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行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底层逻辑

要创新投融资模式。

一、前言
这几年干基建投融资这一行,听到最多的口号,就是投融资模式创新,包括每次出去讲课,但凡内容是模式创新,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但本质上,大家听到的都是已经创造创新出来的模式,如何无中开新,这应该才是核心。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基建行业的模式创新在底层有没有一套统一的逻辑,掌握这个逻辑有没有可能从理论上推演出新的模式,越想越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把思考的初步结果和大家分享。
二、大框架
所谓的模式,其本质就是要解决投入产出的平衡问题,如果一个项目投入与产出可以满足投资主体的要求,那么这个模式就成立,不满足,模式就不行。那么模式创新呢,要么就是把不能做的事儿变成能做,要么就是把已经成立模式的产出投入比变得更高,这两个背后的本质其实都是相同的:促成交易、降低投入、提高产出,降低风险,投产适配。提请注意:这里的投入、产出、风险都是广义的,什么是广义,后面会再说。所以,所有的模式创新,本质就是沿着五条路。下面我们一条一条的进行拆解。
三、模式创新四条路径
先看促成交易。如果一个交易某个主体做不了,那么通过某些手段把交易促成,就是模式的创新,常见的方式有几个:时间换空间(比如分期付款,比如BT),肥瘦搭配(比如有些项目太差不能做,就和一个好项目搭配做),借力分工(比如有些审批或事儿政府做不了,通过企业来做,形成合作)。
先看降低投入。如何降低投入?方法很多,比如新技术(如装备式建筑、非开挖的顶管)、好管理(比如很多民营企业对成本的管控)、搞组合(比如一个地方开发几个项目,用一套班子,降低管理成本)、标准化(如流程标准化以降低成本)、全产业链(比如工程总承包),大家发现没,以上手段更多被认为是管理的创新,但如果认可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产投比的提高,那么降低投入也是广义的模式创新,这就是前面说的广义的核心,只是大家日常所谓的模式创新更多是产出端来看。
再看提高产出。这个是过去基建行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我个人认为,产出要广义理解,基建行业的产出有两种:经济产出与非经济产出(如无法经济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1、提高经济产出,可以从种类、总量上入手,种类上看,在传统的ToG产出上,找ToB、ToC产出就是模式创新,比如片区综合开发其实是靠土地,土地其实来源于ToB(房地产公司)及ToC(老百姓买房子),从总量上看,比如传统的ToG总量不够,是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寻找政策补助)提高总量,也是模式创新,再比如传统高速公路ToC,有没有办法提高客单价、通行长度、消费频次,找到了路子也是模式创新,ToB同理。2、提高非经济产出可以无中生有,把非经济产出变为经济产出,比如水权、碳汇都是走的这条路,也可以找到能接受非经济产出的主体来主投,比如地方平台公司,平台是兼具经济与社会、生态属性的,有时候可以不看经济产出,而将非经济产出内部化。
再看降低风险。投入与产出是算的出来的部分,但是有些东西算不清楚,我们可以统一归类为风险。降低投资风险有几条路,要么主体有特殊优势(比如PPP项目涉及到的政府支付风险,央国企就比民企所承担的风险更小)、要么主体有能力(比如经由经验、管理、执行降低过程风险),要么主体可以分散化解(比如买保险、搞分包),但凡能降低风险,从广义上看也是模式创新。
最后看投产适配。即投入、产出、风险的适配,有些企业就是能接受高风险(如民企,但相应就要求高回报)、有些企业就只能接受低风险(如央企,那么相应就要求低回报),找合适的主体做合适的项目,也是一种创新,比如基建投融资与金融的结合,资本市场有长周期、低回报要求的资本(如险资),与基建资金天然契合,这个结合就是创新,另外就是有些长周期、低回报的项目(如储备林),天然就只有地方平台才能做,这种结合也是创新,因为它实现了投入产出在特定主体的适配,促成了交易的达成。
四、回顾主流模式创新
那上面的框架对不对呢?那我们回顾下主流的模式,BT与F+EPC的创新是投资与建设的结合,是促成交易,PPP是全产业链的结合,是降低投入(至少初衷如此)与风险(风险给予了社会资本方)的结合,综合开发是提高产出(在纯ToG基础上增加了ToB的土地收入),EOD也是提高产出(同综合开发),可以看到基本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框。
五、相关启示
最后,这个底层逻辑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进行基建的投融资模式创新,核心就是走促成交易、降低投入、提高产出,降低风险,投产适配五条路。对这几个要素的理解,一方面要全面,不要一叶障目,比如只看产出,另外一方面是一定要是广义理解,不能太狭义,这样的话,任何项目一比对,应该都能够找到模式创新的方向。有了这个底层框架,那么模式创新应该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当然,这个框架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是有一个框架,肯定是好过没有的,这就是方法论最有趣的地方。
好吧, 周六了,就不多聊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