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柏丨十年做秘书
十年做秘书
作者:李兴柏
做秘书,恪尽职守干工作,起早贪黑思职业,冥冥苦想写文章,这事已经过去15年,但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区信用联社(现在叫农商行)独立办公,由于我时常在报刊发表“豆腐块”、“萝卜条”,领导发现我有秘书“细胞”,经联社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将我调入机关办公室做秘书,干上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自此,走上了玩“笔杆子”的“康庄大道”。
那时,机关调用基层人员,充实到机关工作,没有上岗考试、面试一说。只要领导班子研究一通过,就是完事。
不在秘书岗位上,不谋其“政”。在机关当上秘书后,说真的,即没有心驰神往,也没有心花怒放。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一是端庄坐下,聚精会神,大量阅读经济、金融书籍和报刊;二是静下心来,苦思冥想,思考如何结合实际对上号;三是眉峰聚敛,绞尽脑汁,起早贪黑写文章;四是虚心向有经验、业务水平高的老同志请教。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刚上班半个多月,正赶上要召开上半年业务经营分析会议,一把手让我写一篇“上半年业务经营分析”材料,我愉快地接受了第一次任务。在没有参考样子的情况下,我把各科室的材料拿到手,就开始琢磨,如何设计开头、结尾,中间该是怎样分段。
材料打印出来后,在经过认真校对,才按页码装订,送给了主要领导。
这是我到机关后,写的第一个大材料。没有错别字,没有病语句。领导一看很满意,说存在主要问题上,处理很好,结合实际,重点突出,即有宏观因素,又有主观不足,这样区别写的好。还行,领导十分满意,我的第一炮打的很响。
虽然机关文稿写作并不难,但是要成为领导和员工公认的“笔杆子”,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说白了,写做功底的练就,决不是一日之功,非下苦功夫不可。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融会贯通的思维,是绝对不行的。
常言道:“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为了胜任秘书工作,我是每天凌晨2点起床,到洗手间洗把脸,来到写字台边,打开自己求人做的旧台灯,开始阅读,或者写作。为什么起这么早?原因简单,肃静、出活、质量高、无干扰。我认为,勤学苦读,勤学多读,是提高秘书写作水平的前提。
为了做好秘书工作,白日里,接电话,下通知。傍晚,写材料,改稿子。夜间,谋篇布局,构思内容。全年只能休息一天,那就是除夕的下午,到正月初一的上午。而除夕的凌晨,大年初一的夜间,也在阅读与写作。凡事靠自己的人,才能活得最安心,最舒适。
可以说,做秘书,顾不得养生锻炼,管不了聚会浪漫,牺牲了多少与家人相聚的日子。别人享受、休闲、放松身心,而我却在灯下读书和写作。凛冽的寒风,为我送行,难耐的高温,是免费的桑拿,个人的甘苦,融入了时代的潮流。用笔,填好自己的履历。我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刻含义和好处。
在我所接触的同行中,有人厌烦,有人说苦,有人嫌累。还有人搞得有厌倦感、敷衍塞责的应付感。
的确,秘书离不开文字,为单位和领导写的文章一个接一个,一篇接一篇,有点“马拉松”的味道。如汇报材料、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经营分析、述职报告、经验介绍、工作报告、情况反映、信息上报、会议纪要、转发文件等等,费时、费力、费精力。但我做到了认真看、认真写,严把政策关、格式关、文字关,体现出应有的负责精神。
有人说,和文字打交道,枯燥无味,但我觉得,乐在其中。我是厉兵秣马,孜孜不倦,踏实肯干,对领导的厚望、肩负的责任,不敢忘怀,不用扬鞭自奋蹄,当个“苦行僧”,做个“有心人”。
在秘书岗位上,我不是“妙手”,更没有什么“灵丹妙计”可言,但文字服务的职能,得到了实现。当上报材料,得到上级认可、采纳。当所投寄的稿件,得到报刊编发,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享受了开花、结果的愉悦。我为机关倾注了一份心力,收获了回报,丰富了我的生活和心灵,是一种劳动的欢欣。
1996年,是我在机关秘书岗位工作第一年,结合工作实际,积极采写稿子,主动向有关媒体投稿子。这一年,实际只有后6个月,就在《沈阳金融》、《沈阳晚报》、《晚晴报》、《沈阳日报》、《消费周报》、《金融新闻界》、《城市金融报》、《沈阳工商》、《辽宁职工报》、《辽宁青年报》、《中国城乡金融报》、《辽宁经济》、《于洪区报》、《消费新报》、《辽宁经济报》等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新闻消息、人物通讯、论文等。
1997年,除在上述媒体继续发稿外,又增加了新的媒体,包括《沈阳工人报》、《辽宁日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西南城乡金融报》、《中国特产报》、《金融早报》、《中国合作报》、《沈阳纪检》、《沈阳经济》等单位。
从1998年开始,在保留原有报刊发表作品的基础上,又有新动作,新增加了《中国档案报》、《共产党员》、《东北金融》、《中国乡镇企业报》、《辽宁农民报》、《中国乡镇长报》、《上海金融报》、《金融时报》、《农民日报》、《中国第三产业》、《地方金融》、《新金融报》、《沈阳工作与研究》、《中国畜牧水产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城市经济》、《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改革报》、《金融界》、《华夏金融》等。
我写新闻作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决不搞胡编乱造,不能听风是雨;始终讲究时效性,速度要快;还要突出“新”字,要有新角度。并对文字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校对多遍,确认无误后,再向外投稿。
在发表的新闻稿件中,反映农信社改革与经营,服务奉献社会的真实记录,把平凡的人,体现着不平凡的业绩,再现于公众,让信用社走向社会,让社会认识信用社,这便是我的价值所在。为单位做了许多免费的形象宣传,写出了新闻消息“存款净增5亿元”,“信贷员将持证上岗”,“依法收贷2800万”;人物通讯“敢拼才会赢”,“一个信贷员的追求”,“农民的贴心人”;新闻报道“金手链丢失之后”,“女职工撑起半边天”,“竞聘上岗带来新变化”;新闻调查“警惕:公家财产大流失”,“钱包空虚怨自家”等等,当起了业余记者,同事们戏称我是“吹鼓手”,有人夸我是“秀才”,还有人称我是“刀笔小吏”,实际是大家对我辛勤笔耕的肯定,我也收获了沉甸甸的回报。
同时,我的写稿质量提高,让相关媒体看重,被多家报社、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被多家媒体评为“一等通讯员”、“优秀通讯员”、“优秀撰稿员”,给予人民币、物资奖励。
当上秘书后,经常跟随主要领导下乡搞调研,有时还要到基层了解一些经营情况。有时筹备会议,用毛笔写主席台领导姓名牌,用排笔写会标,用剪子剪会标字。一筹备会议,领导讲话、经验介绍、大会总结等,一整天就这样忙过去了。
只好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后,挑灯夜战。因为这段时间,归我自己说了算,我有了调整放松的机会。挑选自己中意的书籍,细细品味一番,于书的作者交流思想,同书中人物互通感情,在幽静的氛围中,遨游知识的海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
8小时之外,尤其是休息日,是我尽享欢愉的时候。俗话说:“穿衣戴帽,各好一套”。我就迷恋于写作,对“爬格子”,有一种特殊感情,痴心不改。只要有空闲时间,便铺开稿纸,拿起钢笔,任遐想驰骋,随思绪翻滚。一篇文章初稿完成,然后埋头修改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可以说,“爬格子”,“爬”出了愉悦的心情,“爬”出了饱满的神态,“爬”出了健康的体魄,成了我一种极好的休闲方式,成了我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
每当我拿起报刊,看到上面署有自己名字、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章,内心无比兴奋和自豪,格外欣喜,那心里真是比蜜还甜,那感觉简直不亚于古人的“金榜题名”。然后,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读“李兴柏”的作品,仿佛那个作者“李兴柏”,是个遥不可及的他人,是我曾经极其羡慕的人,是高不可攀的他人。读自己作品,那个兴奋劲,这是不玩笔耕、不搞“爬格子”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为了给自己充电,一到休息日时,携带笔和纸,上省、市、区图书馆暂借图书,甚至还上铁西区、和平区、东陵区图书馆,贪婪地阅读报刊。如果不上图书馆,我内心感到不踏实。
为拍摄好新闻图片,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苦学摄影理论与技巧。踏着春光,伴着夏雨,迎着秋风,顶着冬雪,进猪舍、入牛棚、上工厂、钻花窖拍照片。为了抢占理想的位置,登上墙头,攀爬房顶,靠住电线杆子。与我相伴的“尼康”相机,一同品味着生命的欢乐和艰辛,收获着人生的希望与丰盈。
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主动建议管钱领导,订阅一些报刊,使我的办公室有多种报刊,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金融理论与实践》等。过足了报刊瘾,只要有空闲,不管白昼,慢慢阅读,不断调整思路。通过阅读报刊,增长了知识,产生了影响,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
创新的道路是孤独的,虽然结果不好预料,但是过程是痛苦的。在经过仔细调研后,在经过细致酝酿后,才能下笔去写。
每年召开的工作会议,领导上台做近万字的工作报告,都是由我来执笔,受到了时任主抓经济工作的副区长白家林、丁良才等人的表扬,说我的文字综合能力很强。
我在办公室,没有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身在曹英心在汉,忙忙碌碌赚私钱;玩牌声声响起来,疑是身在赌博场;无事偷忙干私活,留得逍遥在家闲。
我写论文,敢于面对现实,结合实际,严谨认真,积极进取,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提出自己观点,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指导意义。即不搞文字凑数,也不搞轻描淡写,更不搞不痛不痒。而且,必须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操作性。每篇论文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担任秘书期间,撰写并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有:
《银行非正常贷款的成因与对策》;
《关于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分几步操作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的难点与对策》;
《试论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难点与对策》;
《对防范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思考》;
《浅谈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建设》;
《大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应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对大城市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化险的思考》;
《“入世”大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的对策研究》;
《关于提高农村信用社效益的思考》;
《大城市近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设想》;
《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面面观》;
《大城市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
《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的科学管理》;
《关于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
《省会城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盘活对策》;
《大城市农村信用社开办票据贴现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初探》;
《大城市农村信用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经济犯罪的研究》等。
上述论文,经过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分别被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金额时报》、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财经学院、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等单位评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多篇论文,入选《中国行长(经理)论文集》,《中国金融改革论文集》,这是我笔耕中,获得的奖赏。
直到现在,在网上还能搜索出我过去撰写发表的14篇论文,被有关人士当参考文献,并有发表时间、作者名称、论文题目等注解。如有一篇论文,被2007年吉林大学一个硕士毕业论文引用了,发表在《吉林大学》杂志上。又如2010年8期《理论月刊》内,有人引用我的论文,当参考文献。再如2011年15期《中国农村金融》上,也把我写的论文,引用为参考文献。还如2016年19期《现代经济信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研究”一文,引用了我写并发表的“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空间”的论点。
在全市办公室专业考核中,于洪联社办公室,连续夺得四年第一(后来退二线)。由于本人敢为天下先,主动担当,业绩突出,曾在全市办公室专业会议上,作了题为“苦练笔头十余载,乐为信合鼓于呼”的经验介绍。我当秘书,一年编印自办《合作金融简报》,达到100多期
十年自己苦读,十年艰苦自学。在机关秘书岗位默默耕耘了10个春秋,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我拼命的十年。我喜欢秘书这一职业,它完善了我,充实了我,丰富了我。
直到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事务多,会议多,材料多,应酬多,但我仍然身兼秘书,一个人干俩人活,创造了历史。
我为人低调,谦虚谦恭,朴实无华,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用真诚与实绩,来赢得人们的信任。
而今,离开了秘书岗位15年了,天天在键盘上敲字,稿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在写散文作品集。但我永远忘不了,人生旅途上的秘书驿站。
文/李兴柏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李兴柏,满族,67岁,男,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见《鸭绿江》、《河南文学》、《散文选刊》、《散文家》、《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上百家报刊。有的作品获奖,有的作品编入作品集,有的作品纳入百度文库。出版个人作品集《从文履痕》。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