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消逝的年轻生命,都是一记沉重的警钟!你听懂了吗?
前段时间的一个晚上,我正蜷缩在沙发里阅读。
然而,随着一声警铃划破长夜,我本来就不太强的注意力,却被小区里窗外传来的嘈杂声音所俘获。
似乎是楼上,又似乎是楼顶,一场剧烈的冲突正在上演:
一个孩子不时在歇斯底里地哭喊。他的声音那样决绝,让作为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我,可以想象他当时发蛮、发狂的情形。
一位妈妈一直在撕心裂肺地叫:“崽啊,崽啊,你莫咯!”时不时也能听到一位爸爸的呐喊:“你给我下来,给我下来!”
我的想象力开始信马由缰,想象楼上的场景,并且祈祷最终有一个好的解决,期待孩子不要出事。
好在,经过1个多小时的喧闹,小区终于安静下来。而我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得以放下。
至少,这个孩子、这个夜晚安全了!
然而,这样的故事不知在多少城市、多少小区里发生。说不清又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孩子最后的日记。
从日记里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处在青春期的他,一直想好好学习,做一个父母喜欢的孩子、老师欢迎的学生。可现实却是,一次次事与愿违——他既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又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的苦闷,通过文字,力透纸背。他的悲伤,已经逆流成河。
可惜那段时间里,他的心灵没有得到关注,他的心结也没有及时被打开。我曾经做过很多设想:
如果家庭平日少一点过高的期望,多一点温暖,如果家长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平凡,能够对他给予无条件的信任、肯定。
如果学校老师不是只顾埋头教书,只看成绩,如果班主任不是忙于繁琐的日常工作,多抽出一点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走进他的内心。
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多几个同龄的朋友,当他忧郁、伤感、求而不得的时候,能够勇敢地倾诉,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感受。
但这一切都是事后诸葛亮。
如果没有如果,那朵鲜花应该还在浓烈地绽放,那个悲伤故事局应该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吧!
全国各地频频爆出青少年自杀事件。一旦出现类似事件,舆论哗然,亲者扼腕,教者叹息。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窗户打开的幅度太大,走廊的围栏够不够高,天台有没有锁死,有没有尽到安全提示的责任——这些不痛不痒的原因,成为对一个个鲜活生命承担责任的最佳理由。
诚然,做好这些事都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冲动导致的悲剧。然而,最深层次的原因真的是这些吗?绝对不是!
物理上的保护网织得再密,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真正要编织的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网。
然而,当一切归于风平浪静,家长、老师、社会很少有人反思真正的原因——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绝不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也不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稻草人、橡皮人。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敏感、冲动,容易哀愁、忧伤。
这种情绪,其实像心理上的感冒。多数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抵抗力走出来,而某些孩子则需要来自外界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根据我多年工作经验,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多不是来自学业、成绩、作业和升学的直接压力。而是面临这一切时,他们无处倾诉、无人理解的无力感,是他们心灵中的高浓度的内疚、失望、害怕和孤独,是他们的心灵找不到出口。
世界上,没有(很少有)真正的坏家长、坏老师。但真的有不少(很多)笨家长、差老师。青春期的孩子有心理话、有情绪的时候,最应该、最可能倾诉的对象是父母、老师和同学。
笨家长、差老师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有意或无意地关闭交流之门,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拿走了支持孩子的那根心理拐杖。
每次有孩子出事,我们总是指责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
然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我们。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摆脱自卑和追求优越。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里都在追求向上,追求超越自己。
当他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满足不了父母的期盼、要求时,越是“听话”的孩子,越是努力的孩子,越是挣扎的孩子,越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失衡,产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耻感。
此时的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出口。
回想一下,“搞好学习就行,别胡思乱想”这些是不是家长搪塞孩子的口头禅。反思一下,教学、作业是不是成为老师们唯一关注的焦点,毫无用处的表格、材料是不是填充了老师的时间。
当他们的真心话、真实想法被父母、老师一次次忽视、无视,甚至遭遇否定时,孩子会对父母、老师甚至周遭的一切感到失望。
最终,他们会选择闭嘴,最终默默地、一个人扛下所有。
孙志刚以生命的代价,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
对于他个人而言,是个悲剧。但对于社会而言,他推动了社会进步,死亡也有了一些价值。
每次,当孩子用生命去呐喊、去挣扎的时候,他们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然而,这些警钟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他们的抗争没有任何效果,他们的呐喊竟无人听到,有意或者无意。他们这一记记警钟,竟没有让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多少反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竟如此没有价值、如此没有意义——他们的生命白白浪费了!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亲爱的家长,无论孩子在你的眼里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他是学霸还是学渣,请一定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爱是什么,是不加条件的接受,不需迟疑的理解,不要回报的宽容。有爱的父母会在孩子最需要心理支持的时候,敞开怀抱、放下身段,与孩子交流。智慧的父母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冷静地问一问孩子原因,听一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能够感受到爱的孩子,犯错以后、难过的时候愿意与父母交流。只要孩子感受到爱,在任何打击面前,他都不会退缩——因为,他知道父母会理解他、包容他。
成才先成人。亲爱的老师们,除了教书,你的肩上更有育人的神圣责任。能不能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多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交流。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关心他们此时、此刻的心里在想什么、困扰什么。
能不能让自己成为那个,他们心灵感冒时找得到、可以信赖的人?
咚!咚!咚!……
愿你听到这警钟的声音,更听懂这警钟的意义!
(本文图文均为原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