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走世界 | 养在深闺的缅甸,终于走到了我们面前
摄影:孙庆
设备:莱卡Q+尼康750+索尼6300
文案:刘珊
把地图摊开来,
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缅甸这个地方,
以至于在走东南亚的这几年里,
我们一直用绕道和回避的模式忽视这个国度
前几年一部纪录片还是杂志,
显出了<蒲甘>的佛塔,
这个名字的好奇度勾起了我们的探索,
原来还有一大片的佛塔被养在了缅甸这个深闺,
我们重拾了这枚珍贵的图钉,
又牢牢锁在了地图之中
2016年,缅甸遭受了一场7级地震,
万千的佛塔在逐渐坍塌及剥落,
历史总是在自然的挥舞下消失或再生,
一个被我们遗忘的国度,
也在唏嘘中计划着去看待和守护它的模样
扛着家里所有的摄影摄像器材以及电脑,
我们每日超负重地
穿行在这个80年代农村一样的国家,
希望竭尽所能地去捕捉和记录它的美
在关于<美>这个定义的面前,
我们又总是单薄地难以启齿,
世界总是化成了一张纸摊在自己面前,
而什么是美,
又藏匿于一个又一个地图无法标注的深处;
在这条探寻和发现的道路中,
我们几度化繁为简,又几度化简为繁,
纠结和挣扎中,
滋生着一种叫<感知>的能量
感知,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缅甸,我们也在尝试开启全新的灵魂
<走一程,缅甸的美丽金三角>
缅甸首都从仰光迁都内比都以后,这里才较为正式地作为一个开放地带,接纳四海八荒的旅人,世界的人民涌入了这个饱受几十年内战的国家
英殖民的痕迹和印度教的影响,烙刻在了人民的文化习惯和佛塔建筑之中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蒲甘王国的兴衰成败,忽必烈的入侵,将这个深闺里最精彩的万佛之国彻底推倒,幸运的是,那些古代建筑师们的情怀被保存到了现在
一个地区的建筑,和人文一样值得歌颂,它一定是留存着那时那刻的思想和精神,化为砖瓦雕琢饱经风霜洗礼
【路线】我们选择的是缅甸中部新金三角的路线,曼德勒-蒲甘-茵莱-曼德勒
【行程】10天
Day 1:成都-曼德勒
Day 2-3:曼德勒精选游,曼德勒-蒲甘
Day 4-6:蒲甘
Day 7:蒲甘-茵莱
Day 8-9:茵莱湖-良瑞镇,茵莱-曼德勒(夜车)
Day 10:曼德勒乌本桥日出,曼德勒-成都
十天走的这一程,匆匆而识的缅甸123,那些扑面的尘土飞扬和日本字满视的日系二手车,没有高楼,第一次发现立体的城市消失了,满世界的大平原拥怀
和所有攻略说的一样,从曼德勒着陆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看到的是炎热、忙碌,所有的第一眼都不美,脏乱的街边,飞舞的尘土,感觉随时会倒塌的屋棚……
从文明世界走进了农村的感受,就是真实的缅甸
<曼德勒,有一处未被侵占的动容>
习惯了秩序井然的都市,突然面对杂草丛生和红绿灯稀少的街道,总是感觉着自己的格格不入,曼德勒这个城市依旧保持着本地人的生活现状,庙宇中的叩拜也与当地居住的灵魂有关,我们变成了旁观者,静静观察这个城市中呼啸而过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第一日,从马哈伽纳扬僧院出发>
曼德勒的时间不多,我们选择了包车,从马哈伽纳扬僧院到敏贡古城,最后回到乌本桥等日落
和所有清晨一样,摩托车穿行在街道,女人们的<特纳卡>变得很自然,男人们的<笼基>也格外的入乡随俗,昨天的别扭消失在了晨间的阳光
很早就来到了马哈伽纳扬僧院,僧院的学生早课已经结束,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宿舍自习,有一些小僧人玩起了水仗,和随处可见的狗相映成趣
僧院最吸引外界的,就是他们盛大的布施仪式,每日的10:15分,僧人全部有序地等待布施放饭,俗称<千人僧饭>
这是他们一天之中的第二餐,佛学院中修行的僧人,过午不食,第一餐是在凌晨4点,第二餐是早上10点,第二餐后会带上一块糕点回宿舍,以适当的饥饿保持修行
全世界的人,差不多都在9点半左右开始守候这条狭窄的布施之路,僧人们好像也已经习惯所有的长枪短炮对着他们每日的常态一通乱拍,不躲避镜头,自然地开始布施仪式
作为外来者,总有着打扰人清修的不好意思,又不想错过这些珍贵的人文画面,在互相的世界中观望,就变成了每个旅行者自己心中的清规戒律
转悠了一大圈,听了听对外界民众开放的佛音课堂,我们离开了僧院,往敏贡古城出发
曼德勒在历史上是一个古都,按照缅甸的神话,佛陀本人曾来过曼德勒丘陵,并在前世伪装成了一只鸡,凿平了河边的悬崖。虽然这个古都有着坚固的皇城,但1885年,英国人还是不费力地驱赶了国王和贵族,开始占领这片土地
在乔治奥威尔的<缅甸岁月>中,记录着占领者在缅甸最后挣扎的岁月,历史的强者一直属于欧洲大地,亚洲滋养着文化,传递着含蓄而又坚毅的佛学智慧,在统治与被统治之间,一个存乎于外表,一个存乎于精神,这些精彩,都写在了历史课本之外
当地人都会推荐去实皆古城或者茵瓦古城,我们却固执地选择了敏贡
敏贡在我们的眼中,都不能称为景点,不过是沿河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一堆历史上没有完工的佛塔砖石,它就像一坨闷石基一样堆在了眼前,看不出特别的形状,但可以想象如果完工后的磅礴。
而在敏贡一路的探寻中,我们却深深被Hsinbyume Paya吸引。这是一个1816年修建的白塔建筑,磕绊而炙热的阶梯可以攀爬三分之二,佛塔从下至上有七层波浪形的刷白的塔檐,代表佛教宇宙中心须弥山周围的七座山峰
敏贡的一下午,我们就在这些佛塔中躲避着炙热
四点半,我们退回到了乌本桥,这个号称世界上最美的一座木桥,存活了百年依旧水中矗立不倒
桥头桥尾堆满了做生意的小商贩,水边挤满了招揽坐船的船夫,看起来混乱而又脏污,但是一走上这座桥,左右的一汪湖水就扑洒于心
这一夜,我们都沉浸在缅甸看起来脏乱但又平静安宁的美好中,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从来不上心的地方,原来在镜头里如此的美
<匆匆略过的几个Paya,让我们想住上一周>
缅甸很多地点都会有PAYA或者PHAYA的尾词,我咨询了一下英文专业的用法,猜测应该是本地语言的英译而来,大多与佛塔、寺庙等宗教之地相关
围绕曼德勒皇城,几乎都是曾经的君王和贵族修建的各种建筑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都想在曼德勒住上一周,天天坐在那些庙宇中冥想,冥想是一个高手领域,不经过修炼,我们连五分钟的杂念都无法破除
因为时间匆忙,我们也只能在众多的僧院佛塔中选择了几个待上一会儿
▲ Golden Palace Monastery 金宫寺
全柚木精雕细琢,历史上是敏东王的寝宫
▲ Atumashi Monastery 阿图玛施寺/孔雀寺
曾经是曼德勒最美丽的建筑,却因为火灾被烧毁,后人的新建使这里渐渐被人淡忘
▲ Kuthodaw Paya 固都陶佛塔
这个佛塔群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书
一共有729块大理石碑刻着经文
当地人将这个paya作为祈求姻缘的地方
▲ Sandamuni Paya 山达牟尼佛塔
塔尖上都有风铃,和很多宗教模式相似,风吹铃响,代表诵经一遍
▲ 曼德勒山
曼德勒的至高点,也是缅甸一处著名的佛教胜地,山顶是印度教的寺庙,全是镜面的贴砖,有印度建筑中无限延伸的回廊
<蒲甘,终于解开了你的光影>
踏上去蒲甘的路上,我们开始出现东南亚热闷中的烦躁,不便的陆路交通,使我们晃荡在中巴车的浑浑噩噩中
沿路信号不稳定,只能想着心事地度过,我上一次这样的情景,发生在尼泊尔,依旧是城市间的辗转,信仰间的区隔
但是到达蒲甘,是所有去缅甸的旅者必经的目的地
散落在蒲甘大地的万千佛塔,在我见到它的第一眼时,化成了一张好看的色卡,这里,永远就是绿色和褐色的共处相生,与每天的日出日落朝夕共度
想要探寻完蒲甘的佛塔,大概得完整的住上一个月,而常规的旅行者,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去走上一程精华
蒲甘具有代表性的佛塔都聚集在老蒲甘,那里是曾经蒲甘王国的灵魂之地
蒲甘王国用230年的时间,先后在这个大平原上建造了4000多座宗教建筑,几个世纪以来,这里被人遗忘,被战争掠夺,被风沙侵蚀,又被地震摧毁,现在被后人掀开看见的,已不是最初的建筑形态,这里的修复工作备受争议,缅甸希望用尽快的时间补上创伤的漏洞,但是历史的一砖一瓦都要还原和考究
慢下来,所有的修复都需要慢下来
我们在蒲甘待了三天,没有准确的流程和攻略,用包车以及骑车的形式去到了20个佛塔
佛塔在修建的形态意识中,总是被赋予很多意义,宗教的表达里,都希望找到皈依和寄托,所以万千佛塔中,可能是某个君主洗清罪孽的地方,也可能是某个贵族祈福缅怀的地方,最令人振奋的,就是后人还有机会踏进那些砖瓦中,看到光影在其中的结构,感受到鸽子在头上盘旋,几何形的通连处我们还能试着踏上去坐一坐
当地人会将午餐带进这些佛塔中围坐食用,手工艺者会将自己的画作随意在佛塔中铺开售卖,无数的野狗就蜷在阴凉处犯困遮阳,那些融为一体的自然,至少我们已经被文明世界隔离了
我们的世界秩序井然,蒲甘大地里混沌一片,但好像我们都特别喜欢那种状态,你会觉得自然,本来就应该这个样子,野草丛生,巍峨挺拔
【阿南达寺,存放了1000年的标本】
这是1090-1105年间修建的建筑,是蒲甘里最大、最精美、保存最完好也最受尊敬的寺庙之一,晃眼间有欧式教堂的神圣感,但注入的是北印度风格的佛教洗礼,它的美是比例的完美无缺和庄严肃穆
阿南达是蒲甘中最美的建筑,至少在我们心中是这样的
带有琥珀色号的建筑外立面,加入了精致雕花,在缅甸大部分时候蓝天的拥抱下,宗教感的庄严肃穆就突然吧唧在了脸上
我们很早就进入了阿南达,工作人员都还没有上班,更没有什么游客,内部大框架和小佛龛式的几何透光处,经常让我们分不清东南西北
几乎这里的建筑都是对称式的修建,四面环形一周,供奉不同的神明
光影的斑驳透入内部,让阿南达像极了一个活着的标本,有历史的味道,还有智慧和美的传递
【达玛央吉佛塔】
【不管你在哪里都能找到它】
像一个蒲甘的地标,这是蒲甘平原中最大的佛塔建筑,无数的广角和眺望中,你总是能第一眼看到这座佛塔的存在,它的美,在内里的光影之洞,迷人的回廊,束光透过洞孔式的窗户射入佛塔内部,而这座建筑的背后,也是残暴君王弑兄杀父的赎罪之塔,它的修建充满了处女座的纠结刑罚
当你迷路时,或者站在高处方向感不明时,找一找达玛央吉,就会获得坐标。这个建筑的神奇之处,是内部光影的颜色,虽然是一个残暴之举的修建,但好像每一个透光的洞孔都融入了色彩。一座外观看起来敦实憨厚的砖体物,进入内部却觉得充满了细腻。
【乔多波陵塔】
【缅甸风格的幽暗与开朗】
这是12世纪修建的建筑,是蒲甘里第二高的寺庙,传说早期被俘虏的孟族人天性变得忧郁,所以早期的寺庙也传递出了幽暗的特性,晚期的缅族人逐渐开朗外向,建筑也变得高耸透气
我们第二天才找到了乔多波陵,没想到却被夺了魂一样。它的外部有种破旧和侵蚀的风霜感,虽然到处都开始出现发黑的印记,却依旧挡不住它立在你面前的精美之处。很多地方都把这里当作他冰瑜塔的附属型建筑,相似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但乔多波陵有更多鲜明的菱角和细节,那个耸立的玉米穗秀气地拉高颜值,我们于是心甘情愿的顶着12点最炙热的太阳守在乔多波陵的每一个面,久久不愿离去。
▲ 他冰瑜塔
蒲甘最高的佛教建筑,有些地方翻译为达比纽寺,这座塔的名称是“无所不知”的意思,像一个巨大的纪念碑,修建于蒲甘王国中期
▲ 悉隆敏罗寺
这座寺的周遭已经被商贩占领,寺中有伞的存在,修建寺的国王是由一把伞,在五个兄弟中点选出来的,所以伞成为了寺庙之中永恒的裁决者和记录者
▲ 苏拉玛尼佛塔
这是寺庙中一颗“冠冕珍宝”,历史记载中,说这是佛的指示而修建的,我们去的时候正在集中保护式的修复,在一些评论著作中,将这座寺庙评论为后期精细繁复风格的典范
【蒲甘的日出日落,养在深闺的动人灵魂】
到蒲甘的中国人,一般都是长枪短炮,因为这里充满了摄影师眼中最好的构图和光影美
而到蒲甘的外国人,大多随意而慵懒,他们喜欢享受这里平静无扰的自然状态
几乎每一日的日出日落,每一个可以攀爬的制高点,都会有人的痕迹,大家在狭小的空间里盘腿而坐,往往一坐就是两个小时
我们遇上了一个大概70多岁的老爷爷,他带着一个录音机式的播放器,避开人群,站在塔群角落,放着轻缓的音乐,读着赞美蒲甘的诗句,像是在和自己的老伴告白,又像是说着这一生里平凡中的精彩
每一个到达蒲甘的行人,都让我们有一丝感动之处,终于没有那么多游客丛生的只言片语,没有披着纱巾等待拍照的叔叔阿姨,虽然大家目的不同、喜好不同、方式不同、肤色不同,但在蒲甘,因为那些狭小的空间、炙热的地板、落后的不适,每个灵魂都会获得降噪的片刻
蒲甘的三日,我们变成了初中生一样,带着小抄本穿梭在佛塔中,想尽办法记录着去过的佛塔的模样,因为所有的建筑散落在平原大地中,回来看照片实在分不清彼此,回归到行万里路的状态,好像才是学习应该有的样子
只是,我们依旧觉得那匆匆略过的几日,看不尽光影迷人的姿态,也感受不够日出日落的漫步遍野
每天的晚霞,我们都早早的找一个可以攀爬的佛塔,和可能会不期而遇的世界友人一同守候景致
聊天、静坐、有风、微醺,这是在自然里会有的体验,也是那一直想要出发追寻的力量感召
【良乌市场,落荒的街头市井】
在蒲甘的第三日,我们租了辆电频车四处瞎逛,良乌市场是一个烟火气很重的地方,当地人的农贸食品交易地,像管道一样铺洒地密密麻麻
喜欢来逛市场的还是欧洲面孔居多,大概我妈来了这儿,会充满万千个嫌弃,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国人,并不太喜欢到这些地方寻找苦难的记忆
最生活和最本地的面貌,只能潜入当地人的日常才能发现和观察
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人,他都必须要经历自己发展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状态,我们对世界的评价,文明或者落后,富裕或者贫穷,不过都是田忌赛马的挑选,忽略了自然周期的规律性定律,带着主观的肆意妄为罢了
最好的生活和最痛的经历,不都是一样吗?
终会品尝到,也终会度过去
灵魂归处,等待阳光,这就是蒲甘
<茵莱湖,掸邦的原住民里住满了智慧>
离开了蒲甘,我们又踏上了去茵莱的行程,和一家法国人、一家巴基斯坦人、几个日本人挤上了一辆mini巴士
对于国人来说,茵莱应该是一个完全没有吸引力的地方,我们祖国的大江大河,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秒杀和完胜
所以在茵莱湖,我们再也没有遇见一个来自祖国的朋友
但这个湖,依旧让我们不远千里又风尘仆仆地踏入,因为那里有原住民的生活痕迹,它还保有水上人家守候故土的情谊
【不愿靠岸的部落】
中国很多的鱼米之乡、水上人家,但那些感官总是让我想起革命时代的游击战,第一次坐上细长的几人船只游荡和穿行于一个又一个部落村庄
这是茵莱湖上比较成熟的体验游览模式,早晨5点出发,踏入湖心等待水上日出,造访规划好的民俗点看看文化,进入当地有名的水上市场晃荡,船家会选一处临近水域的寺庙待游客参观,午间到一处人家吃一餐,体验一小圈划船的乐趣,整个行程直到下午4点左右结束
整个湖区长22公里,宽11公里,所有的村庄部落就扎于不同的水域
至今还有的当地族群,主要是掸族、勃欧族、当尤族、德努族、克耶族、大诺族,这些族群部落和我们的少数民族一样,保持自己的生活智慧和习惯,最能匹配的就是掸族,在我们这儿就是傣族,受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影响
茵莱湖的智慧藏在这一大片水域中,当地人家吃喝拉撒都在同一片水域,却用这样的生活循环着整个自然的生态平衡,他们将沼泽浮萍连接起来,作为水上种植的沃土,自给自足
虽然这里撑不起绝世美景之地,但是水域和良瑞镇的一团和气,以及世界背包客集散地的文化氛围,依旧让我们觉得这是一处很妙的时间行走
<被孤立了50年,缅甸渴望世界的联系>
缅甸经历了50年的内战,当然我们不能客观的谈论政治。在世界的面前,这个国家一直处于孤立状态,像一个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我们能解读的,只是走入缅甸后,和它建立起来的如此微弱的联系,第一次知道和发现了一个邻国的前因后果,历史兴衰
曾经的欧洲人占领此地时,不愿脱鞋走入寺庙,但今天,所有踏入缅甸的脚掌,都会在门口卸下鞋履,赤脚而迈,接受炙热温度的烈烤
世界的善意,就是透露在一点点好起来的面貌中,有政治和宗教的统治,也有自然和人文的共生,形态万千,又规律可循
我们的灵魂,在此处得到释放,去接受你此生会来的一些苦难,那都是过程里必须经历的不堪
▲ 乌本桥的清晨
最后一日,曼德勒下了一场大雨,清晨6点,雨停了,吹开了云雾,僧人们撑着伞,穿行在乌本桥上,熙熙攘攘之间,又是一个寻常日
See You,Myanmar
<与缅甸相关的旅行者信息>
行程大巴
交/通/信/息
大巴车分类:mini、常规、VIP
城市之间可以选择的车型就是三种,每个酒店都可以代售票务,所有的大巴车运营方都会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来接,服务挺不错的
mini的大巴车就是可坐10人左右的大型面包车,一般都是早上发车
常规大巴车是依维柯车型,一般是白天发车
VIP就是豪华大巴,都是由JJ公司运营,夜行大巴,车上提供餐食、饮品和独立的多媒体互动屏
对应的词汇地名
语/言/信/息
PAYA/PAHTO/KYAUNG/THEIN
这四个词汇是我在寻找地名时经常遇见的,都是缅甸语的用法
Paya-神圣的一个,缅甸的通用词,指的是佛像、佛塔和其他宗教纪念碑
Pahto-指的是寺庙、圣殿或其他宗教建筑,一般内部都是空的
Kyaung-佛教僧院
Thein-剃度堂
对应了不同的词汇,基本就能了解去到的每个地方是什么类型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