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隆平追悼会现场,他为何事感动?
■ 本期特邀毒弟 ■
■杨东昊■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味毒叔》。我是原四川电视台《四川观察》的主持人,是现在《新京报》的记者、主播杨东昊。
一
当时有一种开盲盒开中了一个大的,好像中了一个彩票一样。其实说实话,学播音主持专业的人出来,每一个人都想光鲜亮丽的站在台前。包括我们毕业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坐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合唱毛不易的那首《假如自己是巨星》。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班主任在散伙饭上也告诉我们说:你们要忠于梦想,但是也要甘于平凡。所以我们去做大量的报道和采访等等。当有一天这样的一个事真的来临到你头上的时候,其实除了有种被盲盒砸中的感觉,还有一种很诡异甚至很怪的感觉,就是想赶紧把自己抽离出来。
比如说那件事情之后,很多人会说东昊,你火了,东昊,你被他也带火了。然后你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你还要去采访别人,去往流量世界上去走,你还要去往流量上去蹭,你还要去在整个事件里面继续营销你自己。其实当时我的心里面是很害怕的,所以后面在不断地去远离这些流量当中的当事人,把自己抽离出来。虽然和流量走得太近是你成名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和流量走得太近也会把你自己卷进那个流量的漩涡里面,特别容易迷失自己。我身边有很多人会在流量事件中被越卷越深,甚至有的人相信自己就是那个火了的人,是那个有流量的人。
比如说我们前一阵联系到了一个采访对象,他曾经是作为一个热梗在网络上被疯传,但是在我们后来找到他要做采访的时候,他竟然给我们开价,开出天价100万的开口费、采访费。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按照流量正义来看,一个当事人在热榜上的时候,媒体会蜂拥而至的去找他,但是当这些事情热度下去的时候,媒体就会远离他而去。如果在一个流量里把自己捧得太高,或者说过于迷恋和迷信流量,这个里面就会完全找不到自我。你就不再是一个主持人,不再是一个记者,甚至你连网红都不是,你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而已。
二
走在河边是因为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也是借用了这句话的前一半部分,叫做走在河边。后面回到原点,还是处于一种刚从流量里面抽离出来的感觉。当流量二字成为你的关键词的时候,有喜欢想去追求,但其实我是有意的在跟这个词保持距离,回到原点是想回到新闻采访的最初衷。作为一个记者也好,主持人也好,既采访一个当事人,采访一个事件,又从这个事件,这个漩涡里抽离出来,让大家关注这个事的本身,而不是关注我。因为说实话,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或者说是给自己披上一层外衣,从这个事里面离开是因为不想在这个里面陷得太深。
三
热点新闻它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且在热榜上大家时时刻刻都能看到。有网友会说,新闻媒体在带头蹭流量。那在这个新闻媒体当中,采访这个流量事件的人,就首当其冲的会被人说:“你看,这个就是媒体蹭流量的那个人”。好多时候都会遭受到这种误解,甚至是谩骂,还有人去私信你,去跟你说:你这个人就是有多么不要脸,你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你把这事儿当成是一个营销,比那些故意去蹭流量的网红还要可恨。但其实采访这些的当事人背后,首先是一个新闻事件,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严肃的。那在一个有争议的新闻事件里,也必然会有一个相对悲情的事情发生。其实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不是要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去将这个人的流量蹭到多大。媒体本身就是具有流量的,无论是我原来所在的《四川观察》,还是《新京报》,它的流量都是很庞大的,不需要靠一个热点当事人来营销自己。而我们关注这个事,去采访这个事,是为了能在这个事的基础之上引起大家的思考。比如说我们之前采访到的一个女性,她在凌晨入住酒店的时候,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她身后。那我们就会去问,这个门到底是关,还是没关?这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在她身后?因为这些关键的点,可能会成为这个案情判断的关键性证据,也会成为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只有把这个结解开了,大家才能够明白在以后外出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做好防范。但其实这个点也可能被很多人拿来谩骂或者说是来撕扯,他们会觉得你这个人就是不把当事人的感受考虑进去,你的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当事人无法自处。但是如果没有争议,没有新闻,没有人去问清楚这件事,那这个事又不会被大家所重视。我们只是一味的吃瓜吃瓜吃瓜,吃完了瓜之后,明天的瓜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和原来的看热闹、围观,其实是差不多的。
四
有人说你是网红吗?
你觉得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怎么看记者、主持人和网红的关系?
有人说是。比如说在那一阵刚刚有点小流量的时候,就有人会来给我提建议。他说:东昊,不如你就直接去做抖音吧,把你的抖音账号做到几百万粉丝;你去做你的微博吧,把你的微博做到几百万的粉丝,然后你就可以靠这个赚钱了。确实,在我的朋友里面,有很多的达人、博主、网红,他们的收入确实非常可观。但其实我并不排斥网红这个说法,因为它是一种现象,是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产物,也可以说是很多一部分人的一种职业。但是对于我来说,记者和主持人是我本身的属性和职业。如果一个记者或者说一个主持人,他只能以网红的身份出现在大家视野的时候,那这个人他本身的职业就是非常失败的。你比如我喜欢的记者马骏和我喜欢的主持人白岩松等等。他们作为一个IP出现,作为一个知名的记者主持人出现,而不是作为一个网红靠事件去营销自己,他是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一件又一件的采访和报道,让自己能够成为事件中那个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能够将这事件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内容和东西。所以说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记者和主持人只能表现出自己网红的一面。你比如说我还认识很多主持人,他们会拍一些沙雕的段子,会讲一些各种奇奇怪怪的笑话,去博得很高的点赞和播放,这也是属于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我自己和他们的方式选择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这种方式就是我职业生涯的一种偏路,甚至说是有点本末倒置。所以我觉得网红我能接受,但是在网红的基础之上是需要有记者和主持人的身份和你所做的事情作为基础,然后你才被大家所关注,这样的路子才是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该有的一条职业的规划。
五
您当时在袁隆平院士哀悼会现场有什么感受?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天我不在长沙,然后我在当天的下午马上坐飞机从北京赶到长沙。我从未见过当天那样的场面,为袁隆平院士送行的人排了很长很长的队,整个长沙花店的花几乎全被抢空了。每一个他工作过的地方,你都能看到鲜花堆成山。前来吊唁和追悼的人全部都排着长队,大家自觉地穿着黑色、白色的衣服,表情肃穆。这些人里面有老人,两个老伴相互搀扶着,一边流眼泪一边向前走,手里面拿着花。还有80后、90后的爸爸妈妈们,他们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给孩子讲他根本就听不懂的事情。还有10后、00后的孩子们,小学生戴着红领巾,那是整个追悼会现场唯一的一抹红,到现场去为袁老献花。
然后我去采访他,我说你知不知道你献花追悼的这个人是谁?他说袁爷爷。我说那你知不知道袁爷爷是干嘛的?这孩子疑惑了半天实在收不了场,然后他的妈妈就出来缓解尴尬,跟他讲解这个袁隆平爷爷是谁,曾经做过什么。与这些前来送行的人相比,我觉得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就是要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要来纪念的这个人是谁?他做了什么?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不是爸妈带着他,仅仅是有参与感的到现场去献个花。就像很多老人在现场哭了,他们为什么会哭?是因为他们觉得在那个曾经受过饿的年代里,因为有袁隆平袁老的杂交水稻,才解决了他们的一部分温饱问题,这是一种感恩的心理。但是可能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社会里,就像袁老接受采访的时候,董倩问他现在还会不会出现挨饿的年代?袁隆平院士连着说了三个,不会了,不会了,不会了。所以说在那能感受到的是大家去对于袁隆平院士的追悼,也能感受到大家对于下一代的启发和教育,我觉得这可能已经超乎了去现场献花的意义。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人是谁,做了什么,而不是将袁隆平院士的去世仅仅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我们去献了花了,去参与了,回来了,这件事的流量过去了,大家就把这件事忘记了。不是。我们要永远知道有这么样的一个人做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些人、有些事儿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印记被抹去,它们应该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流量时代也需要有记忆。
好,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四味毒叔》,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