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高考,一名高中生这样说……

编者按

近期,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诸如“体育中考分值增加”“音乐美术将纳入中考”“体育或将纳入高考”等一系列消息,引发民众热议。暂不论这样的做法是否科学是否合理,但毋庸置疑,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之下,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以考试促进素质教育的破解之道,实属无奈。

促进体育与美育,最好的方法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大力加强并全面普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大力开展与体育美育相宜的实践活动,如常规性的体育赛事、作品展示、文艺汇演等。但在升学压力的逼迫之下,上述方式不得不让步于应试教育。

学生ZBY对此亦有思考,兹录之。

“体育纳入高考”应缓行

福州一中高三 ZBY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学生们被繁重的文化课围困,亟需在课业压力之下觅得一片心灵的桃花源。可是,还来不及寻找,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缺位,又汹涌而来,压力不减反增。

毋庸讳言,体育无疑是众多学习尖子生的阿克琉斯之踵,体育的长期缺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社会的集体焦虑,故此,“体育纳入高考”这一提案在诞生之初,便迎来了一片喝彩。

但我想,这样的做法或许与其初衷并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

毋庸置疑,对任何人而言,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强调体育锻炼与体育活动的的必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体育的重要性绝不等同于体育高考的重要性。贸然将体育纳入高考,无异于揠苗助长。

首先,不同于其他科目,体育科目受先天条件的影响较大,纳入高考或有失公平。姑且不论残疾考生的成绩该怎样评定,患哮喘等常见疾病的考生,他们参加体育高考,成绩也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况且,在“分数至上”观念的驱使下,额外增加的训练可能会增加体育先天条件不佳的考生身体受伤的风险,这些该如何避免?相关责任由谁承担?……这些都是“体育纳入高考”大旗之下的未知数。

其次,体育纳入高考,或将增加考生的负担。身为体育中考的亲历者,笔者仍对背着沉重的书包归家后再疲倦地奔跑抑或在三更半夜练习负重仰卧起坐等经历记忆犹新。从脑力疲惫到身心俱疲,被压榨的,还是学生们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以“体育纳入高考”来促进学生体质提升的蓝图固然美好,但也要建立在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的基础之上。

用强制纳入考试的方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适得其反。以现有的音乐、美术合格性考试为例,学生们往往在考试前夕死记硬背音乐美术常识,通常也可顺利过关,但是,即便知道《梁祝》的作曲是何占豪、陈钢,即便能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记熟,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实际上,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考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已被消磨殆尽。同理,将体育纳入高考,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甚至会导致学生的抵触与反感。

其实,增加相应的选修课与社团活动,多举办合适的体育赛事,更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兴趣,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讽刺的是,社会中却有不少声音反对组织这些活动,常有家长痛斥重视体育与艺术是本末倒置,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说到底,还是要彻底改变人们对体育科目的认识,要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盲目将体育纳入高考,势必会引起家长们麻木的附和与应对,但同时,也进一步扼杀了孩子们对于体育的热爱与兴趣。毕竟,高考只能督人一时,却不能督人一世。

在提倡终身教育的当下,良好的体育素养靠的是自身的热情及恒久的坚持,如果要靠考试来促进,那是不是在今后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将来要面对的诸多考试中都加入体育方面的考核?岂不可笑?

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任重而道远,但“体育纳入高考”这一步,未免跨的有点大,当心崴了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