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征之一,无论是赞其“虽无艳色惊群木,却有清香压九秋”,还是赞其“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都不为过。 桂花香味独特,沉郁而悠长,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势,被誉为花仙,也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
桂花,我国古代也叫木樨花,“木樨”本作“木犀”,以其木材纹理似犀角得名。因为“木犀”不像植物名,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人便在“犀”字上加“木”旁,新造了“樨”字,“木樨”看上去就像植物名了。时至今日,“木樨”的写法已经比“木犀”更流行,作为我国传统名贵花木,桂花树的栽培历史已有2500多年。野生的桂花都是黄色的,被叫作“金桂”。在人工选育下,出现了近白色和橘黄色的品种,分别被叫作“银桂”和“丹桂”。它们各有特点:金桂,花朵金黄,香气浓郁,叶片较厚;银桂,花朵微黄,香气较淡,叶片较薄;丹桂,花朵橙黄,气味浓郁,叶片厚,色深。桂花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东段,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之后,经过漫长的人工引种驯化,栽培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并形成了广西桂林、湖北咸宁、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等有名的桂花生产基地。桂林自古便因桂花树多而得名,在桂林东部新石器时期的岩洞中,曾发掘出了桂花花粉。据说桂林市共有桂花树20多万株,桂花也是桂林市的市花。湖北南部的咸宁县多植桂花树,全国闻名,有“桂花之乡”的美誉,那里的山山岭岭遍是桂花树。每逢中秋节,桂花开时,咸宁便成了香的世界,那香之浓之悦人有“天香入骨”之感。因为栽培历史悠久,我国各地保存有不少古桂花树。据资料记载,至今我国各地保留的百年以上的古桂树约有20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有100余株。湖北省咸丰县官田坝村有湖北省最老、最大的桂花树。此树高21米,胸径1.3米,树龄有600多年。每当金秋时节,满树开出黄白两色桂花,浓香四溢,人称“金银桂”。据说早年栽树时,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被栽在了一起。由于两树相倚而栽,年深日久,它们的根长在了一起,渐渐连生,合为一体,因此才开出黄白两色的花来,人称双蔸桂花树。在福建武夷山有两株金桂,据说为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手植,距今已800多年,二树高10米,胸径达1米,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每年中秋前后花满枝头,飘香数里。
据说为宋代朱熹手植的宋桂
与其他著名花木一样,桂花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名花,除了其本身的观赏价值以外,与我国桂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人认为桂树富有高洁、吉祥的寓意;加之“桂”与“贵”谐音,桂树更成为“高贵”“富贵”的象征,人们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寓意吉祥。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吟桂亦蔚然成风。我国古代人民喜欢桂花,认为桂花象征友好、和平与吉祥。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友好而互赠桂花。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常以送桂花表达爱慕之情。
在我国,桂树与月亮也有着不解之缘。古人发现明月中有朦胧的黑影(实际上是地势较低的平原,亦称“月海”),形状像棵桂花树。西汉《淮南子》言“月中有桂树”,以其寄寓美好、吉祥的愿望。这种传说代代相传,桂花树便像嫦娥和玉兔一样,成了月中圣物,人们常用“桂月”“桂轮”“桂宫”“桂魄”来代称月亮。唐代后还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传说月中桂树高达500丈,犯了天条的吴刚被罚去砍这棵桂树,谁料此树能砍而复生。经过这么多年,桂树依然生机勃勃,吴刚只能继续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花树的传说,才有了“蟾宫折桂”一说。后人将月宫和桂树等结合到一起,演化出“蟾宫折桂”一词,来比喻科举应试及第。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考高中称为“折桂”,及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
桂花香味浓厚高雅,不仅能观赏,还有多重用处。桂花性温味辛,其功效在古代本草中多有论述。明代《本草汇言》谓桂花能“散冷气,消瘀血”;《本草纲目》记载桂花能“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清代《陆川本草》说桂花能“治疗痰饮咳嗽”。
在桂花盛开时节,人们常采集桂花阴干密贮于瓶内备用,可泡茶、薰茶、酿酒、配置药膳,乃至做成菜肴。上好蜜枣加桂花形成桂花蜜枣,具有补气血的疗效;藕粉加白糖、桂花冲调,可开胃调血,消食止泻。此外,用桂花薰制成的桂花茶,具有温胃散寒之效,是冬日上佳饮品。
桂花还可以制成调味品。将桂花洗净,沸水稍烫后捞起晾干,密封贮于瓶内,可制成盐渍、糖渍桂花。由桂花蒸馏而得“桂花露”,能舒肝理气、醒脾开胃。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34回中提到的“木樨清露”,便是用桂花蒸馏的香液。用桂花做成的菜肴更是种类繁多,如桂花糕、桂花粥、桂花山药,等等。杭州有一道特色传统名点“桂花鲜粟羹”。它用西湖藕粉为羹,调入糖炒鲜粟片,再放入桂花制成,色彩悦目,粟片脆嫩,藕羹稠浓,桂花香浓,极清甜适口。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