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听话:女儿玩手机到半夜,我提醒无效,难受又生气

作者丨壹心大哥

编辑丨笨拙的老狼

周末清晨,打开电脑看到【亲子沟通学习圈】的一位妈妈线上给我的留言:

读高二的女儿昨天回家后,吃完晚饭,就拿着手机玩到半夜两点多,我实在心疼孩子,我好心提醒她反而无效,她现在脾气好大学会顶嘴了,我真的不想与她争吵了!

这段时间,我是不是可以选择她在家,我就离开家,不看她,不与她在一起?不管不问她?

我实在是心里既生气又难受,整晚都睡不着……

孩子叛逆不听话

看到此位跟随我学习妈妈的留言,我当时大脑就立刻有个念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因为我多次在教练电话指导中,反复强调了:

哪有什么问题孩子,你所谓的孩子问题,真相是不符合自己的内在固有好孩子标准而已,你不能容忍的孩子问题,其带来的启示就是父母需要自我成长罢了!

于是我觉察到了此刻自己大脑看法引发内心的少许生气,我稍微处理了一下自己的生气情绪后,我马上引导这位妈妈去看清真相:

教练:[你给我留言,是想帮你缓解难受生气?还是给你一个改变孩子的答案?或者是帮你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成因?]

妈妈:[我也说不好,好像这三种都有吧!]

教练:[那你为什么会不受控制、不由自主地去提醒这个玩手机到深夜的女儿呢?]

妈妈:[我一担心她健康,二担心她因此第二天又睡懒觉又误事,三担心她坏习惯循环。今天孩子到现在都没有起床。]

教练:[那么你现在想表达的是什么啊?]

妈妈:[孩子不按时起床,父母做好早饭也不按时吃,不是更影响健康吗?她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学习的时候就要休息。]

教练:[你小时候有过因为不按时起床,没有吃父母做好早饭,而导致被责骂的经历吗?]

妈妈:[没有!父母做好饭肯定要起来吃的。]

教练:[父母做好饭肯定要起来吃,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

妈妈:[小时候爸爸妈妈教的啊!]

教练:[那么这个观点对于你跟女儿来说很重要吗?]

妈妈:[肯定的啊!父母都是为孩子好的啊,如果有错,也要谅解,不能那么无礼对待我!]

教练:[听起来,你有个信念就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的安排,是吗?]

妈妈:[是啊,这个难道不对吗?难道孩子无论做什么我都不管,都去认同?]

教练:[听起来,你对我刚才的提问有质疑,这样吧,我换个角度,你能接纳并允许孩子的言行不符合你的内心标准与期待吗?]

妈妈:[可以啊,只要她的言行是对身体与学习有帮助的!]

教练:[嗯,听起来还是有条件的,你是没法做到无条件去接纳孩子吗?]

妈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好像真的没法做到无条件接纳啊!]

教练:[你是不能接纳孩子这个人,还是仅仅不认同孩子的言行呢?]

妈妈:[好像是不认同孩子的行为,其实孩子这个人我是接纳的,毕竟是我一手带大的啊!]

教练:[那么既然你可以接纳孩子这个人,当孩子的言行不符合你的标准,你有不认同,你能否仍然可以平静地去表达自己对她的关心呢?]

妈妈:[可以啊,我下次试试!]

于是,我教给了这位妈妈具体的话术,在面对孩子玩手机到半夜的情况下,身为父母去该如何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觉得很温暖。

上面这段对话就是我作为教练,来逐步引导家长能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冷静下来、好好地认识自己的过程。

其实生活中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ABC理论的观点。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恼,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通俗点讲就是佛家禅宗里面常说生命处于无明状态中的『我执』!

刚才这个孩子玩手机到半夜案例,我借鉴情绪ABC理论复盘一下:

A(发生一件事): 孩子回家玩手机

B(人对事的态度):妈妈提醒女儿,女儿不愿听,双方有了争吵

C(结果):妈妈生气难受、睡不着,想着下次女儿回家就逃离

真正导致C的,其实不是A,而是B!

女儿玩手机不是问题,为什么妈妈会觉得难受,为什么这件事情会伤害到妈妈?

通常很多父母是想去改变一个事实,而不是去改变一个观点,哪怕自己已经明白坚持这样的观点,现实中自己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糟糕,还让自己总是开心不起来!

所以我看到就是这些父母每天都处在无明的痛苦难受中,竟然还是想去改变孩子,改变一个孩子现在无法做到的事实,真的是很荒谬!

所以我认为:困扰这位妈妈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基于背后非理性深层次观点(核心信念)对事件的评判!

这位妈妈表面的观点(看法与评价)是:担心孩子睡眠不好,影响学习,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对生命有足够的好奇心与耐心,抽丝剥茧就能看到她的非理性深层次观点(核心信念):『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的安排』、『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父母去爱』

那么核心信念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核心信念大部分来自以下的方面:

1、父母从小教的;

2、自己从书上学的;

3、求学阶段老师教的;

4、身边的朋友、同事、亲人都这样认为的;

5、自己经历某件事,我决定这样的观点。

往往每个人的非理性深层次观点(核心信念),如果你不时常自我觉察,它可以影响并控制自己一辈子,而且要想改变,必须痛下决心自我起大愿,才有可能改变!

怎样应对负面情绪

那么你此时想知道,面对孩子玩手机到半夜这样的情况,为了不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心疼、焦虑、担忧、生气等),又该如何处理呢?

我个人运用就好简单的,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后,我深呼吸几次,运用以下两个心法口诀来应对负面情绪:

1、我不是人,我不生气,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我考虑的,这个情绪伤害不了我!

我们都说焦虑、担忧、生气不好,但是焦虑真的不好吗?担忧真的不好吗?生气真的不好吗?

我们觉得这些都是负面情绪,是因为对自己有伤害。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我,到底是谁?或者我是我吗?我是人吗?

这个提问会让你有点烧脑,你可以去看看电视剧《天道》中第8集,其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是你!

这个探索自我过程我就不展开了,禅宗早已明示做人要『无我』,当你想通这个,我们就知道,人其实不存在,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既然可有可无,那负面情绪能伤害到人吗?既然伤害不到,那为什么把这些情绪定义成负面的呢?

其实一切都是你的贪欲之心在作祟而已!

比如上面孩子玩手机的事情,让妈妈有了所谓的负面情绪,按照情绪ABC法则:

A(发生一件事): 孩子回家玩手机

B(人对事的态度):妈妈提醒女儿,女儿不愿听,双方有了争吵

C(结果):妈妈难受、睡不着,想着下次女儿回家就逃离

问题是,为什么妈妈会觉得,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会伤害到自己?为什么妈妈会有负面情绪呢?

因为核心信念『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的安排』导致的思维惯性!

我想这位妈妈从小应该听话懂事的孩子,唯有这样她才能听到父母的肯定,才能看到父母的笑容!

反过来,她也许曾经有过叛逆的行为,可能她都已经忘记了,因为曾经的叛逆不听话,遭到了父母的严厉苛责,父母很凶的表情与口气让她有了痛苦、难受,于是她选择性忘记了!

这种伴随核心信念的深刻体验,让这位妈妈始终捍卫着衍生出的观点:

『我作为妈妈很重要,我必须要对女儿负责,我不能让女儿侵犯妈妈的权威!』

如果你想通了,你不是人,那你就不会觉得被侵犯,就不会生气难受、睡不着。

当出现一个事情,你默念3句——我不是人,我不是人,我不是人。(你可以试试),你就不会有难受与生气了。

2、孩子是我的老师,他是帮助我进步的,我要谢谢他,虽然我不认同!

这里我们要反思,当孩子玩手机妈妈去提醒她,然后有了争吵,为什么妈妈不认同孩子的言行呢?妈妈内心有了生气难受就演化成不接纳孩子这个人呢?

同样这也是核心信念『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父母去爱』导致的思维惯性导致的!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当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你可以用全面、丰富的眼光去看孩子的言行,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会玩手机到半夜的,孩子也曾经有过让你感到温馨、骄傲、开心的行为。

当你记住这些画面后,让这些自己觉得喜悦的画面流经自己的大脑,你此时就要想:好棒,我又可以进步了。

这个负面情绪是提醒我,我在自我成长方面修炼的还不够,孩子是我的老师,他是来渡化我的。

面对孩子此刻的叛逆不听话事件,我要谢谢它,我要感恩它,我要思考一下,它是要帮助我哪里进步呢?

这时候,它不是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事件了,它是让你进步的机会!

也许你此刻会说,这是阿Q精神,把一个坏的东西,想成好的东西。这又是一个思维惯性,因为你脑子里有了一个叫做『阿Q』的东西,所以你看待这类东西,都觉得是坏的。

但是,为什么一个坏的东西,不能被想成好东西呢?

如果『把一个坏东西想成好东西』,能让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获得成长,为什么不做呢?

很多核心信念导致的惯性思维,让人把负面情绪,一直当做负面情绪。

其实负面情绪,不是负面情绪,情绪本身哪有正负之分,只有你的情绪表达是否健康,应对是否适宜!

再次遇到孩子玩手机,你开始觉察到自己难受生气时,心里要想——

1、我不是人,它伤害不了我。

2、它是来帮我进步的。

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你看孩子的目光当中自然有了温暖的爱!

你我一起加油哇~看此文后如有收获,顺手点个赞,转发评论一下,感谢你的慷慨!


壹心大哥(全网同名),叛逆期亲子沟通资深教练,两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70后父亲,1对1指导有缘的家长,帮助孩子走出厌学、脾气暴躁、早恋、玩手机等困境。

§§

如果你有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叛逆、早恋、厌学、玩手机……),或者想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亲子沟通技巧,你可以通过微信联系壹心大哥,免费帮你分析孩子教育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