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的玩伴,友谊地久天长
---------写在前面的话---------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有玩伴,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地体验和理解他们的社会属性,并认同他们自身的社会身份。
对于女孩子来说,如果有一对一固定的玩伴最好。彼此互动,玩耍,支持甚至是鼓励和安慰,对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很好的帮助。
如果是一个小团队,经常有一些固定的几个孩子在一起玩也不错。即使不时有新人加入,有人退出,也没有什么。孩子们会发现彼此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以便更好的包容,当然也有排挤。
➊
昨天,棉棉和两个幼儿园的同班同学约好一起去玩蹦床。我们是第一次去。
我们来得很早,场地很大,人也很少。棉棉迫不及待地先进去试水。她充分发挥了她能奔善跑的特性,在里面横冲直闯,大有舍我其谁的架势。
不一会儿,TT到了。我们走到入口处。棉棉一下子就看到了TT,她兴奋地大喊大叫,还不停地跳。一会儿从入口处走到可以看到TT的地方,一会儿又跑回到入口。
TT进来后,她们俩立即跳进了蹦床里。棉棉在前面冲,TT跟在后面。她们玩了一会儿海绵块海洋,然后又去了海洋球那里。两个小女孩坐在一个船型的大气球上面,我便推着她们在海洋球里来回走。
然后她们去滑梯迷宫那里。有一个很多弯弧的长滑梯,棉棉从上面滑下来后,又开始借着胶粒底的袜子,从滑梯下面往上走。很快她就走到了顶处。可是TT还没掌握这个技巧,走一段便出溜下去。棉棉很着急,她告诉TT用袜子粘着滑梯走。她想下去拉TT一把,可距离又太远,她又想自己先爬上去。最后,她放弃了去拉TT,自己先上去了。
我把TT拉上来。她俩一起滑下去后,TT便跑回蹦床那去了。棉棉看上去很失望的样子,她也只好跟着跑回去。
也许这就是抉择,你选择自己玩,还是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➋
很快,第三个小朋友QQ来了。QQ最近越发腼腆。放学后,自己想留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可她又自己站在那里,不加入其他小朋友的圈跑队伍里。只好尴尬地站在那里看大家玩。
QQ一开始就在入口等她妈妈进来,虽然认识我们,她也不进去玩。棉棉和TT只好在入口的蹦床上跳。QQ的妈妈来了,QQ也开始在入口的蹦床上跳。棉棉想让她去里面玩,可她就是在那一小块蹦床上轻轻地跳。
又过了一会儿,QQ打开了。她可以跟在棉棉和TT后面跑了。棉棉很想她们俩一起去迷宫滑梯玩。她开始实施她的策略。她先是往里面的蹦床处跑,TT和QQ便跟着。然后,她们三个在里面的蹦床跳了一会儿,棉棉便说去里面玩,接着就一口气跑到了迷宫滑梯那。可是另外两个小朋友好像完全不上钩,就是不过去。棉棉试了几次,便悻悻地回来了。她显然很失望,甚至不让我们跟着她。我说我来保护你的安全。她说她自己能保护她自己的安全。
最后,棉棉还是妥协了。她又愉快地加入她们两个人之中,仿佛忘了滑梯迷宫就在那里。又过了一会儿,三个孩子完全玩开了,她们远离了她们的妈妈,她们的妈妈走到入口处聊天。她们四处探险,我便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棉棉终于玩累了,她提议回家。大家看了看时间,也下午了,便都出来了。
TT的妈妈告诉我,TT一个人来玩的时候都玩不到一个小时,这一次居然玩了三个小时。这是团队游戏的魔力。
而QQ从一开始不敢离开妈妈,且只能在入口处玩,到最后和大家一样疯狂,这个变化非常大。这是团队游戏的疗愈功能。
棉棉从一批脱缰的野马变成与大家一致。这需要她收敛并约束自己的某些冲动和想法,这也才能被团队所接纳。
---------写在后面的话---------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大院里。除了寒暑假回农村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和外界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连接,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初中毕业,高中住校开始。
大院里连职工加家属,有三四万人。从没上学开始,基本都是至少一次十几个孩子在玩。上了小学,经常在傍晚玩闯黄河、闯长城、陆海空、丢沙包的游戏。这些游戏一开始就有一二十人参加,随着一些路过的并不认识的其他单元的孩子加入,游戏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奔跑,有躲避,有对抗,有时还有激烈的身体接触。然后,至始至终没有家长的干预。除非谁喊了一句谁谁谁,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大家才陆陆续续散了。吃过晚饭,顶着火烧云,又一轮游戏开始了。
也有时,父母上班,会把我锁在家里。我也会自娱自乐,玩得不亦乐乎。
如果学龄前的孩子真的是没有一个玩伴,其实也不用着急。这要看孩子的情绪是不是正常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童年的玩伴,但他们一样健康地成长。
— END —
*** 第三十五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