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哲学[斗争哲学]
人生斗争哲学中的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矛盾存在于一切运动中,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矛盾斗争的结果。“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这一物质最基本属性的矛盾决定了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转化;同样,从原始生命到动植物到人类的进化,也是生命为维护自身有机体结构性能的完好,为生理心理的平衡满足长期斗争的结果。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生命长期进行矛盾斗争的产物,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形成了“需求斗争奖赏”这一人类特有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个体的人,其一切为满足需求的斗争和相应情绪,都是在脑的指挥、控制和感受下产生的,都遵循着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一、需求斗争奖赏规律的概述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是指:具备不同现实条件的人,为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斗争,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需求斗争方式和精神情感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身心和生活。
需求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人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求的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动力性,是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斗争满足需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当一个人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还会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主导需求是指由主要矛盾引发的能激发人斗争兴趣的需求,主导需求是相对的,有前提条件的:对挨饿受冻者来说,温饱是主导需求;对竞技比赛者来说,赢得胜利是主导需求;对丰衣足食者来说,自我实现则应上升为主导需求……
人是需求动物,有需求,就有满足需求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即斗争。这里所说的斗争是广义的:吃饭、喝水、穿衣、行路是斗争,学习、劳动、竞技、社交是斗争,娱乐游戏、健身强体、放松冥想、休息睡眠同样也是斗争。人的心理、行为活动是在人的各种意识层面的本能协同协作下进行的,这种本能协同协作,得以使生命个体以最有利、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斗争,这也是生命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情绪是由一定客观事物或事件刺激而引发的内心体验,其实质上是人的需求是否获得满足的一种反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最有利于人类趋利避害、生存生活的本能反应。就像人的皮肤对不同的刺激会产生冷、热、痛、痒等不同的感觉一样,面对不同事件的刺激,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心想事成会高兴,遭遇不幸会悲哀,面对威胁会恐惧,被弱者挑衅会愤怒……即便是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因信念和看法不同,引起情绪体验也不一样。
凡事都有两面性,生命的生存斗争促进了生物进化,但进化出的器官在功能上有利于生命体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弊端(更不用说器官本身的病变、衰老等弊病了)。例如,动物进化出的痛觉能使其趋利避害,而疼痛对动物来说又是一种不受欢迎的体验;同理,人类进化出的情绪能使人即时反应,有效应对,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但不良的刺激还能使人产生主观上不情愿感受、却又不得不感受的消极情绪体验。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同时也能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人总会倾向于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斗争,以求获得好结果,如本能地躲避伤害,主动地放弃不合情理的需求,自觉地避免无能为力和不切实际的斗争。基于生命的本能认知、判断和反应,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一时一事偏重结果性的不良事件所引发的消极情绪,我们往往比较容易感知,并能理智地加以克制和调适,而在偏重过程性的需求斗争中不知不觉形成的精神上的不适情感就不是那么好把握了,只有真正理解了“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才能主动地对精神情感进行客观地认识和有效地把握。
二、需求斗争奖赏规律的辨析
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是生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各意识层面的本能协同协作下,为有价值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成为正常人。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就像人的胃这一器官,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满足生命体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厌食症患者那样毫无食欲、味同嚼蜡地进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专门吃些生鱼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违背了作为生命进化结果的胃的活动规律,当然要受到惩罚。
再进一步形象地比喻:斗争就像撞钟,情绪就像钟声。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撞击钟的正确位置——钟体的下沿处,钟才能发出铿锵优美的正常响声。如果毫无心劲、有气无力地撞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固执地去撞击钟的中部或中上部(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自然产生不了正常的钟声。钟声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撞钟方式和撞钟部位,只要撞钟的方式和部位选对了,钟体就能发出正常的声响。同理,情绪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左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向和斗争方式,只要为有价值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就能体验感受到自信、愉悦等积极健康的正常情绪。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三、需求斗争奖赏规律的应用
根据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可以把人的需求斗争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尽管有些类型在个人身上会交织交错出现,但总应以正常状态的需求斗争方式为主,一旦其他类型的任何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习惯,成为常态,那就是不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就会使人产生不正常的精神情感。
1、为有价值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状态)
正常的需求斗争方式是:为满足有价值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这样的人生才会充实、幸福、有价值。“需求、斗争、奖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一旦严重分割、长期不协调,即说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长期生活在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形成的需求斗争方式和精神情感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人在正常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总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即便偶尔有所偏激,也是应激性、过渡性的正常行为。凡事有度,如果长期感受着不适情感,那就要警惕了。量变引起质变,积劳易成体疾,积郁易成心疾,长久体验不良情感势必要引发心理疾病。因此,无论是从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还是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角度,都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立足现实,实事求是,为满足有价值的主导性需求而斗争。
2、为无价值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麻木颓废)
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对个人有利、对社会有益”才算得上有价值,因此,人要在“为个人”和“为社会”之间把握好平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乏味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将会更有条件去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实现自我、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为满足需求的斗争中,要警惕“游戏人生”的生活方式。把娱乐游戏当成人生常态的生活,虽有主导需求,有为满足需求进行斗争的动机和兴趣,其间,也能体验到相应的刺激和愉悦,但这种主导需求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娱乐游戏总归是“游戏”,它不承担责任,也产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应和建设性贡献。玩乐只能是业余的一种放松性休闲方式,而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常态,沉迷其中只会使人麻木沉沦,虚度年华。“人活一世,草生一秋。”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转瞬即逝,万事成空,既然能幸临人世,就应该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用心去学习和工作,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生生不息上,用在有价值的兴趣上,唯此,才能不虚此行,无憾终生。
至于为负价值的需求进行斗争,则是不成立的,更不应该获得进展奖赏。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等产生负价值的行为,是反社会的,是法律道德所不容许的,会受到当量性的惩罚。反之,如果其成立,甚或还大行其道,则说明社会还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社会意识形态还有不健康的一面,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造。
3、脱离斗争(平庸困顿)
劳动创造了人,人不能脱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没有压力和动力,无需求,无斗争,那是懒散,是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生会空虚无聊,生活会苍白索然;有需求,无斗争,那是空想,是做“白日梦”,这样的人生会迷惘困顿,生活会虚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无措,脱离具体斗争对象,进行空泛的斗争,那是浮躁,这样的人生会纠结虚无,生活会焦灼郁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是一个奋进的过程,只有追寻需求目标,从事自己热爱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才能安身立命,体现价值,才能感觉充实和幸福。
4、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抑郁症患者,或者极为孤独,或者疲于应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价值所在。
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场满足需求的斗争过程,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一个人不再有能够激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需求时,他的生存空间也就被剥夺了。
5、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包括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症和焦虑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纠结其中的不良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演讲,会感到紧张;经过辛苦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会感到自卑;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心不下;遭遇不幸后,难以接受和面对现实,不安于现状;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淡化和消失。但某些特殊素质者则会主观上把那些正常的反应和感受视为逆端,会威胁到自我个体的成长发展,因此,总想拼命消除之,否则就会心理不安,就会有危机感。而这种无进展奖赏的斗争,只能使人进一步产生焦虑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适情感,更加过敏,形成精神交互作用(精神的交互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奇异的感觉),陷入恶性循环,从而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因此,神经质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只是不断地创造着神经质症状,并使其迁延不愈。
对神经质素质者来说,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纵使患者本人也可能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是在杞人忧天、作茧自缚。古人云:“正受不受”,意思就是直接接受就会成为没有接受的状态,因此,对于一些自认为不好而又无能为力的东西,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和悦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能阻断精神交互作用,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其实质就是使人不再进行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
6、逃避斗争(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昏迷狂乱、神游物外、蒙蔽视听、痉挛痛苦。针对某种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对象,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或许临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对发病者本人有一定的好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只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失和伤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岭遭遇了虎、狼之类的猛兽,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则很难使他有逃生的机会,因为猛兽是不会被这种现象吓退的。
7、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精神病患者的脑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这种人思维紊乱、神志不清,甚至对保护照顾他的人也“翻脸不认”,难免要被环境、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法律规定重症精神病患者不应当结婚或者暂缓结婚,除了基于婚配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的考虑外,精神病在遗传上影响人口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遭遇困惑,精神情感出现异常时,我们有必要对照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对产生不良情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及时解脱,以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当然,社会也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寻人类需求总目标,制定合理规范的活动规则、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创造公平公正、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多提供能使人置身其中、激情奋斗、甘于奉献的岗位平台,以使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