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80岁老妇病逝,孙子在遗物中发现一子弹,揭开隐藏74年秘密
07年,河南卢氏县农民李明山打算重新修整一下家里的房子,在清理主房瓦片的时候,发现有个异常于其他瓦片的青色瓦片。然后好奇掀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枚子弹,瞬间惊呆李明山。李明山很是纳闷,自己祖上三代都是实打实的农民,没人参过军,这子弹是哪里来的?然后仔细查看,发现这是一个子弹壳,里面没有火药,是一张邹邹巴巴的破纸条。
上面写着:今借到李大娘食盐3斤,粮食5斤。工农红军,冬月13日。
原来这是红军给奶奶打的借条。李明山想到奶奶逝世前,确实曾把家人都叫来,叮嘱大家:打仗的时候,我借给红军一点粮食,红军还给打了借条。即使红军战士们找回来归还,你们也不能要,知道了没有。更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去找政府,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之后大家都没有见到过这个借条,随着时间流逝,这件事逐渐被家里人忘记。
此事传开之后,很多古董收藏家都慕名而来,有人出30000高价想买走这张借条收藏。
政府也派人来到李明山家里,按照借条上的物品五倍偿还,希望可以把借条拿走,放在博物馆保存。奶奶弥留之际唯一遗愿就是不麻烦政府,李明月他们拒绝了政府偿还的东西,但是借条却送给了政府。
同时间还来了许多记者,想采访当时的民水之情。可是全家只知道有借粮和借条这么一回事,至于其他的都不清楚。
李明山想起,奶奶有写日记的习惯。奶奶去世之后,家里人都比较忙,一直没有收拾过奶奶的遗物。随后喊来家人们一起找奶奶的日记本。
翻开奶奶的日记本时,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他们围绕在奶奶身边,听奶奶讲故事。
李明山的奶奶叫项小翠,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1934年冬天,距离07年已经74年。那时经常会有国民党的爪牙到村子里宣传红军不好,诬陷他们有多么的可怕。不仅会把青壮年抓取当壮丁,还会挖人眼泡酒,挖肝脏入药等等。所以大家对红军的印象犹如财狼。
在大家听说红军来的时候,村里人几乎都躲了出去,只剩下了少数的老弱病儒。
李明山的奶奶因为裹小脚跑不快,只得留在家里看守。当时剩下的几人还开玩笑说:看这么多土地,现在都是我们的了。我们可都是地主了。
在第二天清晨,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就听到一生响亮的哨声。大家出门查看,那
是部队的早哨声,红军果然来了,不过应该是夜里到的,没有进村,就在村外休息了。
当时在村外的红军正是红25军,几乎都是半大的孩子,由徐海东带领部队转移。
徐海东看到村里百姓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而且敲了几家都没人应声,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为好。
但是队里的同志们已经连续赶路快半个月了,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这样下去,别说跟敌人打仗,估计没有到战场,就已经饿晕了。
实在没有办法,徐海东只能继续硬着头皮敲门。希望能有一位好心百姓给他们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
当徐海东快要放弃的时候,来到李家门口。项小翠在屋里听到外面有人敲门。突然有些紧张,生怕红军跟国民党宣传的一样。但还是前来开门。
徐海东看到有人开门,瞬间激动万分,但又害怕吓到百姓,安稳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说道:大娘,我们是工农红军,行军路过你们村子,想借您家打麦场驻扎几天,您看方便吗?
项小翠看着眼前的小伙子,头戴红色五星军帽,衣衫单薄破旧,一脸诚恳的模样,感觉红军好像也不似国民党说的那般可怕,便说:方便是方便,不过现在这个天,打麦场都是积雪。
徐海东急忙说道:没事没事,真是太谢谢您了。
之后,徐海东喊来20多个同志,很快就把李家的打麦场清扫干净。
晌午时候,红军们用仅剩的粮食做了半锅稀粥,说是稀粥,还不如说是清水里掺杂了一些米,就那样,红军们也仅是一人少半碗。
项小翠在旁边看着,瞬间想到自己当兵的大儿子,心里满满的都是对这群孩子的心疼。
其实村里人们对军队那么恐惧,是有原因的,不仅是国民党的宣传。而且那个时期,河南省因为地处中原,是多方部队争夺之地,一直处于军阀混乱之中,时常有军阀部队来村里搜刮,村里年轻的男人几乎也都被抓走当了壮丁,项小翠的儿子就在其中。
红军战士们在安稳以后便开始帮项小翠家里干活,把家里打扫得一干二净。
项小翠
然后拉着自家老头子和孩子就往回走,边走边说道:走,咱们赶紧回家吧。咱家现在可利索了,红军战士们给咱收拾得可好了,弄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没过几天,村里有人从战场上偷跑了回来,来到李家告诉他们李家大儿子在战场上死了。项小翠听到,心里接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突然间悲伤的昏厥了过去。
院子里正干活的红军们,看到急忙跑了过来,把项小翠附到屋里躺下。
等项小翠醒来的时候,那群红军孩子们都围在她的身边,脸上尽是担心,她想坐起来的时候,被徐海东阻止:大娘,你好好躺着,这会你身体太虚弱,不适合走动。我让队里的军医给你看过了,这会这在给你煎药,等会你喝了休息会。
项小翠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可想到自己的儿子,又哭了起来,向红军们说了儿子的事。
红军战士们听了以后,也哽咽了起来,暗暗发誓,一定要早日解救活在水深火热里的百姓们,然后站起来,冲着项小翠深深鞠了一躬,认真说道:大娘,我们红军是百姓的士兵,我们的任务就是解放百姓,做自己的主人,以后不再有战争。每个人都可以活在一个安稳的环境里。等我们革命胜利了,我们回来看您,给你当儿子尽孝。
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可红军的小同志们还在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如果不是被冻得面红耳赤,都好像外面一点不冷似的。
大家看到项小翠望来的目光,一时间都放下自己手上的活,向他敬礼,齐声说:大娘,以后我们就是您儿子。项小翠再次激动的泪流满面。
看着外面的雪越下越大,红军战士们在打麦场里肯定会冻病的,然后便领他们到自己牛棚,虽然说里面环境不是很好,但好歹四面有墙可以遮风挡雨。
之后又拿出棒子面,给他们蒸了整整70多斤馒头,又给他们做了一锅热粥。招呼他们过来吃。期初红军战士们还不要,说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一再推脱。
项小翠说:你们赶紧吃,你们以后不就是我儿子嘛?儿子吃娘做的东西那是天经地义。你们要是不吃,我就生气了。
在项小翠多次劝说下,红军战士们总算吃了一顿饱饭。看到他们吃的狼吞虎咽,项小翠漏出了欣慰的笑容。
半个月之后,同志们都休整的差不多,也到了继续行军的时候,大家前去给李家人告别。徐海东对项小翠说到:大娘,这些天真是麻烦你们了。多谢您的照顾,我们接到上级的命令今天就要启程了。我们红军有纪律,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不占老百姓一点便宜。这半个月,我们在您家吃用的东西统计了一下,给您打了张欠条。您收好,永久有效。所有红军队伍都认。
可项小翠哪里会收,她是从心里心疼喜欢这群孩子,推脱道:不用不用,你们也都不容易,为了百姓们战斗,这点东西不算什么。你们来到大娘家,就是缘分。给我打欠条,就见外了。
徐海东十分感动,向项小翠跪下,再次说道:大娘,说什么您都得收,军令如山,要不我只能长跪不起。
项小翠见状没办法只得收起那借条,打算收藏起来留个念想。
百姓们一路送红军到村外,看着红军战士们一个个离开的背影,直到所有人都消失不见,他们才离去。
之后又有红军路过村里,虽然那时候李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却没有向红军提过欠条的时。项小翠一次外出捡到一个废弃的子弹壳,便拿回家洗干净,把那张借条放在里面藏了起来。
看完奶奶的日记,家里人百感交集,大家的印象里奶奶一直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不知道失去儿子的奶奶是怎么熬过来的,是那群红军战士给了她希望,才使得她一辈子乐观向上。
所以李家认为这没有谁欠谁的,百姓和战士们就好比鱼和水,没有水的鱼无法存活,没有鱼的水便是一潭死水。
最后李家人经过商量,把那张借条送给了红25军博物馆,将那份感情珍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