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预设与生成(4)判断要准确——备课杂谈之五十六

(图片选择网络)

备课的预设与生成(4)判断要准确

——备课杂谈之五十六

袁建国

只要教师预设充分,课堂开放,师生关系融洽和谐,那么课堂便处处有生成。

但要想达到精彩生成,需要教师对生成资源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判断不准确,生成便没有教学价值,白白浪费课堂时间。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

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

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

(取材于《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于没有价值的“生成”,还花了将近一堂课的宝贵时间,是很不适当的。

如果教师怕“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怕“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当然不应该“斥责”“冷漠”,而是应该委婉地把学生引回正题。

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提得有趣,但我想,不管是公马还是母马,能引回一匹马,塞翁就应该高兴呀!可是他对此有怎样的反应呢?”

这样一来,既能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

又如,一位教师执教《虎门销烟》,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这就是对“生成点”判断不准确。

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是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的表现,他没有真正明白“虎门销烟”中的“销”字的含义,误以为是“烧烟”。本来出现这样的生成问题,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但因为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好教材,盲目的引入学生的讨论,致使文本的德育功能丧失殆尽。

老师在问题出现后,应当先强调“销烟”的“销”字,使学生明确林则徐用的是化学的方法,而不是烧烟;再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相信林则徐真的要禁烟,以为林则徐要发大财了,存在这样的误解,后来看到林则徐整个销烟的过程,信服了,也为林则徐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赞叹。这样的机智处理,既渲染了文本的爱国情感,又突出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上面两个案例可见,价值判断的核心是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目标的生成才是有价值的生成。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生成。

对于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判断准确,处理得当,课堂便会“出彩”,否则,便是“挂彩”。

比如,一位老师执教《物质的溶解性》,他预设的目标是“通过故事,增强溶解性教学的趣味性”,他讲的故事是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一个湖泊,很多岩石被湖水溶解了。

讲完之后有学生提出问题。一名学生说:“这个湖的具体位置在哪?现在还存在吗?”另一名学生问:“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吗?”

老师们看,第一个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故事本身,这样的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意义,教师如果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便远离了课堂的核心,把化学课上成了地理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挂彩”。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马上做出判断并转移话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非常好,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有意义的生成,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又如,一位老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设置了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同学们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有一名学生回答:“我喜欢白骨精。因为她吃唐僧肉还想到母亲,说明她重亲情;她几经挫折才抓到唐僧,说明她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

表面上看,这名同学的回答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白骨精的所谓“重亲情”,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生命的基础上的;她的“锲而不舍”不是追求积极的理想,而是作恶多端,这是不思悔改的表现。正是白骨精的狡猾,善于伪装,才能反衬出孙悟空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精神品格。

对于学生的这类回答,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意义重大。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教师应根据其是否有利于目标达成做出取舍判断。与目标达成相关度高的,紧抓不放,促成精彩课堂生成;与目标达成无关的,应当及时地、巧妙地引领到教学目标上来,坚决不能过多纠缠。

2021年9月25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