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淡 墨/资州,资州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红、李毅梅、陈小磊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1、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该作品是我的原创首发,我授权《西南作家》杂志旗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并标原创。有诸如一稿多投、抄袭等问题,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
3、关于稿酬
按照常规,本微刊所发文章,暂无稿酬。若有读者打赏,则在系统到位后,赏金如数转给作者。
资州,资州
文/淡 墨(四川内江)
(一)
四川资中,许多人叫它“资州”,因为它做过多年的州府,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我第一次去资州是几年前,听说那里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很值得一看。
资州老城古风随处可见,伴之车水马龙,散发着山乡和都市的气息。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进入一条长长的老街,蜿蜒向前,一眼望不到尽头。同行的朋友说,这便是闻名的“清代状元街”。放眼望去,清一色的两层木楼,分别立于街道两侧,将天空隔成一条狭长的线,也将现代的喧嚣挡在了外面。青瓦,木门,雕花窗格,古旧、沉重,刻着历史的印记,写满岁月的沧桑。一只蛛网吊在檐下,不住在风中晃荡。斑驳的墙面,布满灰尘,让人疑心只要轻轻一咳嗽,那些尘土就会扑簌簌掉下来。过往路人较少,街道愈发显得清幽、静谧,几只灰鸽站在飞檐上,咕咕叫着。经过一家杂货铺,高悬的门匾引起我的注意,只见上头标着“练铁匠”,再看左右两句:“炼练家新诀锻造精工细作,承陈氏宗法捶打镰刀斧头。”想必这家姓练的铁铺在当时生意一定很火红吧,随着岁月的变迁,那一声声叮叮当当,铁锤敲击的声音,已然消逝。漫步在古老的街巷,时光也仿佛慢慢停下来,聆听久远的故事。老街像一位穿着长袍的老者,坐在漆黑的门洞,默默凝视前方,似乎周遭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只有浮云从头顶缓缓掠过……
拐过一道弯,突然闪现一座红色庙宇,在灰色群楼中,显得特别惹眼与格格不入。棕黄色琉璃瓦,墙身是鲜艳的中国红,门楣上赫然写着“文庙”两个雄浑大字。疾步向前,谁料,大门竟紧锁,不得而入。一打听,原来是里面正在修缮,实在令人扫兴。如此一来,至于武庙,我们也便失了前往的兴致。从那之后,资州文庙,在我眼前蒙上了一层面纱,藏在遥远的历史背后,影影绰绰。
(二)
几年后,我再次来到资州。早晨九点,小城笼罩在雾霭中,似乎还未醒来。面馆老板热情招呼着顾客,忙得不亦乐乎。
“老板,兔儿面二两,海椒多点!”
“我要三两!”
“要得!要得!”老板忙不迭地应着,动作迅速麻利。
店内人满为患,半天才等来一个空位,待面条端上桌,眼睛都直了:面条雪白,葱花碧绿,红油光亮,香气扑鼻。再尝,麻、辣、鲜、香,入味、爽口!朋友边吃边介绍说,正宗的兔子面,面是细细的水面(水面),下滚水,水一开马上捞出,汤一定要新鲜猪骨汤,臊子是秘制的鲜椒嫩兔,加各种调味料拌匀。一碗兔子面下去,嘴瘾也过了,胃也舒服了。吃完面,资州人一天的生活才算真正开始。文化资州,同时也是美食的资州,美食数不清。中午,在朋友的盛情款待下,我尝到了当地久负盛名的“罗泉豆腐”。小心夹起一块,轻轻一咬,外脆里嫩,味道爽滑,咸鲜适口,令人叫绝的是,金黄的豆腐皮内包裹的竟是鲜嫩的鸡蛋羹!豆腐与鸡蛋两相融合,别有一番风味。但这仅仅是罗泉豆腐中的一种。据朋友说,罗泉豆腐产自资中的罗泉镇,民间有“罗泉豆腐甲天下”的美誉,用当地溶洞优质的泉水,手工石磨研磨黄豆,传统卤水点制。品种花样很多,什么熊掌豆腐、怀胎豆腐、口袋豆腐、麻婆豆腐、三鲜豆腐、鲶鱼豆腐、豆腐包子,等等,好几十种。民以食为天,谁会想到,被沱江水养育的资州人,能将普通的日子过得如此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重龙山是资州有名的景点之一,山上树木葳蕤,一路崖壁、佛龛、泉池、神庙……专家何老先生为我们详细讲述,每座雕像,每块石碑,似乎都装在他的大肚子里,诸神的来龙去脉,熟悉得如数家珍。何老个头矮小,耄耋之年,却眼神清亮,爬山如履平地,从他口中吐出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都化作一尊尊慈眉善目的佛像,山上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是菩提。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雕刻有一千多尊佛,崖下挂满善男信女们许愿的红布条。信仰,既是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想,人生需要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信仰。资州,这个由来已久的名字,渐渐在我心中变得凝重起来。
或许我与文武二庙无缘罢,这一次,偏逢周末,两者均闭馆不开,再次与它们擦肩而过!洗墨池边,绿柳成荫;高墙之上,“万仞宫墙”几个大字,昭示着先贤的学识和地位。(查阅资料,《论语· 子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鲁国司马叔在朝堂上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一棵高大的黄葛树守在庙宇旁,擎天而立,伸出如盖的枝叶。文化资州,苌弘故里,据说,孔子的塑像就在这座宫墙之内,向他的恩师苌弘躬身作揖……我忽然释怀,纵然不能亲眼得见,瞻仰至圣先师之尊容,但他的仁爱思想就像门口这棵参天大树,早已深深扎根土地,渗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三)
小车停在资州宽敞洁净的新区广场,第十届康式昭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资州新城文化馆举行。
步入馆内,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过道旁,陈列着各种艺术字画作品,将大厅衬托得素净典雅。前来参会的宾客络绎不绝,我随前辈们一起进入演艺大厅。端坐于主席台中央的,正是此次文学奖颁奖仪式的核心人物——康式昭老人。经与会现场的几位领导介绍,方才得知,这位康老乃资州籍元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以长篇小说《大学春秋》踏上文坛。几十年辛勤笔耕,结集为8卷本《康式昭文集》,为世人所重。晚年以杂文、戏剧评论名世。2010年,康老捐出自己多年的工资、稿费节余10万元,在老家四川资中设立文学奖。每年一届、连续十届的康式昭文学奖,极大地推动了资中的文学创作。
康老已85岁高龄,德高望重,白发苍苍,仍思维清晰,口齿流利。康老不愧是文学大儒,会上,康老操着标准的普通话,偶尔也会不小心冒出一两句家乡话,幽默的语言逗得会场掌声不断。康老说,“我之所以设这个文学奖,是为了激励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弘扬资中的光荣文化传统,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会后,康老应众人邀请,与每个人一一合影,不厌其烦,非常的和蔼可亲。
资州自古便是文化名城,人才辈出,今日的资州仍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文学奖获奖者们喜滋滋站上领奖台,捧着鲜红的荣誉证书,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他们。那一刻,我原本平静的心突然就不淡定了——这些获奖者中,有几位竟是中小学生,令我汗颜!所谓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付出了,总会有希望成功;不努力,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而自己,已经许久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过一本书了。
颁奖结束后,我有幸观看了木偶戏,早就听说资州的木偶戏已申请“非遗”,它在继承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结合川剧变脸,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舞台上,灯光下,木偶在青年演员的操纵下,灵活地挥动着双臂,变幻着各色脸谱,偶尔出其不意喷出一团火,精彩连连,观众看得直叫好。木偶戏和川剧变脸本是许多人眼中的“老古董”,资州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城,收集起一颗颗遗落的珠贝,擦去蒙尘,让它们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彩……
从文化馆出来,目光不由自主被一座崭新的大楼吸引,银灰色楼身,简约大气,阳光下,“资中图书馆”几个鲜红的大字熠熠生辉。图书馆内,一捆捆新书高高摞起,散发出油墨香,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整理,做新书上架前的准备工作。我的眼前已然浮现青少年、小学生徜徉书架间,埋首层层书海……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乘着夜色的资州城,摇曳在梦幻迷离的沱江水中。河边餐馆和路边摊挤满了人,啤酒、螺丝、小龙虾,光着上身喝酒的汉子、跳广场舞的大妈、散步的行人……资州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启。
作者(左二)与康老前辈、作协主席顾建德先生及文化馆工作人员在一起
《西南作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