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阳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编审。1964年首批知识青年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考入天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从事出国管理与政策研究。1995年调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有散文集《半卷斋杂记》,诗词集《半卷斋诗词稿》。词称诗馀,与诗密不可分,它本来就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短句,更适合配乐吟唱。因此词自身有极强的乐感。每首词就是一个乐谱,看见字面就知道如何演奏了。因此,词有牌(也叫谱)。所谓填词,就是按照词谱往里填字,这填字可不能随便填。必须严格按照平仄要求正确填,否则旋律就乱了(好比该写“都”的地方写了个“啦”,改写“咪”的地方写了一个“嗖”)。我们说了解了平仄,知道了韵部,就可以往里填字了吗?我看不行!您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绝对没有况味,不象词。所以新学填词的朋友,首先要多读,把唐宋(主要是宋)名家名篇熟读百篇以上。要求熟读理解。当然能背诵一些更好。读苏轼、辛稼轩、秦观、黄庭坚、李清照、柳永、吴文英、周邦彦……等等。当您熟读理解一些名篇后,您自然就感觉到词的美感和况味。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理就在于此。前边说过多读,是泛指,具体到真下笔时还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词韵,我的体会是用词林正韵为好。……《词林正韵》出版于清道光元年,由文人戈載编纂。唐宋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并没有系统的词书。只有朱希真曾著有《应制词韵》十六条。后直到元明陆续出了一些关于词曲的工具书,但都不系统。到清康熙年,一是康熙皇帝本身喜欢中华文化;二是他为了安抚笼络知识分子,提倡尊孔孟,习中华文化。他下旨命大学士陈廷敬编纂词书,陈廷敬组织一批学者编纂了《钦定词谱》。但由于此书是以萬树(清人)所著《词律》为基础,也存有不少错误。到嘉庆年,戈載开始修编词书。道光元年,完成了《词林正韵》,由翠微花馆完成印刷,《词林正韵》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而错误最少的填词工具书。有了《词林正韵》这本工具书之后,填词有了基本的规范。有人问,词从唐开始,宋鼎盛,为何到清道光才有了规范的填词工具书?我想情况应当是这样的。在唐是词行成雏形的时候,当时格律诗称“近体诗”就是为了配乐方便,易于传唱。所以才产生了新的韵文——词。词每首都有固定的旋律(按古音宫商角徴羽)拿来即可吟唱。方便简易。一首名人的好词,在茶楼酒肆久唱不衰。就和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阡陌之间,皆可传唱。随着元朝的到来,中华文明被任意践踏,文化遭到空前的摧残。到明朝,中华文化虽逐步得以恢复,但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此时的词已经渐渐脱离了音乐功能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只是“倚声填词”,“按谱填词”而已。前面提到,康熙皇帝曾钦命大学士陈廷敬编纂了《钦定词谱》,但由于依据的文献不足,存在许多谬误。戈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学识渊博,又深通乐理。他的传记里写到“載曾选貢士,为泰学典簿,未履任,以词学终老。毕生熟悉宋人乐府……数百年人皆望而却步,載能大暢其理。综其穷年致力之作当推《词林正韵》一书”自此填词有了可靠的依据。《词林正韵》一书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五部归纳为十九部。既符合唐宋词的格律,又适应当时的发音。当时的语言已经和现代汉语发音无多大差异了。
我虽然涉猎古典诗词六十余年,但进步速度如蜗牛,至今仍是学习者。因此,说怎样填词,或陪你填词会顿觉脸上发烧……想来想去就说点自己的体会吧。
说了词韵,再说一下词谱。我们现在所用词谱很多,有白香词谱,有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还有《钦定词谱》,但最实用的还应当是龙俞生先生所编撰的《唐宋词格律》。为什么呢。因为这词谱收录词牌较多,而且分类规范。特别是龙榆生先生学识渊博,他通古音韵,唐宋词很多篇他都校验过。
龙榆生先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第一版),简明便携,于诸多词谱类书籍中最普及,今人填词多依之。质量确实甚优,然个别处亦有误,如《贺新郎》下片第八句,八个字,其中第三字标的是“仄”声,为印刷错误,应该是“平”,看一下其所举四首词例即可知。另外《菩萨蛮》(159页),首句一二字应为“平平”,误印为“中仄”。看例词即可分辨。
《龙榆生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共九卷),第贰卷收《唐宋词格律》,上述错误已改正。
有了词谱词韵的依据,我们开始填词时最好从小令开始。顺便说一下,词有长短,最短的十六字,最长的可达二百字。原来根据词牌分类,可分为令、引、近、慢,例如:如梦令、解配令、太常引、好事近、剑器近、声声慢、扬州慢等等,但不是所有的词牌都带着这些字,后来干脆就按字数分为小令(五十八字以下)、中调(五十九字——九十字)、长调(九十字以上),这样分类就一目了然了。从小令开始,因为文字少好驾驭。我们还要找名人的词做参考,如梦令最好多读几遍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武陵春可读辛稼轩的“走去走来三百里”。慢慢来,多读名人词,体味其词境。
词虽分婉约派、豪放派。但同一词人,也可写出不同风格。看苏轼两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老夫聊发少年狂)。
再来看辛稼轩的《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是何等的抒情,再看辛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又是何等的豪放。
陈毅元帅读诗感悟“吾读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这是对宋朝的两位伟大词家很中肯的评价。我们下笔之前要多读,勤思。词成后要仔细对谱,反复修改。这样久而久之我们一定能填好词。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