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首先,达文要提醒下题主,诗和词是有别的。这是词句,并不是诗。再来看题,想知道这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就要结合晏殊的《浣溪沙》整词去理解,不能单提出来,孤零零地去分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在达文看来,晏殊的《浣溪沙》,有三层意思:

  1. 字面意思:通过新旧事物的叠加,上阕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忆往昔、怀旧;下阕表达的意思是,伤今。

  2. 词背后的寓意:夕阳西下,是人力所无法阻止的,人只能寄希望于旭日再次东升。然而,日出日落虽有轮回,对人来说,光阴荏苒,人事变更,却是再也无法重复。

  3. 晏殊有意或无意中,道出一个佛学真理:万法无常。

前两层意思,很容易理解,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多的深入性讨论了。今天咱们重点讨论下晏殊《浣溪沙》的第三层意思:万法无常。

万法无常——世界不存在永恒的事物

“万法无常”是什么意思?

万法,在佛学领域,法即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常,即固定的、永恒的。万法无常的意思也就是,万事万物都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

(图 | 万法无常,潮起潮落)

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有生有灭,都不能永恒的存在。这是每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知道的理论。

那么,有人可能就觉得不服了,你怎么能如此肯定,万法就是无常的呢?你佛法中“万法无常”这个理论,又是根据什么推演出来的呢?世间就不存在一个永恒的本源(道)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理解一个佛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缘起”说。

“缘起”,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术语,可以说,佛学的理论都有由“缘起”所推导出来的。

出家人总是将“缘”挂在嘴边,因为,时间万物都受线性的时间所支配,所以,就有因果。如果说,事物是果,那么它的存在是由某种因缘决定的。因是内因,缘是外因。

比如,两个人能够见面,能够成为朋友,这不是巧合,而是“缘”这样神秘的外因,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万法缘起”的意思就是,一切有为法(世间万物)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的,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之中。

如果,根据“万法缘起”继续推导,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个本源,那么,这个本源其实也是万法的一种,既然“万法缘起”,那么,这个本源的背后,还是存在一个产生它的原因。因此,这个本源就不是本源。

所以,佛教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结论:这个世界是没有本源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持创世论,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中国神话也讲盘古开天地,印度婆罗门教说是梵天创世。然而,佛教却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创世神,连佛祖也属于万法。

佛学认为,万法随因缘而聚,因缘散了,万法也就消失了。所以,得出了“万法无常”的结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因缘消散,花就落了,你再怎么惋惜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万法无常,“我”也是万法中的一员,所以“我”也是无时无刻处于变化之中的,即“无我”。燕子归来了,即使你能确定,当前你看到的这只燕子,跟你去年看到的燕子的生命属性一致,但它早就不是去年的那只燕子了,所以,晏殊只能称其“似曾相识”。

晏殊的《浣溪沙》,词的上阕,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阕伤今,混杂着一种对逝去事物的眷恋,以及对“万法无常”的怅惆。

之所以人会感慨世间万事万物无常,往往不是在他的人生顺风顺水之时,大概率是处于人生由期转落的节点。在佛看来,世间众人大都愚蠢,看不出世界“万法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是因为他起了“执着”之心,固执地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叫做“法执”;认为“我”实有,叫做“我执”。人一旦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嗔、痴之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以为利是永恒的,自己得到了它就会永远拥有它,因此,产生了占有欲。这就产生了“法执”。

人觉得自己是永恒的,众人不知人只是五蕴的假合产物,才有了见闻觉知,却天真的以为身体中有一个永恒的实体“我”存在,因此,便有了欲望,一旦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烦恼和痛苦便由此而生。

所以,人要想从烦恼和痛苦中得到解脱,就必须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消除了欲望,痛苦就没了,人就解脱了。如何消除欲望?就是学习佛法,参禅修行,真正去认识从“缘起”,到“性空”。正所谓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

结语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达文你对晏殊的《浣溪沙》是不是有点儿过度解读了?晏殊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词有佛法的真理。

其实,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在文学鉴赏的时候,是要发掘作者的意图呢?还是,借他人的文学作品,去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呢?

我更倾向于后者,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从晏殊的很多诗文与佛教有关,就可以看出,他本人也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

比如:《因果禅院佛殿记》:

“郡人陈廷昭者,声尘不染,结念四禅。戒施具修,留心二梵。……天龙之所摄护,缁衣之所瞻祈。昭大事之庄严,导一方之善利。……亦必毗耶之室,方丈增严。祗树之园,黄金侧布而已……主院僧善修,夙承佛记,久住禅丛,摄伽黎之衣,登狮子之座。护我正法,成兹妙因。”

其中“大事之庄严”应是典出《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而“祗树之园,黄金侧布”等则应出自佛传。

因此,晏殊在《浣溪沙》中所表达的“万法无常”,究竟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还真的不好说。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