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画派——吴伟

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画家兼学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故得名。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今属湖北武汉)的吴伟。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院体派)曾呈双峰之势,自宣德至正德年间,两派并列雄踞当时中国画坛,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的主流。

“浙派绘画”最早形成于明代,钱塘人戴进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风格创立了“浙派”,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以地别命名的绘画流派。自此,“浙派”和浙籍书画家饮誉海内外。明清以来,“浙派”书画经过徐渭、任颐、吴昌硕、潘天寿等历代大师的承接,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独特笔墨形态,其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了绘画流派本身。

浙派,亦称“浙江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画受李唐、马远影响很大,取法南宋画院体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画风,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画家有张路、蒋三松、谢树臣、蓝瑛等。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浙派三大家为:戴进、吴伟、蓝瑛。

中国明代绘画流派。因开创人戴进为浙江人,故名之。 其主要成员还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戴进、吴伟等也曾一度服务于宫廷。在继承传统和艺术追求上,浙派与当时的院派(亦称院体),同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浙派作品中虽然也显露出师承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画家的痕迹,但构图、笔墨等表现形式均有个人风格。他们的笔墨更为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同是浙派画家,其风格亦各有不同,如戴进之劲爽精微,于淋漓畅快中显出秀逸之致;而吴伟则以豪迈简括,纵逸洒脱为特征;至于张路、蒋嵩、汪肇等或爽健,或恣肆,各有区别。作为绘画流派,浙派在明代前期与院派同为画坛主流,追随者甚众,影响颇大。因浙派中的吴伟是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故画史亦称他及其追随者为江夏派。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由于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而被新兴的吴门派所取代。

中国明代前期绘画派别。因其开创人戴进是浙江人,故名。继起者吴伟,进一步发展了此派长处,遂出现更多追随者,因吴伟是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人,画史上亦称其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

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关系十分密切。在宣德(1426 ~1435)至正德(1506~1521)年间,浙派与院体同时雄踞画坛,代表了绘画的主要倾向。浙派的宗师戴进、吴伟,与院体绘画有着相同的传统渊源,都宗法南宋院体画风,他们两人也曾一度进入宫廷,后来流落社会,成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浙派其他画家也有很多入宫供奉者。基于在成员上两派彼此交叉和在画风上非常接近,浙派与院体几乎很难分别,因此,亦有画史将戴进、吴伟合归院派。浙派与院体,在对继承传统的态度上和艺术追求上仍有所不同。院体继承南宋山水画传统,比较谨守旧规,仿效几能乱真,风格雄健仍不失严整。浙派虽有明显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痕迹,但用笔更加粗简放纵,墨色也显得淋漓酣畅,画面动感强烈,气势豪放,具有 较多的新意。在人物和花鸟方面,两派也各呈异趣,故而浙派能自成一系。

浙派诸家中,各人风格亦有区别。开派画家戴进,以取法南宋画院画家马远、夏圭为主,上溯北宋及元人,笔墨劲健精微,稍增壮阔的气势。吴伟则变为简括纵逸,格调更加豪放激荡。继起者张路、蒋嵩、汪肇等人,则趋于简率狂放。戴进和吴伟以其精湛的功力和创新的面貌,使浙派一时崛起和持续兴盛,学者蔚然成风,左右画坛100余年。后期浙派日渐出现末流之弊,缺乏新意,一味草率,遂使此派趋于衰微,其地位终被明代中期新兴的“吴门画派”所取代。

吴伟(1459-1508)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流寓金陵。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他自幼收养于钱昕家,伴其子读书,行有窃弄笔墨的机会。年二十后至金陵,书画之名已渐起,画法与戴进相似。精山水,落笔健壮,最长于白描人物。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用笔奔放,画时泼墨如云,旁观者骇,巨细曲折,各有条理,人皆为之叹服。传其画法的有蒋嵩、张路、宋臣、蒋贵、宋澄春、王仪等,被称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以及白描《人物图》、《神仙图》等。

在表现技法上,吴伟此画属与工笔白描一体,略似北宋李公麟。但是较之画家早年的《铁笛图》,更加流畅秀润,风神俊爽。《画史会要》、《明画录》等著录。画一位手抱琵琶的女子,侧面低首,神情幽怨哀愁。画家用近折描的简略笔墨勾画出人物形象,衣饰线条转折流畅,似行云流水,仅在某些局部以淡墨略加渲染。画面无任何背景,主体突出,简洁明快。画幅上有孙一元、黄姬水等三题的诗跋,称“江夏兹图,允为神品”。

画家少时生活孤苦,由常熟钱昕收养,后流落于南京,因而对民间渔民的生活抱有极强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气息很浓厚,在表现技法上较清新和自由。此画在空间处理上,真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整幅作品画法比较粗纵,当属画家中年以后的作品。《江山渔乐图》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明 吴伟 琵琶美人图  立轴,纸本,水墨,纵:124.5厘米,横:61.2厘米。美国印地安那波里斯美术馆藏。

明 吴伟 武陵春图   纵27.5厘米,横9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武陵春是当时江南名妓,原名齐慧贞,自幼喜读书,能诗,且能谱曲。相传她曾与传生相爱,后传生获罪被徙,她倾其资财营救不得,竟哀伤成疾而逝。此图背景和陈设都很洗练,武陵春坐于石案前,低首凝思。案上放有笔、砚、书、琴。以极简洁的象征手法衬托出这位才女的高尚情操。人物纯以白描勾勒,笔法细腻,但已与其二十六岁是绘制的《铁笛图》不同,此画显得更加流畅秀润。画上无名款。钤“小仙”、“次翁”二印。有洞泾居士题二行。

明 吴伟 江山渔乐图  纸本,设色,纵:270厘米,横:173.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伟所绘。浙派画家常画鱼翁、农民、贩夫、走卒,且把渔、樵、耕、读画在一起,称之为“四乐”。此幅《江山渔乐图》即是这一类题材中的典型作品。图绘湖边高树坡石,中远景山湾盘曲蜿蜒,峰峦层叠,云气迷蒙,水天相接。江边停有许多渔艇。渔民有的在备炊,有的在闲谈。江中还有不少渔民或在下网,或在收船。渔民均粗衣短衫,满面风霜,形象纯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图画法从南宋院体马远、夏圭一路变化而来,山石作斧劈皴,连皴带染,笔墨奔放,纵横挥洒,但比之马、夏的刚硬静穆,则略显柔软骚动。

明 吴伟 歌舞图  纸本墨笔,纵118.9厘米,横6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是“江夏派”的倡导者。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画面正中的歌舞女孩,为青楼歌妓李奴奴,年仅十岁,娇小玲珑,能歌善舞,周围众人正倾心观赏。此图用白描法,线条纤细,略加顿挫,形象清秀,带有拙味。继承了宋元以来的工笔白描人物画传统,属于作者工细一路的人物画风格。画面上有唐寅、祝枝山等六家题诗,占画面大半。

明 吴伟 长江万里图   长卷,绢本,墨笔,纵:27.8厘米,横:97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吴伟传世水墨写意山水画中仅见的长卷巨制,描绘了万里长江沿途的壮丽云山、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等。长卷构图,起伏多变;意境浩荡而含蓄,江山壮美而显生机。用笔筒逸苍劲,横涂直抹,峰壑毕露,枯湿浓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集中反映了画家以气势取胜的艺术特色。

吴伟《雪渔图》藏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吴伟的《雪渔图》,不论构图、技法、意境均有很高水平,堪称吴伟的代表作。此图为绢本,水墨画。纵245厘米、横156厘米。画面形容的是:在湖山相接的港湾,渔民冒雪网鱼的景况。图右渔舟十八只,星星点点。渔人二十八,他们头戴笠帽,身披蓑衣,或撑船,或撤网,稳练地左右。形象差异,姿态分歧。图左山石树木,近处有数块嶙峋山石,斜卧湖畔。几株老树,枝干叠错。中景一大山,重峦亘绵。山上植松树,山间雪佛寺。山旁小坡缓下,山与水自然相连,远方之山峦,亦多有层次,渐隐于茫茫天水之际。图右上款署“吴伟”。铃“次翁”、“小仙吴伟”二朱文印。图中真实地反响了渔家的通常生存。渔家的清茶淡饭,粗衣短褐,在水天一色的大自然景色中,给人以自然纯朴的风趣。此图由同为江夏人氏的湖北大收藏家漫步可的后人在1960年募捐给湖北省博物馆。

东方朔偷桃图 明 吴伟 绢本水墨 纵1346厘米 横876厘米 美国马萨诸塞州美术馆藏

吴伟画人物师吴道子,纵笔不甚经意,而奇逸潇洒动人。山水巨石俱作斧劈皴。白描尤佳。东方朔为西汉名士,擅长辞赋,性诙谐,后世常以东方朔逸事为画题进行创作。此图描绘东方朔从西母处偷得仙桃后,匆匆逃跑的情景。

灞桥风雪图 明 吴伟 绢本淡设色 纵183.6厘米 横11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伟(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号鲁夫,又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是“江夏派”的创导者。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又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之说,故画家亦常以“灞桥风雪”为画题。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吴伟 神仙图 册页(十开选四)材质、形制:水墨纸本  尺寸:24×15cm×10

明  吴伟  醉樵图  纸本,纵101厘米、宽34厘米

自识“小仙画”3字,钤白文篆章“吴伟”,系常州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是吴伟人物画中难得的精品。这画曾经被嘉善查有铣收藏,又经吴湖帆鉴定题签。画面中一醉汉,立于枯树老崖下,将柴担搁于一边,双手扪胸,双眼斜窥,人物面、手、足部采用皴擦勾描和烘染,而衣服则用粗线条勾出,用笔细致,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在造型和笔墨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寄托了吴伟孤高傲世、冷视一切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

吴伟 临流读书图 明

此图为吴伟本色画风,豪纵宕逸。画山麓溪边平坡上两士人坐在树荫下,各执书卷、羽扇,神态悠闲随意,似在纵论诗书。人物衣纹用钉头折芦描法,用笔劲利迅疾。远山、近坡、老树的画法粗简纵放,极具气势。水纹的勾勒则柔婉流畅,弯弯曲曲向深处迤然而去的涓涓溪流,给充满雄强健拔之势的画面注入一丝宁静的气息。

明 吴伟 词林雅集图卷 绢本墨笔 纵 27.9厘米 横 12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