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处暑养生
紧跟在立秋节气后面的节气是处暑。处暑的交节时间在每年的8月22日前后,自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始。历书云:“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十二集解》中则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已过或已接近尾声,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故民间有“处暑寒来”的谚语。但是,处暑节气期间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故民间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清代《清嘉录》一书的作者顾铁卿也曾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其意思是说,进入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18天的流汗日。但是,处暑节气期间炎热的气候毕竟已接近尾声,白天的气温虽然仍较高,但早晚的温度已经变得很低,因此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的显著特征为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
在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结干,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秋燥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而且此节气期间的“秋燥”属温燥,发展为病征多表现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强晨练。晨练应从早晨刚醒来便开始,早晨醒来后最好能先在床上静躺一会儿,然后再下床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因为刚睡醒时是人心脏最弱的时候,不能突然进行强度大的活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处暑期间,饮食调理方面应注意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少吃油腻的肉食,以帮助克服秋乏之感。这是因为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而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