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家书,一份留给后人的家族传承的共同记忆
【编者的话】
今天的课前演讲很特别,毛欣玥同学谈起了她的家史,她带着大家回到那个悠远的年代,她诉说着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传统,也讲述了祖辈们的古老的故事。
她说:我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的孩子,并且要教导他们一代一代讲下去。
我想,这便是语文课开展诵读《一封家书》活动的初衷——回望,是为了传承!
【写在前面】
我今天要讲的“家书”,他有自己的名字,叫作《留给后人的记忆》。之所以在家书上打上双引号,是因为我认为这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书,因为他并没有所谓信的格式、套路,但既然有写信人,也有收信人,便姑且将它称作家书。而这封书信的写信人是我爷爷的父亲(曾祖父),他的名字叫毛福良,收信人是我的爷爷,我的父亲,我,还有很多很多毛氏子孙。
【家书正文】
《留给后人的记忆》
我们是闽清下祝乡杉村毛姓的后代。
闽清下祝乡杉村之毛姓,源自周文王之子毛叔郑(又称毛伯),以封地毛国为姓(毛国今陕西歧山,扶风,河南宜阳一带)。后来分布在全国各地毛姓,都是由这里发展而来的。我们这支为西河毛(春秋时期,沿黄河一带称西河郡)。
毛氏在长江以北繁衍五十二世后,东晋陵侯毛宝孙毛琚因军功封为归乡公。食邑信安(今浙江衢州),其后人尊毛宝为江南毛氏茅一世祖。毛宝八世孙毛元琼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6)由衢州迁居清漾(今浙江江山市)。北宋时,清漾人毛让(毛宝十四孙)时任公部尚书,公元962年迁江西吉水,这支毛姓有后人迁往湖南韶山,出了个当代伟人毛泽东。
距今500年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八都铎塘三里毛家村毛显,身为朝廷命官,奉命率部调防福建闽清摩天岭,其扎寨不久就病逝了。年青夫人想带着一对儿子沿官道回江西吉水老家,可是当老夫人和儿子步行到今天闽清下祝乡杉村一带时,就累得走不动了,只好在此住下来,两个儿子经过500年现在已繁衍24代。闽清下祝乡杉村,这个村现有4000多人,全姓毛,迁海内外有8000多人,毛显尊为杉村毛氏一世祖。
杉村毛氏十六世祖毛培玉公清末迁入福州仙塔街,后又迁到鼓东路节约里。毛培公尊为节约里毛氏一世祖。至今已繁衍第六代百余人。直到1991年8月22日国家征用,动迁。这支毛姓后代现分布在福州,台湾,香港,美国等地。
我们作为节约里这支毛氏后代永远记住毛姓源流。
此篇作为留给后人的记忆。请留存,传续。
【后续发展】
这封信写于2000年,这是我爷爷的父亲(曾祖父)身体开始不好的后一年。他希望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一些记忆,便写下了这封信。
1997年,我的叔叔去往台湾见了我太爷爷的堂兄弟,他的名字叫毛起和,是国民党的少校军官,于1949年同国民党大军迁往台湾。由于曾在陕西工作,他更加了解陕西岐山的毛姓起源,但由于通信不便,他也只写下了一张纸条让我的叔叔带回福州。
“周文王有百子,一子封於毛,毛原是地方名称,后以地为姓,我们毛家是姬姓子孙,家里灯笼'西河毛',我们应以自傲,我们是周文王子孙!”
灯笼西河毛是我家里有一个灯笼上面有写西河毛的字眼,以证明我们的祖先是西河毛。
因此,在得到更多信息后,他查阅相关资料,写下了这封信,在2003年已经84岁的他亲自去往闽清下祝乡亲手抄了一份西河毛族谱,让后人留下一些记忆。在2009年,他与世长辞。
我爷爷的父亲(曾祖父)是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原只是做着日复一日的印刷工作,养家糊口,却在生命的结尾将毛氏起源印入后人心里。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张写满字的薄薄的纸,是记忆,是历史,更是文化。望后人铭记,望文化传承,望精神永存。
现如今,有太多的历史在我们这断了篇,同学们也可以想想,自己所知道的家中的历史?或者甚至问问自己是否曾经好奇过自家的历史?每个姓氏都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都有名垂青史的人物,但我们真正懂得真正了解的又有多少?说实话,如果没有这封信,我连我太爷爷叫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这么这么多的故事。
所以,我认为,家书,不仅可以传达夫妻间的嘘寒问暖,父子间的谆谆教诲,更可以传承文化,发扬精神。
今天我在这里念了这封信,以后我也会念给我的后人,要他们也念给他们的后人,让文化不息,精神永传。
也希望因此,同学们可以有一点点的兴趣,去了解自己家中的历史,这样我今天的演讲也不算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