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期】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9章》孔子对祭肉的处理说明什么?

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9章》孔子对祭肉的处理说明什么?

10·9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不宿肉:不使祭于公的肉过夜。古代大夫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绛祭”。“绛祭”之后,国君才颁赐祭肉。所以,这些肉至少放了两天,已经不新鲜了,不能再过夜了。祭肉:这是家祭用的肉,也不能超出三日。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家祭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本章记载说明,无论是祭于公的肉,还是家祭用过的肉,孔子都特别注重食品保鲜,十分讲究饮食卫生。

以上6、7、8、9章,记述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容仪貌上,而且表现在衣着装扮上。饮食方面,一个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健康。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几个不吃,都是以是否有利于健康为标准来考虑的。

附: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①不宿肉:不使祭于公的肉过夜。古代大夫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绛祭”。“绛祭”之后,国君才颁赐祭肉。所以,这些肉至少放了两天,已经不新鲜了,不能再过夜了。②祭肉:这是家祭用的肉,也不能超出三日。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家祭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