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最大的遗珠,如今能再能看到也是幸事!

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比张艺谋的《英雄》早6年,比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早2年,当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周晓文投入四千多万,声势浩大的筹拍完《秦颂》时,却因为理念的超前以及历史的新编,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这是一种遗憾。如果让我总结一下《秦颂》这部电影,我觉得,上面鲁迅说的话就是最好的概括。

以秦统一六国作为故事背景,却只是采摘了正史的某些部分,然后,站在历史的拐点用今人的想法在纵面和横面重新解读,不免会有借古讽今的暗指,可是,如果仔细品味《秦颂》这部电影,却总能在其故事内容中感知到夹杂着今人上下求索的思维活力。

编剧芦苇和导演周晓文六年磨一剑的杰作,绝非只是想把司马迁的《史记》内容重新演绎一遍这么简单。当把姜文饰演的嬴政葛优饰演的高渐离捆绑在一起时,电影里,总是弥漫着肉体和灵魂错位的孤独感,这并非是站于高山之巅的傲视群雄,而是因果轮回的宿命纠缠。

嬴政和高渐离,高渐离和栎阳公主,嬴政和天下,高渐离和天下人,难道就是你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吗?

什么是天道?道德?法律?什么是历史?正史?野史?

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想碰撞中,《秦颂》这部电影,或许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那就是,历史总是后人书写的,所以,今人始终处在历史求索的发展轨迹上,那么,不妨重新认真思考一下,如何让刻板的历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嬴政是人,高渐离是人,栎阳也是人,被时代裹挟的这些人,内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我想,《秦颂》能够多年之后成为一部经典作品,恰恰在于它对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刻画,文化的反思等方面最深刻的体现。

1

“两只小狗,梦见骨头,汪汪汪汪,咬了一宿,咬了一宿,狗毛两口,汪汪汪汪,没有骨头。”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始终萦绕在脑海中的旋律。少时嬴政在即将被砍头的时候,身旁的玩伴高渐离抚琴唱起的一首歌曲,虽为少年呓语,却总是能够在荒诞的歌词中体悟出简单明了的战争原罪

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大概是历史题材电影最大的特点,而作为历史新编的《秦颂》,在友情、爱情、家庭、国家、战争、杀戮等主要命题的背后,却是立足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于人类文明建设和精神家园重构的一种现代寓言。

对于《秦颂》而言,这种深刻的寓言体现在:当最初的理想在战争杀伐中逐渐被无休止的欲望所代替时,当战争中滋生的权力迷恋成为控制人心的唯一准则时,当试图借助外物完成所有人思想统一时,你能征服一时的天下,却无法站在历史发展规律上,完成文化持久的传承与发扬。

影片并没有完全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复述那段波澜壮阔的王朝崛起,而是致力于将历史人物拉回到普通人的视角,然后,在现代人的解读中思考出可以为今人所用的理念。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分析人,也在还原一种另类的历史群像。直面历史并不是歌功颂德或是刻意贬低,而是在历史和现代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然后,正视我们现代文明中依旧不断滋生的权力欲望和极端文化偏见,从而在试图调和中,寻找一种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生存之道。

电影开场的嬴政面对涛涛黄河水,将所有的乐器统统推了进去用来祭祀,因为,他的理想在无法征服高渐离的灵魂时,就已然宣告了失败。征服了天下的土地,却无法征服天下人的心,杀戮换来了仇恨,欲望换来了孤独,权力换来了畏惧,可人心和思想该如何与这个国家共生共存呢?时至今日,这也是一道苦苦求索的难题。

2

姜文饰演的嬴政,区别于李雪健版本的怯懦,陈道明版本的霸气,在电影里,将原本敌对关系的嬴政和高渐离设定成为异父异母的兄弟。少时作为人质四处躲避,成年作为君王四处征伐,当亲情、友情和爱情统统支离破碎之际,这里的嬴政剩下的就是自我保护的精明。

头上悬着的宝剑代表着尚未征服的国家,与其说这是他的理想,倒不如说这是他的欲望。当最初有清楚目的性的理想慢慢演变成麻木不仁的欲望时,外表的强硬与内心的脆弱,让嬴政处在了一个情感和精神濒临崩溃的可怜状态。

葛优饰演的高渐离,是战乱中仅存的自我精神坚守者。一方面,他生性洒脱,看惯生死也就置之度外了,在嬴政眼中,他是这个乱世中算是干净的人,只有心灵纯洁,才能没有恐惧;另一方面,他却从不敢正视内心情感需求,也无法在个人情感和国家利益之间进行取舍,这是他的软肋

嬴政和高渐离的关系是敏感和脆弱的,他们表面上看始终处在对立面,可在性格上却形成了互为补充的状态。比起嬴政的暴戾杀戮以及在权力追逐中的盲目,高渐离则拥有着最纯粹的精神追求,比如音乐;而对比高渐离沉迷于私人情欲,总是想要独守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想法,嬴政又展现着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心胸。

电影里,嬴政痴迷于秦颂的创作,而且,非高渐离莫属,因为他知道,唯有纯净的灵魂才能创造出征服世人的旋律,他要的不仅仅是天下的土地,他更要的是天下人的心。他知道自己手上沾有太多鲜血,所以,他恐惧着,他需要一个没有沾染过鲜血的手来谱写秦颂,可他忘了,恐惧永远无法凭借他人消除,正如人心永远无法用征服统一。

“欲望”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征服”是我看到的第二个关键词。

电影巧妙地利用历史人物为主体,并将今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思考融入了进去,让每个人物拥有了更为鲜活的形象。个人命运和宏大历史完美统一,此时,观众从历史的旁观者转为历史的参与者,荧幕外的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化身成电影里的人物,没有了距离和陌生,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历史观。

3

电影改编太大,根本不符合司马迁《史记》的叙述,这也是《秦颂》上映后倍受诟病的地方,严肃的历史题变成了荒诞的现代寓言剧,借古讽今也在借古喻今。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大可不必过分苛责,历史从来不是一板一眼的细节深究,而是灵活多变的本质探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到了现代基本都是带着主观色彩的,所以,我们能够将历史的智慧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历史真实。

秦国用几代人的时间统一天下,而电影却用了短短两小时回顾了嬴政如何取掉头上六把宝剑的过程,嬴政最后实现了疆土的统一以及文化的征服,但唯独缺少了思想的统一,这就体现出了电影的高明之处。

疆土画在地图上,文化写在书简上,可思想却装在人的脑子里,拿不走也征服不了,所以,与其说嬴政执着于让高渐离谱写秦颂,不如说他想要征服高渐离的思想和灵魂,因为他知道,人心一统,才是真正的大道。

电影结尾,高渐离服毒自尽,栎阳血染婚房,而站在权力顶峰的嬴政,终究在赢了天下同时却也了人心。权力毁了理想,欲望吞噬了灵魂,杀伐永远无法征服人心,所以,无论历史如何变迁,这都是必须思考且警惕的问题。

我想,影片《秦颂》是想告诉我们,历史是残酷的,权力是需要制衡的,思想是需要自由的,文化是需要多元的,人心是需要安抚的,战争是需要制止的,还有,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需要遵守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