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美食【潘妙君 | 文学看台1747】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潘妙君:愿岁月平安,天佑所有人!

潘妙君:深居闺中待君来

潘妙君:开放大学,时时能学处处学

................................................................................

舌尖上的幸福
●潘妙君
................................................................................
“中午吃什么?”
“昨天吃咸茶,孩子喜欢,今天继续。”
“我回家炒菜,饭早上出门时已预约。”
“东环大道那家牛肉面牛骨汤特浓,就是贵了点。”
“天气热,我想吃碗绿豆羹。饺子、面饼、菜包粿配哪样好呢?哪家好吃大家赶快推荐下,我可先下单,到家时刚好拿外卖。”
……
每天中午下班前,办公室总要来一场“今天吃什么”的大讨论,顺带新的吃食信息:小城新开了哪家什么店?哪款吃食正红火?哪家亲戚新鲜的瓜果蔬菜肉禽蛋奶愿意送货上门?哪个网站正在搞促销活动……不知何时起,什么好吃,吃什么最好,成了每个家庭日程里令人头疼的大件事。
“哥的烧鹅,老爸的鱼,你的甜螺和腌虾,青菜、汤。”解下围裙坐到餐桌边的我忍不住打趣正津津有味大快朵颐的一家人。
“你瞧你的最爱,那丁点肉就要六块多,两只就够我在学校吃一顿了。”不吃海鲜的儿子唬女儿。
“妹妹刚回来,凑巧有,就满足她一次嘛,又不是天天买。”我笑着接话,“想我小时候,东风小学对面那家小店,每天放学时煮一大锅甜螺来卖,一毛钱十个,蘸着辣椒,可好吃了。”触电般,记忆瞬时穿越到儿时。那时的大人不用像我们这样操心吃什么最好,却要动脑筋保证全家怎样才能吃饱。
早餐一大锅白粥,温热昨晚的剩菜,每人汲吸几碗就赶早出门讨赚了。中午再一大锅白粥,继续温热剩下的汤汤汁汁,加碟咸菜、菜脯,二角钱浮豆干或一个咸鸭蛋那是加菜。什么都没有时,姐会打发我拿个碗上点心铺买五分钱卤汁回来,每碗一勺卤汁,香喷喷没几口一碗粥就吃光了。挺过1943年的我爸一生“重食”,所以我家每晚的小餐桌上必有菜有鱼有肉,但每人的筷子要有分寸,毕竟还要留着明日的份。想小小的我不肯啃鸡骨头又不敢挑肉吃,经过多次对着一大盘鸡肉反复观察研究,发现有一块既有骨又带肉的特好吃,从此每次桌上有鸡肉,我的筷子就夹起这一块心安理得吃得欢。却想不到从此一生一只鸡我只好这一口——鸡中翼。长大了和姐姐们聊起,她们说我是食精,谁不知鸡翅最好吃,可我的确委屈,味蕾的初衷真的是害怕挨骂才有了这样的选择与最爱……
“真是奇怪,小时候我一顿吃四五碗粥,整天还是饿得慌,现在就这一小碗饭,却整天饱得很……”轮到丈夫忆苦思甜了。
“我们以前桌上就一个菜配饭。阿公上甲子卖菜,天快黑时才买些小鱼小蟹回来。肉,过年过节才吃得上。那小螃蟹,一点肉都没有,就吸点咸味,那时我对虾蟹过敏,一吃就拉,可时常忘记,不然就只能扒拉碗白饭了。整天都是番薯……”想着平日里丈夫对番薯的拒绝,肯定是胃与舌尖的原发性深度恐惧。
想起我爸从乡下过来一起住,有一晚我弄了盘鲜虾炒韭菜花,餐桌上爹连连惊叹:“怎么有这么多软壳虾?”当时我忍不住笑话他:“这是剥了壳的虾肉。”现在想起顿感隐隐作痛。还有那次我学到一个新菜式:虾肉、猪肉、火腿切丁爆炒,再加入炒鸡蛋、玉米粒和葱花,用生菜包着吃。那晚是爹对吃食第一次露出贪婪的神色,酒足饭饱后他不愿放下筷子,眼睛仍盯着那盘肉舍不得离席,我笑着继续拿生菜包给他吃:“又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你爱吃,我下次再做给你吃嘛。”
“好吃!真好吃!这样的吃食,地主都吃不到呢。”他边吃边乐呵呵念叨。
可惜呐,我只又做了一次让他开心吃个够,第三次专门做给他吃时已是摆在祭桌上……
忍不住抬头环顾四周:冰箱、烤炉、空气炸锅、电磁炉、榨汁机、电饭锅、煤气灶、油烟机……今非昔比呀。
想起小学三年级时写“我学会了——”和“第一次——”的半命题作文,全班有近一半的人写的是“我学会了做饭”、“第一次做饭”。笨重的大铁鼎,黑乎乎的大烟囱,漫长的守火……记忆蜂拥沓至:“我吃力地提起大铁鼎,倒掉洗鼎水,注入一大勺清水,倒入淘洗去沙的米,盖上鼎盖,抓起一大把篾丝塞进灶膛,擦燃火柴……”有写烧柴时柴太湿,熏得鼻涕眼泪满脸灰却怎么也点不着,只得求助大人,终于学会了起火的;有的写做饭时老掀盖,用勺子舀了十几回米粒起来试吃,却还是米心未熟透,只得继续烧火;有忘记续柴,火灭了得重新起火的;有水下得太少把饭烧焦挨骂的;有忘记试食煮的太久成了粥糊被训的……但文章结尾,大家都骄傲地宣布:我终于学会了做饭。记忆的穿梭,让此刻心头美滋滋的我突然特别怀念灶头那三个粗陶盆:一个装粒粒溜溜的白米饭、一个装牙感恰好的稀饭、一个装浓稠的米汤。一锅饭煮好,三种分放,满足全家人各种需求。好怀念饭后那半碗浓香米汤……
现在的孩子谁还乐意写学做饭呢?淘米、按刻度注水、接通电源、按开始键,完了。科技改变生活。当年读初中时政治课本上要求背诵:“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教兴国、奔小康……”,那时的我怎想象得到今天这样的生活呢?小小的厨房里都已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外面的世界的发展更是无法估量。常和丈夫感叹,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我们吃过贫穷落后之苦,我们经历飞速奋斗之变,我们享用富裕强盛之甜……
看女儿正用竹签娴熟地挑出完整螺肉蘸着芥末往嘴里塞,桌上一大盘鹅肉已所剩无几,看着俩娃满足的模样我不禁好奇:二三十年后,他们会向他们的孩子忆起哪种幸福的独特味道呢?
可能你会读:
《人民文学》采风团汕尾行集结号
..............................................................................
他布田布得慢是假装的【林永炼 | 文学看台1745】
学习“枫桥经验”联想【洪天丽 | 文学看台1744】
这个夏日,以何为名?以荷为名【吴春红 | 文学看台1743】
低飞的鸟【离离草 | 文学看台1742】
老井荡出新岁月【洪小兰 | 文学看台1741】
这对夫妻去深圳后却闹起矛盾【钟文标 | 文学看台1740】
东坡好酒,渊明痴菊,平凹率性【曾庆洲 | 文学看台1739】
我们时常教八哥学说话【刘祖建 | 文学看台1738】
一对老人住10平米低矮破损老瓦房【陈辚 | 文学看台1737】
随郑雁雄调研之大湖可塘行【王万然 | 文学看台1736】
火烧云退伏消遁【吴雁程 | 文学看台173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