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曾有机会承继文武周王事业,却和兄长周公旦一样一心辅佐成王

原标题:《逸周书度邑解》中"汝维幼子"探徵

文|毛天哲

在《逸周书度邑解》,武王谋及传位于周公一段话中,有二处常被学者错解或忽略之事。一是武王称叔旦为达弟,后文又称周公为幼子(汝维幼子)。二是学者一般理解此处为武王想传大位于周公旦。惟不知武王要的是兄弟相及,再父子相继。先传位给周公,后传位于文王幼子毛叔郑(爯季),再传位于成王。

引述下原文:

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暇食,矧其有乃室。今维天使予,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于休。予近怀于朕室,汝维幼子,大有知。昔皇祖底于今,勖厥遗得,显义告期,付于朕身,肆若农服田,饥以望获。予有不显,朕卑皇祖,不得高位于上帝。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环。兹于有虞意,乃怀厥妻子。德不可追于上,民亦不可答于下。朕不宾在高祖,维天不嘉,于降来省。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

周武王像-明人绘

武王灭商时,年四十九,后六年崩,享年五十四(此为毛天哲经考证所得结论)。虽武王克商后在位年数,在学界还有不同争论,但武王年寿五十四基本已为学人共识。

周公旦的年寿史无明载,唯《竹书》记,成王廿一年周文公薨于豐。则周公旦去世时,武王要是还活着,年龄为七十五岁。据此大致可推测周公旦与武王年龄差大概在6到10岁之间。

据文献知文王在位十五年生武王发,在位三十三年时被商纣王囚于羑里七年。这样算来文王太姒生育年龄段不过18年,显而易见,史记称武王母弟有十个的说法并不可靠的。就算每二年生子,也不可能次次都是儿子吧?

周文王

旧说武王年龄大周公旦很多,那么周文王与太姒生有嫡子十个的说法就更加不可考了。从传世典籍和后世出土铜铭的考证看,周武王母弟仅周公旦、康叔封、毛叔郑(冉季载)三人耳。

叔旦即算少武王十岁,亦不至于被武王称为幼子。此幼子当有另一说。"达弟",前人多解为明达之弟。然哲以为,此处显然周公为武王嫡亲大弟。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暇食,矧其有乃室。"武王的意思是兄弟两人的齐心努力,尤其是周公旦"播食不遑暇食"的辅佐,才保住了太姒及其子为文王嫡子的地位。武王谈话是以家室为基点的,故其直称叔旦为大弟。

事实上文王子嗣中,排行在叔旦前的就有管叔、昭公奭,乃至毕公亦可能比周公年长。但是他们皆非太姒所生。周人是以母出不同而分家室,辨嫡庶。故而周武王灭商平天下,同为武王母弟的叔旦、叔封、聃季(叔郑)的地位要高于一般文王庶子。

太姒教子

冉季载为文王幼子,故武王说他"最近想到我们的家族成员中,唯有汝(叔旦)和幼子(冉季载),大有智慧。"认为王位兄弟相继是最好的选择。告诉周公"汝、幼子庚厥心,庶乃来班朕大环。"

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武王自知命不久,亦知成王尚幼,不堪大任,则有心谋划社稷传于母弟叔旦、冉季,是符合殷商传位制度的。

幼子继承制指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及社会地位,是古今固有的习俗和制度。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制早期多采取幼子继承制。幼子继承权指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及社会地位。

幼子继承权的产生,多是由于诸子年长后先后分居另立家庭,父母通常由幼子赡养,故幼子享有较多的财产继承权;在有的地区则是由于受群婚残余的影响,男女婚前性生活较为自由,为确保父系的直系血亲的继承关系,从而确立了以幼子为主的继承权。

周公旦

中国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重幼子继承;秦国多将王位传次子或幼子。建国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幼子继承权。在近代,印度和缅甸的一些部落,白令海峡的阿拉斯加人,非洲的巴干达人和英国人,仍行此俗。

冉季载作为文王幼子,史料却很少见。连司马迁都搞不清他的后人有哪些,在《管蔡世家》里感慨说,"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司马迁这种敷衍了事不作考证的史记手法不仅害惨了毛氏族人,也影响了后代学者对周代历史的正确认识。

文王太姒幼子冉季,毛氏鼻祖叔鄭公像

毛叔郑,典籍中仅见于《史记周本纪》、《逸周书克殷解》,记载基本一致,皆说在武王克商后举办的受天命革殷大典上,"毛叔郑奉明水。"大典仪式有个献祭上帝环节,有四人配合武王献祭。

一是"毛叔郑奉明水",毛叔郑捧着清水。"卫康叔傅布兹",布兹就是草席,卫康叔拿着草席。"召公奭赞采",赞采就是古代祭祀时臣子帮助君主拿着币帛等祭物。"师尚父牵牲",是说武王岳父师尚父姜太公牵着一头牛。

武王克商大典仪式有个献祭上帝环节,有四人配合武王献祭。

我们今天可能不太理解史官为何记载这些祭祀的细节,谁捧水,谁拿草席,谁拿着币帛,谁牵着牛。为什么细节这么重要?因为体现了参与者的地位。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地位由"祀"与"戎"所决定,也由"祀"与"戎"来标志。

助祭的四人里,毛叔郑、卫康叔,这两人是武王同父同母的亲弟,召公奭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哥哥,三个人跟周武王是血亲关系,只有师尚父不是血缘亲属。但师尚父是伐商首功之臣,亦是周武王之岳父,所以忝为末位。召公奭虽然比毛叔郑、卫康叔年长,但因其是武王庶兄,以宗法只能位列第三。毛叔郑、卫康叔并为武王母弟,但周人重幼子,认为幼子是家国的最后守祧者。故卫康叔虽年长却屈居毛叔郑之后,显然毛叔郑就是文王嫡幼子冉季。

毛叔郑(爯季)少时居地邰地氂亭

"毛叔郑奉明水",可不是件简单的差事。明水,旧学者一般注释为古代祭祀所用的净水。《周礼·秋官·司烜氏》:"以鑑取明水於月。"孙诒让正义:"窃意取明水,止是用鑑承露。"其实还有一层深意,日月为明,远古多以日月代称伏羲上帝。明水,天命之水也。以鑑承取露水于日月,取意在此。

文王嫡幼子实名爯,史籍写作冉季载,左传写作聃季,多有误,正确写法应为季爯。比如文王父亲季历,也是太王幼子,从无见有"历季"这样的称谓。

爯,从爫从冉。冉,篝火,本义即"举篝火"。寓意与"幼子守灶"同。聃,载,和爯字意思同,是爯字的演变。爯从禾为稱,化为称重之稱。聃字从舟从冉,是指舟运木材添于篝火。载字也类似,意为车运木材交积于篝火之上。聃有沉意,故许慎释聃为耳沉贴颊。稱重,载重,其意一也。俗有车载斗量之说。春秋人不识,故文王幼子名衍为聃季。战国后人不识,故衍为冉季载。

金文中爯载的不同写法

周武王克商后三年,初狩方岳,誥封康叔于沬邑。次年在嵩山祭天,陪伴武王上嵩山祭天的正是文王幼子,武王母弟聃季(毛叔郑),事见天亡簋(亦称毛公聃季簋)。祭天后,武王封幼弟爯季为郑伯,为大祭司,初封在古荥阳柬地。

因是成王最小的叔父,故爯季(此处称谓也是从众了)也叫叔郑。爯季与母太姒多居在京宗懿釐之斄城(邰城),因次子中旄父派氏为毛,故亦称毛叔郑。

毛叔郑(冉季)作为文王太姒幼子,不光文王宠爱(新见爯簋铭中,爯季自谓,他的父亲文王会遵循虢仲父女的吉言,置于我的身上,并长念:爯啊,无灾无难。 文王生前对幼子的宠爱可见一斑。)太姒也非常宠爱。在周公成王大封建时,毛叔郑家族皆封于西土畿内,没被封在东国。何也?太姒惧怕毛叔郑及其子嗣置于险地呗。周初封建可不似后来的封建,那是武装殖民,搞不好会死人的。

金文冉字半分就是毛字

周武王也宠爱聃季。天亡簋铭文记载,在武王嵩山祭天后,其他人都没有被封爵,唯有聃季被武王敬酒并被封为郑伯。聃季将此事记录在簋铭中,那洋洋得意之情状,三千年后读来还能体会得到。

周公旦也宠爱毛叔郑(冉季),在周公东征方鼎中,铭文记载,冉季随周公出征伐东夷豐白、薄古,胜利歸來,周公在周庙举行了禦祭。在戊辰这个日子,大家畅饮秦地产的秦酒以欢庆东伐胜利,当日周公赏赐给载贝百朋。赏赐之重,存世器中少见。金文常记用贝作为赏赐,最高数额为百朋,只出现过四次。此鼎铭记周公旦赐幼弟聃季(毛叔鄭)就有百朋之多,可见厚爱。

周公东征方鼎

毛叔郑(冉季)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周公举为司徒,又为司空。司徒司空可都是技术活。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王室陵寝、庙宇建造,彝器铸造,刻铭于彝器等都归司空管。

周初造字很多,多数出自毛叔郑(冉季)手笔。如周初才有的毛字,就是叔郑为次子派氏而专造,殷商时期无毛字。所以周武王称周公旦、以及文王幼子毛叔郑(冉季)有大智慧就一点也不奇怪的。

周書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夢。丙辰,出金枝郊寶開和細書,命詔周公旦立後嗣,屬小子誦文及寶典。」文王十二祀就是武王十一年。可见武王在灭商前一年就已立成王为世子。

只是武王病重不廖时,成王才十一岁。周武王是惧怕成王不能担当王之重任,所以想兄弟相及后再传位于成王。如果没有这个心思,何必牵扯说让周公旦、毛叔郑(冉季)相继"乃来班朕大环"。

天亡簋(亦称毛公聃季簋)

周公旦焉能不知武王心思。只不过周公旦觉得殷商的传弟再传侄子的制度并不好,且多此一举,愿意全心辅佐成王继位。

事实也是如此,作为武王母弟的周公旦、康叔封、毛叔郑(冉季)来说,哥哥得了天下,自会全心全力毫无私心地辅佐,哪会像管蔡成霍一样因为不是同母所生而有异心。

因管蔡启殷畔乱,周公平三监之乱后更是注重了嫡庶之辨。周公成王时期的大分封可不光是为了藩篱周屏,亦出于有让五叔远离周王室权利中心的意思在内。

成王时周公又举康叔为司寇,聃季(毛叔郑)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实亲疏不同而已。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九年六月六日拟稿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