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时,来一幅说走就走的——画

生活里,我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有时候走着走着便觉时间如穿梭一瞬,然自己还碌碌无为。

人生若觉无作为,推荐你读读黄公望。

黄公望本来不姓黄,因幼年时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过继给黄乐当养子,黄姓是过继后改的,他本姓陆,叫陆坚。据说当时黄乐已经九十岁了,看见小陆坚时高兴地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便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他没有显赫的家室,后来做了一个小小的官——书吏,就是起草有关监察方面的文件,但不久就被人牵连进了监狱。出狱后他果断放弃仕途,穿上道袍,从此浪迹天涯。

要知道出狱后决定浪迹天涯的黄公望,这时候已经过了五十岁了。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已是人生暮年的他这个时候才决定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有人说,此时的黄公望才开始真正地学习画画,元代是文人画发展最特殊的时期,由于朝代的更替,时局的混乱,很多人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寄情山水,黄公望就是其中的典型。

元朝至正七年,这一年的黄公望已经79岁了。他从松江一路游历到浙江富阳的富春山,只见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峦起伏,江水如练,两岸树木葱茏,也许正是这奇美的景致,引得他在此隐居生活。79岁的黄公望每天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富春江边暴走,脚穿芒鞋,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他为什么在江边暴走呢?

在黄公望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行之处皆是风景,在每天的路程里他遇到美景就停下来画几笔,富春江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千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这样就好像有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画不完的画。直到黄公望八十岁了,耄耋之龄的他每日仍背着画卷带着干粮前行,足迹踏遍了富春江两岸。

到了84岁,黄公望才停止了行走富春江两岸的脚步,《富春山居图》也终于完成了。也许你会觉得黄公望的一生是苦闷和悲苦的,幼年的不幸,中年的遭遇,晚年的劳苦,没有灯红酒绿的悠闲时光,没有推杯换盏的声色犬马,但其实黄公望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是自由的,他用这三分之一自由的人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这幅行走懒画的作品里,完成了自我。三毛曾经说过:“等待和忧郁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你是否一直在等待一个认为合适的时机,才准备去做你最想做的事?然后又在无休的等待和犹豫中虚度时光。那么试想一下,如果等到80岁,终于有了合适的时机,那么此时的你,还有没有勇气去追求,还敢不敢坚持去做一件到死方休的事?

说到这儿,你会不会认为,对黄公望来讲,这幅兴四年之工完成的《富春山居图》,他一定是爱不释手。其实画完成后,黄公望便送给了好友“无用”禅师。画上有一段题跋是黄公望亲自题上去的,说明了此中真意。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至正七年的时候,我归隐富春山,无用师父也一同,归隐期间我天天在外面玩儿,兴致来了就画上几笔,所以画了三四年才画完。我画这幅画就是送给无用禅师的,无用禅师如今担心会有人抢画,要抢画的人你先看看卷末我写的题跋吧,画的这么不容易,谁要敢抢我就跟他拼了!”行走半生,黄公望真正做到了洒脱、旷达,四年的倾情画作,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啊,心满意足,这就够了。

一年之后,黄公望毫无遗憾地走了。那么,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究竟蕴藏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展开这幅长卷,画面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布局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黄公望采用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表现,显然画中山水不是实景的简单表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铺染了一层极淡的墨色,再用稍深的墨色染出远山和江边的沙渍、坡影,只有点苔和点叶用的是浓墨,但已足以醒目。墨色浓淡干湿兼用,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兼施并用,笔法轻松洒脱,长长的披麻皴,枯湿浑成,极富灵气。这种笔墨甚为得法,是黄公望在吸取前人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格调,笔墨线条都呈现出浓厚的抒情意趣。点景的村舍、茅亭建构出了一种可居的山水世界,画中的高士、水禽、渔人、小艇则点出一种可游的山水意境,给画面增添了生机与灵气。

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得不叹为观止,难怪被后世誉为“画中《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富春江两岸青山绿水,景色如画,也会不禁惊叹《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