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在朱棣一脉统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场如何?
靖难之役是明代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内乱,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挥师南下。四年后,攻陷明朝国都南京,建文帝在宫中举火自焚。
在这之后,朱棣为了消除前朝影响,开始大肆杀戮前朝功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铁铉等人,都被朱棣灭族。最惨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牵连被杀和充军的就将近2000人。
臣子们也就算了,毕竟是外人,但与朱棣同为朱家骨肉至亲的建文帝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们,他们的处境又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建文帝四个兄弟的结局。建文帝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一共生有五子四女。建文帝是次子,他的大哥朱雄英和三弟朱允熥,都是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所生。
按理说,朱雄英是嫡长子,无论如何皇位也传不到朱允炆这里,但朱雄英夭折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只活了8岁,所以排行第二的朱允炆就成了正牌皇太孙。在朱允炆继位称帝后,他按惯例追封这位早逝的大哥为虞怀王。
除朱雄英福薄外,朱允炆的其他三个弟兄,三弟朱允熥、四弟朱允熞、五弟朱允熙,分别被朱允炆封为吴王、衡王、徐王,身份极为显赫。
可等到朱棣篡位后,这三兄弟也成了他重点打击的对象。他将三人原本的王爵降一等为郡王,然后又将朱允熥、朱允熞两人分别打发到漳州、建昌居住。
在建文帝旧臣景清密谋行刺朱棣事败后,朱棣大受刺激,对建文一脉的打击变得愈发酷烈。他在当年九月将两个侄子召回京师,随后废他们为庶人,并送至凤阳老家监视居住。
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下,朱允熥兄弟俩根本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按理说已经无法妨碍到朱棣了。可人倒霉起来喝口凉水都塞牙,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诬陷崇阳王朱悦燇谋反,结果却连累到朱允熥这倒霉孩子。
史书记载,在谷王朱橞攀诬事件发生后,朱允熥“遂于是年暴卒”,此时他刚刚39岁。他死后,他的子孙依旧被朱棣一脉视为“罪宗”严加看管,因为他曾被封为吴王,他的后代也被称为“吴庶人”。
这一支系和其他“罪宗”一样,一直到英宗朝明才被特赦,让他们“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而等到朱允熥彻底恢复吴王封号,则是南明弘光年间的事情了,此事距离朱允熥暴死,已经过去了200年。
朱允熞的情况比朱允熥还要惨上一些。他年纪较小,去世前甚至没有留下子孙后裔,因此《明史》对他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就连他的去世时间都含糊不清,只大致记载是在永乐十三年左右。
最小的五弟朱允熙似乎还幸运一些,他是三人中唯一一个得以保留郡王爵位的,也是唯一一个没有遭到囚禁的。他被朱棣封为“敷惠王”,由于年龄较小,朱棣特许他和母亲一起居住在懿文太子陵旁,为父亲守墓。
可朱允熙的死也着实令人怀疑,在朱棣下旨要他“世奉太子祀”后两年,他的府邸就被一场大火所焚,他本人也死于火中,死时他年仅16岁。不少人认为,这是朱棣斩草除根之举。
除了这几个兄弟外,朱允炆还有四个姐妹,但《明史》对这四女的记载并不多。
长女江都公主,只写了她嫁给耿炳文之子耿璿。这位驸马曾经建议他父亲直捣朱棣老巢北平,永乐初年耿璿和他的几位兄弟因为不愿意效忠朱棣,由此被杀。而江都公主本人也被降为郡主,随后因忧虑过度而死。
江都公主还是四人中记载最为详细的,除她以外建文的二妹和四妹,几乎没有任何史料可寻,只知道她们的封号分别是宜伦郡主和南平郡主。而三妹更是连封号都找不到记录。
最后再说一说建文帝的儿子们。和他的兄弟姐妹们相比,建文帝的儿子们才是朱棣最重视的防范对象。
建文帝长子朱文奎,在靖难之役中和朱允炆一起消失于皇城大火中。他的归宿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死于大火,也有人认为他和朱允炆一样假死脱逃,甚至有些阴谋论者觉得他在朱棣入城后被其俘虏,只不过后者为了消除这样一位前朝太子可能带来的威胁,将他杀害后还故意假称失踪。
这种说法小编觉得其实不太站得住脚,毕竟即使少了一个朱文奎,还有一个次子朱文圭在,而且两人年龄都不大,分别是7岁和2岁,朱棣完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因此,他应该是死于大火或者像众人传说那样假死脱身了。
朱文圭的结局不像他哥哥那样扑朔迷离。靖难之役后他被贬为庶人,囚禁于凤阳老家严格看管,他的后代被称为“建庶人”,和朱允熥后裔“吴庶人”一样,他们也是在英宗朝重获自由的。
只不过,这时朱文圭被囚禁55年,已经从牙牙学语的幼童变成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一生几乎都生活在凤阳高墙之内,甚至连街上牛马都完全没有见过。“出狱”后不久,与外界严重脱节的朱文圭,很快就因病离世了。
身为龙子龙孙,朱文奎和朱文圭的一生却如此坎坷,至始至终都充当着靖难之役的牺牲品,也真的算是世事无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