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彩云学汤液经法与五输穴:五行体用
陶氏把五行各分体用,再配属五味。
考《辅行诀》辨脏腑病证的条文,如此配属是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五脏的苦、欲和五味功能的记载而定。
以能顺从五脏所“欲”之味为用味,与“欲”功能相制约之味为体味,以体味和用味化合所生之味(也就是能解除五脏所“苦”之味)为化味。
“体用”为古代哲学词语,在这里用来表示由五行衍生的阴阳。
“用”有作用之义,“体”有质体之义,“化”则是体用化合所产生的功能。
如肝在五行中属木,肝欲散,辛者能散,故辛为肝之用味;散与收反义相制,能收之味为酸,故以酸为肝之体味;辛散与酸收相互协调而出现“缓”的功能,甘者能缓,故肝之化味为甘。缓与急反义,正与“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相合。
生长需要基础,靠体味。酸入肝体,苦入心体;辛入脾体,咸入肺体,甘入肾体。
生长需要运化,靠用味。辛入肝用,咸入心用,甘入脾用,酸入肺用,苦入肾用。
生长需要收藏,靠化味。甘入肝,酸入心,苦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辅行诀》以用味不足为虚,需补之,以用味过亢为实,需泻之,补泻都是针对用味而言。不是通常所说的泻法,消法。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软,以咸补之,苦泄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泄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泄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泄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辅行诀》的补泻, 他是以五脏的德用为主,例如肝德在散,所以辛散的是补,酸敛的为泻,他的补泻不是我们理解的泻就是攻下,这个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对补泻有自己的理解,《辅行诀》的补泻讲的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或结果),我们理解补泻后世很容易下意识从目的角度理解,认为让他强壮的角度,这个是不一样的,逆其性叫泻,顺其性叫补。
“补”选择的是用味;“泻”选择的是体味,因为体味能克用味,“急食”选择的是化味,因为化味能生体味。
因此只要了解本草的五味属性,就能用来补泻五脏。
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补法、泻法和除法,其配伍根据病证选用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纠偏,达到阴阳平衡适应当时的气机。
(1)补法为需补系统的用味体味化味,且用味大于化味。
(2)泻法为需泻系统的体味用味,且体味大于用味。
(3)除法为相邻系统的用味体味,且体味大于用味。实际上除法也是泻法的一种。
此外,《辅行诀》中的方子有特定的组方规则,需要用到二十五味药精。所谓二十五味药精,就是五行中复有五行,便有五五二十五种药味,如果能把各种本草填入这二十五格中,用药就能得心应手。
五输穴
五输穴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这种原则在针灸临床中经常可见。但其原理则未必为医者所明知。“同气相求”疗法在五输穴的应用方面确实占有极重要的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疗法
相应
相应
这是同气相求疗法的中心用法,其原则在于将五行与脏象之间相应密切结合,然后用之于临床,是同气相求疗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具体应用时以本经病为主经,旁及它经病变则在本经找与相应之穴即可,换言之以本经病为主,寓有它脏病及参与者,可取本经之五行相应穴。
例如:太渊为肺经土(输)穴,治疗外感病而兼有体重节痛或呕吐、腹泻(皆属土病)症状有效;
陷谷为土经木穴,笔者常用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对于泄泻腹痛,偏正头痛,月经疼痛均极有效;
大都为脾(土)经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温(火应火,能促进体温);
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灵道为心经金穴能治暴喑、失音(心主神,金应声);
少海为火(心)经水穴,善治肾虚而神志变化之病;
神门为心经土穴,治各种神经病变而见胃肠机能衰弱者更为相宜;
后溪穴为太阳经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筋”之病变皆能治之,例如颈项强硬,弯腰不便,腿弯难伸等皆有疗效;
腕骨穴属性相同(属木),亦有同样之效果,本穴为小肠经原(木)穴,小肠为分水之官,本穴自古为治疗黄疸之要穴;
束骨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经所行筋强之病亦有桌效,亦常用治颈项强硬、闪腰等病(输主体重节痛亦同此理),透过经络及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尤具卓效;
涌泉亦为水(肾)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厥阴头痛也),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
昆仑为水(膀胱)经火穴,素为治疗腿足红肿(红肿属火,本穴亦属火)之要穴(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治肾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金鉴),因系水之火穴,尤其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虚(即水中火虚)之五更泻;
然谷亦为水(肾)经火穴,治疗命门火虚之病,疗效较昆仑更好,治疗肾经热病亦极效;
太溪为肾经土穴,对于肾病而有脾胃症状如呕吐、泄泻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因系肾(水)经土穴,对于脾肾阳虚之病,也常取为主穴。
大陵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经虚热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症状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玉龙歌、赋、胜玉歌)。
阳陵泉为木(胆)土穴,又为筋会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本穴筋肉皆主,治疗四肢筋肉不利之运动系统障碍及病变颇为有效,为治疗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系木经土穴,对于木不疏土,肝脾不和之病也有疗效。
太冲亦为木之土穴,治疗与阳陵泉类似,亦为调理肝脾要穴。
行间为木(肝)经火穴,肝郁能生火,本穴能泻之,故又为疏肝理气之要穴。
曲泉为肝经水穴,善治阴部(肝经所行)与肾水有关之病,如尿道炎、淋病、阴囊水肿等。
此外间使(心包经经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赋),至阴(膀胱经井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赋),至阴 (膀胱经井金穴)能治痒疾(百症赋),皆与“金”有关。
隐白为土(脾)经木(井)穴,虽统血亦含藏血之意,治疗崩漏疗效极佳,三间为大肠之木穴,腹泻肩肋痛之场合可用,而董师用二间治腰痛,二间为金(大肠)之水穴,水与肾相应,也有同气相求的关系。这类的例子真是多不胜举。
从上述应用及实效来看,五输穴可以说就是经络的全息点,五行反应五脏,因此才能以之治疗五脏病变。
相 通
相通
这是五行中两行交互并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尺泽为金(肺)经水穴,复溜为水(肾)经金穴,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个人即常以此组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为火(心)经水穴,然谷为水(肾)经火穴,两穴合用,可治心肾不交、火水未济之病,如心烦不寐、多梦遗精、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等,如神经衰弱即可见上述临床表现。其它如心脾两虚则可取火经土穴,土经火穴并用;治疗肺脾两虚可取土经金穴,金经土穴并用;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可取木经土穴,土经木穴并用;肝肾阴虚者皆可取木经水穴及水经木穴并用为主;脾肾阳虚可取水经土穴(太溪)及土经水穴(阴陵泉)并用,其它可以此种方法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