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别拿相关当因果
【异史氏曰】开学了,不少公号又在不断地推送这样那样的教育成功秘诀(包括优秀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法则之类)。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秘诀和法则充其量不过是专家们递给那些急于成功的人士和学校的罂粟花与鹤顶红。如果我们要抵御诸如此类的忽悠,不妨读读《别拿相关当因果!因果关系简易入门》《别轻易相信专家》之类的东西。在《别拿相关当因果!因果关系简易入门》中萨曼莎·克莱因伯格说:“'原因’一词一般是指:它使某种结果更有可能出现,并且没有它某种结果就不会出现或者无法出现,或者说它能够在适当的环境下产生某种结果。”这“可能”二字,说的是人们所说的原因并意味着必然,专家们所说的那些秘籍法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或几种“可能”。 比如说名校长的“名”并不一定因为他的天赋与努力,也许还为他所在的学校的地位,当然也不排除他专营的功夫:雇佣写手,培植吹鼓手,找机构包装,自嗨等等……
戴维·弗里德曼在《别轻易相信专家》中以肥胖症成因研究为例说:“我们成天听闻这些'做这件事的人容易成为那样’的研究,它们来源于科研期刊,构成了大众媒体健康报道的主体。但它们也是所有研究中最容易引人误解的,原因很简单:生活中太多有关联的事情发生,一般很难确定的地说某一因素是导致某种行为、情况或者后果的主要原因。”教育是面对人的事业,而人是相当复杂的,许多条件对张三可能会发生作用,对李四则未必。可因为我们总想找到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所谓的铁律与法则,专家们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的专长就是擅长说那些我们想要听到的话。
戴维·弗里德曼提醒人们说:“不要轻易相信这些研究的结果,因为偶然率和混淆变量可能起到非常大的干扰作用,也因为研究者可能被自己的先入之剑所迷惑。”即便是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人物有的时候也是这样, 他当年对“g因子”的猜想及其验证就是很好的佐证。“当各种研究力图发现什么对什么产生影响的时候,很多可能因素会让关联影响的谱系变得混乱,这些因素被称作'混淆变量’。简单地说,典型的假设是,两个在某一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多半在其他某一方面也有相同之处,此外,几乎没法将两件事情拆分开来论证其中一件对另一件事件是否产生影响,尤其是当多重的共性与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的时候。” 关乎人的健康与生死的医学研究尚且如此,关乎人的成长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们在翻阅这样那样的秘诀或者法则的时候,不妨想想萨曼莎·克莱因伯格的建议:“严谨的因果思维是指质疑假设、衡量证据、分析各种说辞,以及辨别我们无法得知事情发生原因的情况。有时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建立因果联系,有时我们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与其他人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动不动把相关看当因果,许多情况下,这些关联对我们的帮助并不大,甚至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