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和“关西”的“关”,到底指的什么?历史上竟有这么多变化!
文|爱玲
大家知道日本有“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吧?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日本“关”的东侧和西侧,不过大家知道这个“关”到底指的是哪里吗?
首先,先科普一下现代日本的地理区域划分。
从国土地理来看,日本是一个岛国,分为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这四个大岛以及琉球群岛等等小岛。
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归属意识来看,日本北端的北海道到南端的冲绳距离很远,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日本划分成了几个区域,分别是: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冲绳。
从行政构成细节来看,日本分为“1都、1道、2府和43县”。
1都是指日本的首都东京都,1道指的是北海道,2府分别指京都府和大阪府,其余的都是县,比如青森县、岩手县、广岛县、千叶县、富山县等等。
可能有人就要问了,上面哪个划分都没有关西啊?
接下来就到了本篇的重点啦!
其实,关西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在日本的政府文件和法律公文中,更多的会把这一地区称为“近畿”而不是关西,不过指代的区域是大致相同的。
在日本历史上,关西和关东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最早在古代还在采用律令制的时候,全国被划分为“五畿七道”,是由天武天皇确立的。
“五畿”指的是国都及周边的五个令制国,“近畿”就是从这里来的,包括山城、大和、河内、和泉和摄津。范围就是今天的京都、奈良、大阪和兵库。
而五畿之外的地区都效仿中国的唐制,都用“道”来命名,共七道。分别是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和西海道。
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在沿用这些称呼,比如“东海道新干线”、“东山道六十九次”等等。
大家知道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木构建筑“法隆寺”吗?
法隆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也是最初日本佛教文化发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圣德太子在飞鸟时代掌握政治大权,在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后,还派遣了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开通了中日关系。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去世后,苏我氏篡夺了政权。
于是,在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天智天皇)主导了乙巳之变,重新夺回了政权。
之后,天智天皇在位期间形成了律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好政策。
但是,在公元672年,日本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内乱----壬申之乱。
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和天智天皇的胞弟大海人皇子之间展开了皇位继承之争。结局是大友皇子自杀,大海人皇子即为成为了天武天皇。
不破关
好不容易登上皇位的天武天皇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首都,在通往首都的道路上设置了用于征税或盘问的三大关卡。
它们是东海道上的铃鹿关所、东山道上的不破关所和北陆道上的爱发关所。
此后,这三个关卡以东就被成为“关东”了。
但当时并没有关西这种说法,因为当时首都所在地就是关西,没必要根据关所的位置来给政治中心再次命名。
逢坂关
之后经历了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后,日本就进入了幕府时代,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开创了镰仓幕府,把幕府将军直属的地区叫做“将军家领”,而关东的领地就被称为“关东御领”,而“关东”也逐渐变成了镰仓幕府及其直接统治的东边诸国的代名词。
并且废除了爱发关,以逢坂关(今滋贺县与京都府的交界)代替,镰仓后期出现了把天皇所在的地方叫做“关西”的说法,在当时的史书《吾妻镜》中也已经出现了“关西”的表述。
逢坂关在《今昔物语集》上也有记载:坂东武者的默契,朝臣源赖信的儿子源赖义在黑夜中追赶盗马人,知道盗马人要逃走必经逢坂关,故直接奔逢坂而去。
经历了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后,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建立了江户幕府,日本的政治中心被分成了天皇所在的西边的京都和将军所在的东边的江户。
幕府为了守卫自己的江户地盘,在通往江户的箱根、小佛和碓冰三个山顶又设置了关卡。
江户时代出现了“关八州”这个词,指的是关东地区的8个藩国,包括上野、下野、相模、武藏、常陆、上总、下总和安房。包含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群马县、栃木县、茨城县、埼玉县、东京都和千叶县的一部分,和我们今天说的关东地区已经很接近了。
而关西开始用于特指京都和大阪周边的区域,跟之前的范围已经大大不同了。
不过,即使到了今天,关西到底包括哪些地方,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现在提起关西,一般的认识就是包括京都、大阪、兵库、奈良、滋贺、和歌山2府4县,不过也有2府6县,2府8县等不同的说法。
如果听起来比较复杂的话,请看这张图。
现在的日本所说的关东和关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啦!
参考书籍: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