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诗意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这是最好的时间,清澈又深邃,我们承接它沐浴它呼吸它,让我们的诗歌和人生都充满了这种诗意和气息。”在诸多的诗歌评论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人李犁的这句话。此刻,合上陶继新与王崧舟对话而成的新著《读写丰盈诗意人生》,随之而来的恰是这样一种感觉。
清澈又深邃,深情而温暖。翻开的书页,渐次延绵成了一趟长满了诗意的旅程,沿途是看不尽的美好:在或灵动或厚重的文字筑成的世界里,有高山流水,星空浩瀚,有芳草离离,鲜花盛开——而最妙的是,走着走着,因为某个词,某个句子,面前的风景倏然跳了起来,活了起来,并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攫住了你的心。于是,整个世界静了下来,你沉在了某种气息里,然后,心灵和思绪随着某个词某句话不由自主地飞了起来……
这样的一种阅读体验,正如陶继新老师在书中所言:“我们在阅读中外经典之时,在向先贤至圣们学习之时,所读所学绝不应是表象的东西,而应是心灵、精神层次的提升和拓展。真正的学是生命之学,是心性之学,是一种不断拓展、不断超越之学,是昨日之我已死去,今日之我又新生,并最终达致心灵的自由,一切似乎都完全地包容与接纳,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生相长。”
又像王崧舟老师所语:“书是活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当你读他时,他就活了,就和你对话。和你对话的不是文字,是书中的那个灵魂。这是两个生命的一段奇遇,这里有生命无聊时的倾诉和倾听,有生命提振时的感激和感恩,有生命与生命在会心出的共鸣和共享,有一个生命静观另一个生命时的感动和感慨,更有两个生命在相互欣赏的那一刻深深溢出的欢喜。”
什么是真正的对话?或许,从陶继新与王崧舟老师的这场对话中,我们可以寻到一个答案:真正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打开,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思想与思想的相遇,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是一场美好与美好彼此相认的对话。
在杭州韵和书院,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时节,围绕读书与写作,教育与文化,生命与成长,两位虽身份不同经历相异但志趣相投灵魂相近的学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促膝长谈——
谈读书的文化价值,谈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传承道义,谈诗意语文的文化使命,随着话题的展开,交谈的深入,在碰撞中,在讨论中,访者与被访者的界限模糊了,于是,忽而是一个个令人茅塞顿开的故事娓娓道来,忽而是一句句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随手拈来,最后的成文,完全是随着彼此对话内容的自然切换而水到渠成。流淌其中的,有“话逢知己”的酣畅,有惺惺相惜的真情,有琴瑟和鸣的愉悦,所以,如此洋洋洒洒的对话,读来竟丝毫未觉其冗长,而是一种享受。
有人说,在好的诗歌面前你只能默默地感受和体悟,仿佛一说出口诗味就荡然无存。那么,对“诗意语文”的阐释和解读,是否也会陷入这样的境地?
王崧舟老师认为,事实上,如果把诗意语文只当作一种流派来看的话,可能会扼杀诗意语文,因为诗意是高于风格、超越风格的存在。而语文如果只有功利的取向、科学的取向而没有审美的取向介入,是走不远、走不长的,有了审美的取向,功利才不会被异化,科学才不会变成一种理性的机械的操练,课堂才会有真实活泼的生命状态。所以,诗意不是外在于语文的东西,而是语文固有的属性,是语文的内在精神。诗意语文就是让语文更美,更重视言语感受和言语想象,更加彰显语文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
阅读,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有限的时间,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书读进去以后,能不能打通?这也是很多教师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王崧舟老师以切身经历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能不能跟自己的生命联结,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结,这是关键。联结越多越丰富,就记得越牢。他还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我们身体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插座,一本书来了,这里可以插通,那里可以插通,这个联结就强了。
教师读书,除了丰厚积淀提升自我之外,对于教学又有何影响?在《为何阅读》一章里,谈到阅读之于“丰富语言”的作用时,陶继新老师指出:教师之教,很多时候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其语感的优劣,会让教师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师者形象,也“于无声处”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扬升。所以教师读书,不但关乎到自己的生命成长,也重塑着学生的语言系统。
这是一场智慧与智慧相互启迪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学者谈语文,但不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的教育生态;谈读书与写作,但不囿于经验或是技术层面,而是力求关照教师整个的生命与行走状态。于是,透过这样的对话,给予读者更多的是一种“跳脱”的眼光和超越性的思考。这当然需要对话者必须具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会当凌绝顶”的格局,更需要对教育有清醒而通透的认识和理解。这其中,还有他们对万物的同情和怜悯,对整个世界对“天地人”充盈着的一种爱,一种深沉的潜入血脉的感恩和热爱。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其对话和思维的原点。所以,你会感到,这不只是两个人的交谈,而是一种开启,为让读者开启一场教育真谛的探讨与教育理想的追寻之旅,一步一步,去“见教育,见生命,见自我”。
“写作肯定不是为了重现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发现生命根本的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发现历史所不曾显现的奇异或者神秘的联系,从而,去看一个亘古不变的题目:我们的心灵和前途,和我们生命的价值,终归是什么?”这是作家史铁生对写作的阐释,也道出了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思考。在写作中省察人生,我们就会不断发现,生命永远值得,以最高的礼赞去称颂它的美好。
这场对话道出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这样一场对话带来的思想飓风,将思维的风筝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在学习中,在读写中,在行走中,努力活出丰盈的诗意,或许这正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体局)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9日第10版
作者:张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