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肖行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01.教育:育人而非“制器”

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只见分数、制度、程序、规范和纪律等功利化的教育,不但使人们肢体神经失去感觉,思想漠然迟钝,而且还吞噬了同情、信赖及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02.生命:教育的本质诉求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本质这个范畴在哲学领域中既是认识论范畴也是本体论范畴,作为认识论范畴,本质是与现象相对应的,作为本体论范畴,本质有三个定义:即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3]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应是关乎人的教育,人需要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正如兰格维尔特所言:“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这一点本身就是人的形象的最基本标志。”[4]作为生命载体的每个人,无不渴望教育能促进其生命的成长,提升其生命的整体水平,而教育本质上蕴含着丰富的个体生命资源。每一个生命追求的都是自身生命时间的延长、生命空间的拓展、生命体验的获得与生命价值的实现,而这一切也正是教育的本质诉求。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特有的人类活动。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教育,“教育为了什么”、“受教育为了什么”这些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将其当作一种社会工具,还理所当然地用其将人培养成“材”、“器”等工具。这样的教育,其工具性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人被无情地定形,被人为地作为不能再发展的生物或只可被加工的死材料或被加工成唯唯诺诺的失去生命灵性的“木偶”。这种工具性教育为人的“拟物化”服务,培训一批又一批没有热血、没有理想、没有爱与恨的“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使生命价值衰微,也使教育失去了本真。这种以造就人力价值导向的教育背弃了人性,损害了人的生命,将人置于无穷无尽的折磨与困惑中。毫无疑问,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即教育人培养人,其归宿也是人,即使人成为人,具有人的特点、人的本质。换而言之,教育就是使仅仅具有人的生理特点的人形动物——婴儿,逐渐成为具有人性的、具有人的本质的人。

教育要引导人从生存走向存在,“走向完整、和谐、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个人的自我选择,促使其找寻个人的本原存在,使其通向真理和自由的“亮光”,这就是教育的本真目的。与此相应,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就是要“将外在的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形成一种肯定自身、确定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力’”。总之,“任何具体的教育目的都有沦为虚妄的危险,只有将生命教育导向完整和无限的教育目的才有意义”。狄尔泰等哲学家将生命意义感的获得作为生命的价值追求,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教育之中。“生命也许会执著于生命本身,但是更应该执著于生命的意义”。意义感是生命本性得以确证与实现的感受,是生命本性的体现、生命力量的焕发所得到的感受,是生命世界与生命个体的共鸣共振所产生的感受。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人寻求并体验这种感受,教育能够透过、撕开遮蔽在现实上的“覆盖层”,“在黑暗中空虚时找到一块从前人们无法知道的,能有效地遮住阳光的地方”。通过对束缚的穿越,个体逐渐领悟到生命沉淀的精华。

03.教育:直击人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技能训练,“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雅斯贝尔斯认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张扬等,这些只是教育的外在形式,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要面对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应追溯到人的终极发展——灵魂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人的发展,其最终是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灵魂的解放。雅斯贝尔斯用“顿悟的艺术”来概括以唤醒为核心的教育。他认为,顿悟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因此,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由于教育的这一神圣本源,因此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一向存在着精神体认的财富,但教育只有经由顿悟才能达到对整个人生的拯救,否则这些财富将失去效用”[5]。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或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进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内在心灵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去拥有及提高生命智慧,去珍惜及开发仅仅一次属于自己的生命。博尔诺夫认为唤醒的不仅是沉睡的潜质,还应该“揭开”和“除去”对本真意识的“蒙蔽”,解放人的心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主张的“全人”,即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之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知识、科学技术,还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等等,覆盖了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觉悟生命的尊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提高生命的价值。教育不能只思考某个时期学生的教育,更要从学生的一生去思考,帮助一个幼小的生命逐步成长与成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教育的能力,培育他们的正义和良知。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具有求知能力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人,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视角看,即“灵魂和谐”(理性控制欲望)的状态。灵魂是什么?法国作家蒙田说过:“灵魂不是一只注满的瓶子,而是一个要生火的灶。”教师向来被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我们的部分教师习惯了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我们的学生习惯了题海战术,成为只知道生吞活剥的“鸭子”。

教育应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努力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唤起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灵魂,让每一个生命都燃烧起来,释放生命的活力。因此,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灵魂的教育,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灵魂更是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怎样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身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学生的观点态度的建构、学生的审美倾向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而相反,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基本的命题、“疏离了生命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充其量也只能是“知识的容器”。正如刘易斯对现在大学的批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在这些学校,人们很少严肃地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7]

人们是追求真、善、美的群体,教育也应是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怀的应该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人的生成。教育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同时,更要关注人们的发展,引导人们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也是教育的灵魂。关注生命,既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也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还应该是促进和培育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所以,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过程,也不单指一项教育内容,它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本真。教育如果不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命价值,那么它终将失去自己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2] 王坤庆.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评述[J].教育研究,2002(9):34.

[3] 胡定荣.教学活动本质:问题的性质和致思的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4]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

[5] [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2-3.

[6] 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

[7] 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0)

相关推荐

  • 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 ...

  • 教育应是灵魂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传递生命气息的教育

    诸葛亮在<诫子书>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是高级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与精神劳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广大教师们,每 ...

  • 最好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好的教育, 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01 1950年,美国有一个叫琳达·布朗的八岁黑人女孩. 她和她的姐姐每天都要走一英里的路到达公共汽车站,然后搭车到距离家里有五英里之远的黑人学校蒙罗小学读书 ...

  • 教育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Smart saxophone - Relaxed Saxophone Jazz 文:丹尼尔 | 图:Pinterest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 ...

  • 橙哲学堂: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国际教育在最近的几年蓬勃发展,相应的课外学术辅导机构也汲取到养分成长了起来. 家长和孩子面对这一现象,会不知所措无法抉择.我们也陆续被问到:橙哲是谁?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 在此用这篇文章一一回答你们. ...

  •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qu ...

  • 蒲公英·九期随感 |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种子名片 卓萍 蒲公英九期种子 职务: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宣传群工部副部长 爱好:旅行,阅读 签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编者按: 蒲公英女性领导力共建公益计划(九期)已开启1个月.1个月来,大家收获 ...

  • 马迪/文学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随笔)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文学的本质: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马迪 知名心灵作家张德芬最新的作品--<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她是这样说的: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你应该高兴, ...

  • 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proud of you 老师,我的龟式为什么绑不上? 关于绑龟 我从最初的不解 到误以为是髋不开 臀腿外侧过紧 虽然髋不够开臀腿外侧紧 也是事实 但 如果找对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它们都不是那个支点 祝 ...

  • VVV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地带来精神 ...

  • 访谈 | 青青:写传记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

    向度访谈 青青: 写传记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 <在一切潮流之外>新书访谈 向度文化:在您的新书分享会上,"在场感"是被许多读者反馈的一种阅读感受.这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