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笔记

我们以为的自己不一定是真正的自己。我们看到的别人未必是我们看到的别人。我们不认识自己,也从未真正认识别人。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才可能更清楚得看清人和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 科学由事实构建,就如房屋由砖头搭建,但一堆事实并非就是科学。就如一堆砖头并非一栋房屋一样。

  2. 成为团队中的一员,使个体体会到了一种逆敏感,从而降低了自我控制。

  3. 一个好的理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能有效概括大量的观察结果。第二,能做出清晰的预测,以便使我们:证实或修正理论;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指出可能的实际应用。

  4.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我们总能敏锐的觉察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产生这样一种错觉,以为他人对我们的情绪一目了然,同样我们也会认为他人能够觉察我们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场合的心理疏忽,但是研究发现他人通常注意不到我们的苦恼之处,即使注意到也很快就会忘记,我们的自我意识越强,就越相信这种透明度错觉。

  5. 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我们内心的模样。

  6. 自我服务偏差:已婚者往往认为自己比配偶做了更多的家务。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我们的伴侣做过什么。我们很容易想起自己从卧室地板上捡起洗衣服的画面,但很少意识到自己有多少次心不在焉的置之不理。

  7. 不幸者喜欢嘲讽他人的不幸。

  8. 自尊的威胁也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要比陌生人的成功更具威胁性,自尊水平,也会影响个体的反应,在自尊受到威胁时,高自尊的人通常会做出补偿反应,比如抱怨别人,或者下次更加努力,这些反应有助于他们维持积极的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则更容易自责或自弃。

  9. 同理心: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关心别人的困扰和问题。

  10. 自我效能:我们对完成某项任务的胜任力评价。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像自尊一样自我效能感会在获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后增强。

  11. 自我效能和子孙听起来很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但你总体上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长会鼓励你说“你很特别”,目的是建立自尊。或者说“我知道你行”,目的是建立自我效能。一项研究显示:自我效能的反馈(你真的很努力),会比自尊的反馈(你真的很聪明),带来更好的表现。对孩子说,他们很聪明会使他们不敢再次尝试,可能下一次就不会表现的这么好,如果人们受到的鼓励是你真的很努力,那么他们知道下一次自己还可以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果你想鼓励某人,那就努力关注和提升其自我效能,而非自尊。

  12. 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在归因时低谷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比如:我们会觉得人们微笑是因为他们高兴,而不是在假装友好;我们会认为人们在高速路上,从我们旁边飞驰而过,是因为他们在挑衅,而不是因为他们着急去赶一个重要会议。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自己的行为,我们却常常用情境的因素来解释。

  13. 我们的思维一部分是自动化的(冲动的、无需努力的、无意识的,系统1)。一部分是受意识控制的(反思性的、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系统2)。

  14. 如果人们积累了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他们就可能凭直觉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论是弹钢琴还是打高尔夫,许多技能最初都是有意识的受控制的过程之后会逐渐变为自动化和直觉性的过程。

  15. 在373对新婚夫妇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报告说感到非常幸福。当两年之后再次对他们进行调查时,那些婚姻已经变质的人回忆说,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很糟糕。结果是可怕的。这种偏差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你当下对伴侣的看法越糟糕,你记忆中的他或他也就越糟糕,这只会更加坚定你的负面态度。

  16. 我们的确都有一个独裁的自我,他修改我们的过去,使其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因此我们会低估不好的行为。并高估好的行为。

  17. 我们通过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的社会世界,这就是我们的信念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们塑造了我们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理解。

  18. 我们通常更容易被令人难忘的事件,而非事实所左右。(易得性启发式)

  19. 我们为小概率事件忧心忡忡,却忽略了大概率事件,社会科学家称之为“概率忽视”现象。

  20. 人们很容易在没有相关的地方看到相关,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将各个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性相关。

  21. 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会使赌徒不断下赌注,也令我们其余的人去干各种不可能之事。比如对于赌徒来说,掷骰子的人希望掷出小点时出手较轻,而希望掷出大点时,则出手较重。赌博也正是依靠赌徒们的错觉而兴盛起来的,赌徒一旦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技术或者预见力,如果输了就是“”差一点就成了或者真倒霉”。对赌球者来说,也可能是由于裁判的一个错判或者求的一次奇怪反弹。我们都喜欢控制感,因此当我们觉得失去控制感时,会设法创造某种可预测感。

  22. 我们的直觉信念抗拒现实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时直觉信念会引导我们按照能证明该信念的方式去行动,因此我们关于他人的信念可能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有人爱我们并崇拜我们,是它有助于我们成为其想象中的那个人。

  23. 当约会中的情侣处理冲突时,充满希望的乐天派和他们的伴侣倾向于认为双方都在做建设性的努力,与那些期望更为悲观的人相比,他们会感到更多的相互支持,对冲突处理结果的满意度也更高。夫妻之间也是如此,那些担心伴侣不爱自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这导致他们贬损并疏远伴侣。那些对伴侣的爱和接受抱有信心的人,表现出较少的自我防御,不过分解读应激事件,对伴侣更好爱,的确有助于创造出他所假想的现实。

  24. 错误的信念一旦形成,就可能引发他人去正视这些信念,这种现象被称为“行为确证”。

  25. 一旦我们像周围的人一样行事,我们就会对以前的自己稍作改变,变得更像他们。行为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

  26. 言语变成信念:在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有时会调整自己的措辞,说对方想听的话,然后我们会相信自己说的都是真的。

  27. 人们往往会把宠物人性化,而把敌人非人化。

  28. 行为和态度相互助长,相互依存。有时会达到道德麻木的程度,人们越是伤害他人并同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他们越容易做出伤害行为,于是良心就被腐蚀了,渐渐泯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