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飞雪>诗 辨伪
每说节气 照例要发几首乾隆的诗
昨儿是大雪 突然就想起一件事儿
就在这儿说道说道吧 也算应景儿
总有人诟病乾隆写诗多却很差劲
理由是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口水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如果四万多首御制诗都是这水平
确实够差劲的 可这是乾隆写的么
持此观点的人言之凿凿 那必须是
因为它收录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
听到这个信息 我可真是吃惊不小
赶紧去查 各种搜索 还真找到了
从网上的照片看 确实是教材的风格
真的可能是课本上的 至少是教辅
诗名为<飞雪> 作者清晰地标准为
(清) 爱新觉罗·弘历
在讲这首诗的时候 还会附加故事
说是乾隆游幸西湖 当时严冬大雪
乾隆戏吟前三句 却写不出下一句
还是刘墉或纪晓岚补上最后一句
这桥段又被各种影视剧不断重复
乾隆附庸风雅只会写打油诗的形象
因此就深入人心了
乾隆写诗的水平真的如此不堪么
甚至这种口水诗还需别人帮着圆
随便找几首他的咏雪诗 大家看看
雪后宜晴暖 青阳万物滋
溜垂高下瓦 泽满墄平墀
斋处几多暇 时和敬益持
鸿钧普汜被 与物共春熙
赵北春风绽杏花 马头残雪暎朝霞
江南正是梅开候 便写一枝疏影斜
已喜公田三寸滋 又看仙岛六花蕤
非烟非雨有如是 於画於诗无不宜
细糁长空方缅邈 远绥曲岸渐迷离
竹罏虽具何曾试 今日几余可试为
宿霭轻阴藴酿晴 紫澜不作日华晶
御园纵是迟灯火 已听烟村豳吹声
腊前已快沾三白 春後偏欣继六花
消得慰心畅行庆 翻因心慰畏尤加
楼头积素双层叠 冰上寒光一色交
督课扫收培树本 恩膏率为惜虚抛
缀枝着叶蕊珠凝 一带西山列玉崚
霁色烟姿浑是画 画中得句昨年曾
看看 这能是同样的水平和风格么
有基本判别力的人 都能看出来吧
那上面那首数数儿诗到底哪儿来的
又是怎么按到了乾隆皇帝的头上呢
待我一步一步的 给它捋清楚扒明白
乾隆有个好习惯 爱总结 爱造册
所以 他写的所有诗词都能够查到
我在乾隆御制诗中查找 并无此篇
然后又去查这故事的出处 却发现
它出自民国时的野史<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恩遇类·高宗南巡赋诗》
沈文悫公尝扈从高宗游幸西湖,严冬大雪,高宗戏吟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沈鞠跽而前曰:“请皇上赏与臣续。”高宗许之。沈吟曰:“飞入梅花都不见。”高宗击节称赏,且解貂裘赐之。
虽故事里接下句的主角是 沈德潜
和流行版本比 诗文字也小有差别
但这一段儿 的确是此故事的源头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故事的真实性
历史上 乾隆帝曾六次巡幸江南
这六次南巡的总体时间都是相近的
每次都是于正月十六的前后启程
大队人马连去带回共需四个月左右
到杭州时 要在二月中下旬或更晚
哪儿有可能看到严冬西湖下大雪
而那首数数儿诗 到底是谁写的呢
咱们接着查 结果很容易就查到了
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写
据记载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此外还写过一些类似风格的诗
一节一节一节 一叶一叶一叶
浑然一片玲珑 苏轼文同郑燮
......
看出来了吧 故事的源头在这儿
而<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
不知从哪儿道听途说了这故事
当一段轶闻编写进了这本书里
所以啊 故事就是故事 别当真事儿
不靠谱的故事进课本 也真够雷人
咱们就别再以讹传讹 谬种流传了
最后再说一句
乾隆的诗真是一个大宝库
建议大家有时间认真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