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221号作品】张瑞清:红薯情

红薯情

张瑞清

凉风轻轻吹过来,薄雾悄悄飘了过来,透过蒙蒙白雾,我隐隐约约看到山城卖红薯的年轻人。此时此刻,我心不由己地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土地,想起了家乡养育我的红薯……

如今,红薯不再是人们的主食,但偶而品上一顿,到觉得别有滋味,仿佛品尝山珍海味,又宛如首吃西餐。然而。那个年代,那个岁月,红薯却成了家乡父老乡亲的主食,也成了我的救命粮。在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顿要吃红薯,要么红薯大米饭、要么红薯玉米饭、要么蒸红薯。每当全家人围坐一团就餐时,母亲默默地揭开锅盖,白色雾气向四周缓缓散去,一锅红薯便显露出来。全家人你一根,我一个,不大一会儿,一锅红薯全没了。

春去秋来,光阴荏苒。我们兄弟姊妹开始埋怨起来:“天天都这样吃红薯,快把人吃死了……”听罢,父母起初不吱声,过了许久,父亲轻言细语地说:“这年头,有红薯吃就算不错了,有的家里连红薯都吃不上呢!……”

自那以后,我们不再责怪父母。因为那时分稻谷吃大米是要凭工分分配的,何况当时九口之家只有父母拼死累活,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劳作,养家糊口,我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为是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在别人面前活得像个人样,父母无可奈何地中止了大姐大哥的上学机会,像大人般日出而耕,日落而歇。后来,大姐大哥时常在父母面前念亏欠:“你们当时不让我们念书,现在没文化干啥都困难……”为这,父母常常暗自落泪,也时常告诉我们:“你们兄弟姊妹有文化,以后工作了别忘了常去看看大姐大哥……”。

我读高中时,远离家乡,住校就读,但我还是念念不忘家乡的红薯。在高中,我的班主任讲述了他家的辛酸史。他有一儿三女,只因那时候生活极为拮据,有钱买不到东西,一月的工资却买不上十斤萝卜。无可奈何,班主任只好让别人领养了自己的小女儿,而且唯一的儿子在那个年代活活地饿死了。今天,说起来都没有人敢相信,但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提前那事,我的班主任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几年后,他的三个女儿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多少年来,我常常记起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我想,倘若当时我家乡的红薯能够让班主任的儿子吃那该多好呀!我也时常埋怨自己当时不应该责怪父母。那个年代,我们兄弟姊妹七个,没有冻坏饿死一个就算是万幸了!

今天,尽管我已经离开农村三十多年了,也永远告别了那不堪回首的年代,但我始终忘不了养育我的故土、永远忘不了家乡的亲朋好友、永远忘不了那救人一命的红薯……

薄雾轻轻地散开,卖红薯的年轻人已经悄悄远去,我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山城……

作者简介,张瑞清,相继在陕西《汉中日报》社、汉中电视台、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公开出版《爱的序曲》《我不想说》等4部文学专著,其中两部文学专著荣获全国银奖和优秀奖;600余篇文学作品相继在《陕西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中省市报刊发表,58件文学作品获奖,其中散文《忆母亲》荣获全国金奖、诗歌《神州大地神采飞扬》荣获全国特等奖、小说《姐妹》荣获全国银奖、报告文学《李元福和五位孤残老人》荣获全国二等奖;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散文组长 施静云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