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合力借智引脑 “宜荆荆恩”制造业专场签约9项目

2021湖北省产学研用合作对接系列活动日前走进荆州,举行“宜荆荆恩”城市群制造业创新发展专场,为制造业企业“借智引脑”。会上,来自“宜荆荆恩”城市群的9家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约,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

此次专场活动由省经信厅、荆州市政府共同指导,荆州市经信局主办,旨在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会上,湖北中油科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荆州大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分别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长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签约,共同推进高压管汇智能芯片、石油压裂设备等9个项目的产学研合作。

现场还为武汉理工大学戴亚文等选派到荆州的“科技副总”颁发聘书。据了解,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促进企业发展、助力城市群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我省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科技人才担任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柔性引才为企业“输血注氧”。去年,全省共选派239人,今年共选派285人,其中13人被选派到荆州。

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促进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在“宜荆荆恩”地区落地转化,帮助城市群企业更好地借助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肖丽琼、易飞、陈起)

延伸阅读:

走出象牙塔,成果变身生产力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随着选派“科技副总”到企业、举行产学研用合作对接活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到车间、矿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教授住进企业攻关

再过2个月,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首条水陆两栖应急保障气垫船就要下线。

“如果不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团队常驻宜昌与公司联合攻克关键技术,我们的产品不可能这么快投入市场。”中南鹏力副总经理马刚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是海洋雷达,已深耕十余年。去年,根据市场需求,公司想生产水陆两栖应急保障气垫船,找到国内研发实力顶尖的哈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双方一拍即合。1个月后,哈工程的8人团队来到宜昌,住进了中南鹏力提供的公寓,全心合作研发。

哈工程的涂建军教授说,此前该团队已有比较成熟的小型水陆两栖气垫船研发经验和技术储备,但是中南鹏力的产品要求“船体客位更大,特殊时期跑得更快”,在装载人数提高20%的情况下,速度还要提升25%。为了减少沟通成本,合力突破技术难点,该学院研发团队常驻宜昌,成为中南鹏力的“编外员工”。

目前,这款水陆两栖应急保障气垫船已完成在冰面、水面、滩涂及沼泽地等复杂环境下的行驶测试,可应用于多种应急救援保障场景,已有意向需求客户。中南鹏力与哈工程大学船舶学院将共享项目收益。

为技改争分夺秒

9月9日,刚完成与湖北中油科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签约,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戴亚文就带领团队赶往中油科昊厂区现场考察。

中油科昊位于荆州,是一家专业生产油田特种作业车辆及油田配套部件的企业,生产的高压管汇等产品用于石油和页岩气开采。

“产品智能化一直是公司的短板,企业技改推进慢,太需要专家来带领我们开展'技术革命’了。”戴教授团队的加入,被中油科昊副总工程师赵华形容为雪中送炭。

赵华说,在油气开采作业中,因冲蚀等原因导致高压管汇易损,每半年就要将管路拆卸检查是否有渗漏,即耗时又费力还花钱,维护成本极高。戴亚文团队将与中油科昊共同开展高压管汇无线传感器的开发,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对管路进行实时检测,仅直接成本就可降低30%。

“我们将抓紧研发,预计半年内这项技术就可以投入使用。”戴亚文告诉记者,学校十分支持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已做了许多成功探索,与襄阳多家企业进行了装备智能化、信息化研发合作。

据省经信厅初步统计,截至今年6月,2020年选派的“科技副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89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59项,为企业培训人才7454人次。 (肖丽琼、易飞、陈起)

编辑:刘  卫

责编:姚  盼

审核:程  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