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蜡纸史话

蜡纸史话

文/应可军

这里说的蜡纸不是包装纸,而是一种过去专门用来刻字印刷的特殊纸。这种纸拿在手中涩涩油油、半软不硬的,上面印有暗格,让你在刻字时可以横平竖直地有个参照。当时是常用品。每次考试学生总能闻到油墨香不知老师用了多少精力。在文革期间,用更为广泛。今天想印几份文件输入电脑指令,打印机就会打印几份。过去可没有这么方便,两三份文件可以用复写纸抄写,如果五份以上,就必须刻蜡纸油印了。蜡纸放在一个硬纸盒里,取出垫上专用钢板,用专用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半写半刻字。我刻过蜡纸,轻重都不行,轻了刻不透蜡印不清楚;重了蜡纸会被刻破,蜡纸破了就不能印刷,前功尽弃。所以刻蜡纸是个细心活儿,还考验耐心。
刻蜡纸就怕错,错一小笔还可以融蜡修改,错多了就必须重写。蜡纸刻笔还写不了连笔字,基本上都要写正楷。我特羡慕打字室的秘书们,人人刻得一笔好字,规规矩矩,尤其印刷出来时特美,内容有时反倒没那么重要了。不知何时,蜡纸渐渐退出了办公行列。现在让谁刻蜡纸油印文件成了天方夜谭。蜡纸的历史应不长,但此蜡纸非彼蜡纸:苏东坡陆游诗作中的蜡纸都是糊灯笼的,不是这种刻字印刷的蜡纸。至于这种油印传单的蜡纸,估计是西方人发明的。从近代满街张贴的告示,到上世纪70年代特殊时期从楼上飘落的传单,大都是蜡纸的功劳。这些年,科技发展得太快,蜡纸没怎么嘚瑟就被历史淘汰了,只为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一段记忆。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现在人手一台电脑和新式打印机,钢板铁笔、老式油印机自然被弃之不用,让人难忘的油墨蜡纸香也就很少闻到了。
在抗日的岁月里需要油印时,却买不到蜡纸和油墨,曾经有人在龙宫村临时学校用洋蜡烛加工试制蜡纸、用镬煤与青油试制油墨成功,他专门写了一个经验介绍,向半沦陷区学校推广,其困难情况,于此可见。大蔡胡为盛的《晚晴杂记》一书里提到他同村大蔡人胡宗慎,以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学徒,刻苦研究,反复试验,发明了风行海内外的“双圈牌”打字蜡纸。新中国建立后,宁海人民这种优良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销双圈牌蜡纸的事迹是值得宁海人骄傲的。

宁海六部尚书

文/应可军

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古代的六部尚书相当于现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宁海几位也曾任过六部尚书,分述如下:
吏部:又称天官,(相当于当代的中组部部长。)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潘颖,字叔愚,号五山,宁海西隅人。年少时与石简、华涵同学,“听松堂”称畏敬之友。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在江西丰城任职,“修学、濬河、剔弊、釐奸,颂声载道”。不久提升为南京吏部稽勋司主事兼摄四司。后“特旨宣见,奇其奏对,超擢郎中,未几,卒于官,年六十八”。他是吏部郎中只是副职而已。他的府邸周边宁海称作“天官第”。但据民国年间修撰的《重修浙江通志考》载;宁海一市王应之也曾任吏部尚书。
礼部:又称春官,(相当于当代的中宣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李至刚(1355-1426),名钢,以字行,宁海竹口人。明洪武年间荐侍懿文太子,燕王朱棣称帝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大学士,与解缙私交甚厚,曾一起参与编撰《太祖实录》,但李至刚多次因犯罪被下狱,还弹劾老朋友解缙,逐渐失去朱棣的信任。宣德元年(1426),出狱一年,李至刚死于任上。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李至刚应该是与解缙同事,如果说解缙是太子办公室副主任的话,李至刚就是太子办公室正主任。《明史》记载,李至刚“既得上心,务为佞谀……所建白多不用。”实为解缙所言“诞而附势,虽才不端”。官位从礼部尚书一直降至兴化知府。李至刚心胸狭隘,朱棣命解缙疏其人品,说其不端,他就“恨解缙,中伤之”。李至刚是浙江宁海人,为明朝洪武、建文、永乐和洪熙四朝重臣,官至礼部尚书,曾参与重修《太祖实录》,首发提议迁都北京,力主郑和下西洋,裁定《永乐大典》部分书稿等;马哈只为郑和之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请与之私交甚厚的李至刚为其父撰写墓志铭,碑文撰成,遂带回故乡云南晋宁昆阳镌刻,并于明永乐三年(1405)重阳日隆重立碑。此碑现立于云南昆明市滇池南岸昆阳郑和公园内,为我国著名古碑之一。
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郑发  霖弟,字华父。宁海胡陈人,宝庆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相当于当代的工信部部长兼水利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住建部部长,交通部部长。)立朝多所建明,与兄霖齐名。按旧志作嘉定进士。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

    文/子非鱼 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的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分别是干嘛的呢?简单说,是这样的, 吏部掌管人事,人才任用,升 ...

  • 中国古代六部

    中国古代的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吏部,吏部掌管的是全国官吏的考课.任免.调动.勋封.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吏部尚书,也被称为"天官".明朝洪武之后吏部 ...

  • 明朝的六部各有什么职权?

    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棉麻史话

    宁海棉麻史话 文/应可军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小偷帮忙送元宝

    小偷帮忙送元宝 文/应可军 话说白溪流域山脚有一家农户,夫妻俩勤俭节约,生活过的比较丰裕.   一日黄昏,夫妻俩在床上聊天,一个小偷正潜入他家准备行窃,发现他们在聊天,他也静静的躲在一边偷听.只听见男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应可军 文化名人主要是指在文化生活中特别突出的人,对于人类的进步与人们文化境界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影响.流行名人主要是指那些在社 ...

  • 应可军 | 周恩来与宁海

    周恩来与宁海 文/应可军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应可军 | 闲谈宁海染坊

    闲谈宁海染坊 文/应可军 "世界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创立.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 ...

  • 应可军 | 孙中山与宁海

    孙中山与宁海 文/应可军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