利湿. [主治]热疸发热. [来源]<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