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真实的她,远比她的绯闻精彩
各位书友大家好,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晚的只是开始的勇气。为此,阅世悦人推出【终身学院】专栏,陪大家每天读完一本书,在读书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新目标。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林徽因传》。这是阅世悦人陪你读的第489本书。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朗诵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样优美温暖的诗句出自一位美丽灵动的女子之手,她在文学和建筑上均造诣非凡,她是作家,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永恒。她是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才华横溢又一生淡泊,她的一生成为中国女性理想的人生范式。
她就是林徽因。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林徽因传》,是著名作家张清平所著。他将林徽因的一生以充满文艺气息的细腻笔触道来,缓缓解开了林徽因为人称道的一生,也让我们从一个个片段的事件中剥离出来,看到一个完整的林徽因,和林徽因有关的不止是风花雪月,也不止徐志摩和金岳霖。她更是一代有传奇色彩的建筑才女,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
林徽因丰盛富饶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美的敏锐感知力,使她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优雅迷人、倍受欢迎的女子,从她的一生,我们不仅可以学习林徽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同时也学到她身上坚韧宁静的品质。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来品读林徽因的一生。
良好的家庭熏陶才情过人的女子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习惯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林徽因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特别注重子孙的教育。
为此家中还设立了私塾,在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数林徽因年龄最小也最贪玩,听讲时看似漫不经心,可每叫她背书时,她总是滔滔成诵,口齿伶俐清晰。家人们都赞叹她聪颖灵秀,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林徽因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受到了新学的启蒙。
长大后林徽因进入女子中学接受英国贵族式的教育,培养了良好的举止和谈吐。
16岁时,父亲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访问考察,为期一年半。为了让女儿增长见识,开阔胸怀,父亲决定带林徽因一同前往。这让林徽因兴奋不已。
按照出访计划,父亲带着林徽因游历了欧洲的一些城市,参观的对象主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林徽因并不喜欢这些,而父亲又忙于应酬,有很多时间,她只能待在伦敦的寓所里阅读英文书刊。
本来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随着阅读的增加,这些书带她走进了文学的世界,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林徽因也爱和建筑师女房东一起外出写生,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知识。从这时起,林徽因萌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良好的家学熏陶出林徽因热爱读书的品性,新式教育和阅历的深广又为她开阔了更大的视野,使她能够学贯中西,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秀之处。
更重要的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使她一直清醒地明白自己的责任而不至于放纵逸乐,在任何情况下,她都能从书本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的见识,成就自己的远见和卓识。这也是她获得如此多人赞叹的原因。
爱情是应该去爱对的人
很多人都会在爱情中遇到一个很特别的人,很喜欢却不得不放手,不是相遇太早,就是相遇太晚,总在恰不逢时的遗憾中笑着说再见。
林徽因随父亲出国期间,认识了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徐志摩本来是来拜访林徽因父亲的,可共同的爱好和相同的政见使他俩成了相见恨晚、无话不说的朋友。
徐志摩被林徽因不同常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所折服。两个人从伦敦的天气聊到英国文学,在英国寒冷的冬日,徐志摩流连在林徽因家温暖的壁炉旁,和林徽因整日畅谈。
春天的时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漫步,无拘无束地谈心。徐志摩深深地被林徽因所吸引,他要结束和妻子张幼仪的婚姻,以获得自己的真爱。
而随着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对徐志摩也产生了感情,她爱徐志摩广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奔放的性情,坦荡率真的为人。
尽管徐志摩长她八岁,在年龄上是她的兄长,可在内心里她又视他为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她承认,她喜欢和徐志摩在一起,除了父亲之外,她从来没有和任何异性说过这么多话。
但最初被爱慕的喜悦和内心的慌乱过去后,林徽因沉静下来,她发现,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出身名门并在传统伦理教育中长大的林徽因不愿意破坏别人的家庭,也不会去做与传统和家庭名望相悖的事情。
虽然林徽因才16岁,但她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丰富的阅历和智慧过人的才情使她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她拒绝了徐志摩,随父亲一起回国,结束了这段感情。
面对爱情时,我们往往会丧失理性而放纵我们的感性,有时候,爱情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果断放弃不合适的,不纠缠,不执念,才是女性面对爱情最好的体面。
爱情的使命,是应该去爱对的人。如果可以爱,就周全一生的温暖;如果不能爱,就真诚地退出。有时候,得体的退出比固执的坚守更让人钦佩。
志同道合的爱人是一生的滋养
林徽因的放手为她等来了更适合她的梁思成。回国后,林徽因认识了梁思成,两家家世相当又是多年挚友,无论在文化水平还是是志趣上,他们都是一拍即合。
当两个人谈起将来时,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自己以后要学建筑,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做出了和林徽因一样的选择。
虽然他们最初的选择还带有一些年轻人特有的盲目,但他们事业的选择和爱情的选择由此结合在了一起。于是,最初的选择也就是他们一生的选择,他们从未后悔过。
他们共同赴美留学,梁思成主攻建筑,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改学美术。找到了专业方向后,两人在学习上忘我地投入,虽然没有学过绘画,但是林徽因天分极高,成绩遥遥领先。
毕业后他们选择了回国,希望为中国的古代建筑研究填上空白。回国后两人也正式成婚,在东北大学短暂任教后定居北京。
当时社会生活相对稳定,林徽因家成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聚会的场所,哲学家金岳霖,小说家沈从文,经济学家陈岱孙等都是他们家的常客。这批文化教育背景接近、情趣爱好相投的文人学者聚在一起,不同的思想见解,不同的感受,在这里交流和碰撞。
凡是当年接触过林徽因的人,对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是。林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女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评论。
林徽因喜欢这样的聚会,她习惯通过与好朋友的交谈来表述自己的见解,沟通彼此的心灵。林徽因热爱朋友,离不开朋友。每当和朋友在一起,她就思路洞开,妙语如珠,艺术和思想的灵感如电光石火般频频闪亮,耀人眼目。
生活中有许多女人,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可随着结婚生子,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
但是林徽因不同,志同道合的滋养和丈夫坚定的支持反而令她大放异彩。
因为无论多么忙乱,林徽因从不让自己的心灵沉湎生活的琐事中,而是交给了诗歌,建筑艺术,音乐和绘画。
当她的双眸闪闪发亮的时候,一定是她在生活中发现美或创造美,或者是要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创造的时候。
这是她最动人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她整个人就会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
乱世见修养,患难见气度
林徽因经历了鲜花着锦般的美好,也经历了战乱、困厄与病痛。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都能保持诗意葱茏的情怀和境界,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与胸襟。
在过了一段平安无事的日子后,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一家从北京迁移长沙又迁至昆明,开始踏上漫长的流亡路。
旅途劳累使梁思成也病倒了,家里的生计都成问题。林徽因承担起了全部家务,过去女佣做的所有事情,如今她一一亲力亲为。拿着微薄的薪水,放弃自己喜爱的布料,却转身用超过一半的薪水买了一把测绘古建筑必用的皮尺。
至刚至柔,和平年代她是辩才无碍钻研学术的才女;动乱时期,她也可以变成挑起家庭重担的顶梁柱。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很难在这样困难的日子里撑下去,而林徽因,转变得毫无压力。
在和国外友人的通信中,林徽因写空气中飘着野花香,写早晨阳光的美好,写朋友在一起的欢乐,她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滔滔不绝,但是她依旧迷人活泼,富于表情。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也丝毫没有改变她对美好事物的细腻敏锐的感受能力,以及轻灵的俏皮和幽默,这是难得的大气和高贵。
昆明的安稳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因为工作而辗转到四川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这一待就是5年。
村子非常落后,几乎与世隔绝,和外界的往来联系全靠水上交通,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刚定下不久,林徽因就病倒了。药品的缺乏使病情延绵不愈,从此林徽因再也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地生活过。
但这些没有妨碍她继续钻研学术,林徽因躺在床上也在帮梁思成翻阅典籍,查找资料。她还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还准备撰写关于住宅建筑的论文。
这个时期,林徽因真正地脱离了文学界,全身心投入到了对建筑学的研究之中。她的创作激情在对古建筑艺术的研究中寻求到了庇护,她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展示。即使在如此封闭清苦的环境里,她仍然还能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和丰满。
在战争和灾难面前,很多朋友都不幸离世,林徽因辗转于病榻上,在痛苦的折磨中,一日日地挺了过来。她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在一个战乱的国度里,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创造力很难在建筑方面有所表现。因为建筑需要和平,建筑需要金钱。尽管生活中充满着穷困、痛苦和忧患,但他们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他们在这样近乎原始的生存环境中坚持从事学术研究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来探望他们的美国友人,所以他们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这时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完稿,所做的这一切,都融入了林徽因的心血。梁思成的所有文字,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这些文字集科学家的理性、史学家的清明、艺术家的激情于一体,常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在颠沛流离的苦难中,在病痛的折磨中,林徽因依然没有放弃自身的精神成长,多年来的人生阅历使她能够安然若素地对抗生活的不顺,她没有去抱怨,只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改变,尽力让自己在阴霾的天空中看到阳光的美好。
这样良好的气度使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也终将让她迎来凤凰涅槃般的精彩。
生命是一场坚持到最后的修行
从少女时期和建筑结下缘分,到最后和爱人一起确立毕生的学习方向,林徽因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建筑事业,她对自己所珍爱的一切,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是林徽因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在她人生的晚年时期,她并没有安心养病,颐养天年,而是拖着病躯为中国的建筑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和梁思成促成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成立,贡献了自己收藏的很多藏书,建筑系的年轻教师都喜欢来他们家,他们在这里无论是请教教学中的问题,还是谈生活、谈艺术,都觉得精神上十分放松和自由。林徽因也会滔滔不绝地和他们讨论。
但是一旦客人走后,林徽因就会呻吟着躺下,半天喘不过气来。即便如此,待到下次家里来了人,她依然如同没事人一样兴致勃勃,谈笑风生。
她仿佛是以此作为补偿,为自己无法挽留所剩无多的生命岁月。老家一位姑娘拜访林徽因时,就惊叹于林徽因虽然是一个重病人,但却是她见过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林徽因还接受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和梁思成收集了古今中外许多纪念性建筑的资料,反复比较讨论,绘制了一张又一张草图。
就连纪念碑基座上的花圈花环等雕饰图案的设计,林徽因也认真到极致。
她对世界各地区的花草图案进行了反复对照,研究,描绘出成百上千种花卉的图案,家里到处都是一叠叠图纸。她对自己的工作挑剔到了严苛的地步,连素以认真著称的梁思成也有些不忍,他们的设计最终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林徽因的病其实已经非常严重,她每天吃得很少,夜里全靠安眠药才能睡四五个小时。每当她倒在床上,都有可能永远不能起来;可每当她起来后,就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
她对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是怎样的一种执著,才能让她以如此的毅力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51岁的那个春天,林徽因告别了这个世界,永远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人们提起林徽因,多是津津乐道她的感情生活,其实墓碑上“建筑师林徽因”才是对她最客观的评价。
生命是一场坚持到最后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于建筑事业,虽有万古才情却甘愿隐在丈夫身后,默默给丈夫无声的支持。
哪怕走到生命的尽头,她依然专注于古代建筑学术的研究,在身体透支的情况下还在为建筑事业东奔西走到处呼吁,她对于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更加圆满了她如莲般坚韧而温婉的一生。
以上,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究竟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间,才可以做到不被人忘记?毕竟世上只有一个林徽因,我们成不了她,却可以成全自己。做不到所有人都喜欢自己,至少可以做到自己爱自己。
美丽只是外在的皮囊,当年华逝去,能让人经久不忘的则是优雅的气质和深刻的内涵。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我们应该尽量去扩展自己的生命宽度,沉淀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增加丰富的人生阅历,那么我们因为自信展现出来的美丽才会永不衰败。
在事业上,找到一个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愿意为心中所爱全力付出而不后悔。一个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什么地方,最后就总能被人看到。
无论顺境的幸福安康还是逆境的艰难险阻,保持内心的从容和淡定,相信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去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踏踏实实朝着自己的目标过一生。也许蓦然回首,我们都会感谢那个执著奋斗的自己,那个宠辱不惊的自己。
心怀梦想,内心笃定,做一个安静顽强的女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活成我们梦寐以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