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灵感
作家写作需要灵感,这几乎是许多人的共识。考灵感一词,源自西方,民国时期林语堂等人翻译成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的便是。其实我国古代的文人,也早已意识到灵感的存在。“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影)灭,行犹响起。”这是西晋陆机《文赋》中的话。灵感是飘忽的,稍纵即逝,所以一旦觉得灵感光临,一定要像追捕逃犯那样,迅速抓住,——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否则,很容易“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灵感虽然飘忽不定,但是作家们还是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写作经验,去摸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试着去捕捉灵感。比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就说过自己平生所作诗文,大抵在枕上、马上、厕上,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理论。大概人入睡之时,思维最为活跃,记得我以前读初中时,就有老师给我们传授一个秘诀:当某道数学题你解不出来时,先放着,晚上躺在床上睡觉时再去思考它。这种方法我试过,颇有奇效。这似乎可以印证三上中的“枕上”。唐代诗人李贺写诗成痴,每天必定要骑着一匹马,后面跟着一个书童,带着纸笔,一想到警言妙句,即刻提笔写下,放在随身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回去,再一一补充润饰。——这可以印证三上中的“马上”。我们现在几乎已不骑马,不过我本人倒是经常在公交车上,文思涌泉,可惜一下车,就忘了个精光,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至于厕上,我没有体会,不过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他就不怕便秘么?
寻觅灵感的方式,或说写作习惯,古今中外的作家,各有不同。北宋陈师道写诗之时,一定要把自己关在门里,阿猫阿狗都要赶走,一丁点的声音也不许发出,否则会影响他构思,“闭门觅句陈无己”(陈师道字无己),他的好友黄庭坚的这句诗,即道出了陈师道的这种写作习惯。有人构思之时,喜欢捋抚自己的胡须,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外国有个作家,忘了是莫伯桑还是福楼拜,或者海明威,写作时喜欢踮起一只脚,这哥们小时侯一定练过芭蕾舞,否则维持身体平衡尚且自顾不暇,哪有多余的精力构思?英国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喜欢躺在浴缸里,一边吃着苹果,一边构思。或者在打字机旁放一些奶油蛋卷,打字的时候,时不时吃上一口。这还真符合女性们的吃货天性。
也有一些文人,似乎上辈子得罪了灵感,怎么请也请不来,所以只好自己苦苦思索,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才得两句,可不是上辈子得罪了灵感?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一旦有好句涌上心头,就不免要喜极而泣了。晚唐还有一个诗人,叫周朴,也是苦吟一派。有一次他在野外苦思诗句,正好碰到一个樵夫,他突然上前紧紧抱住樵夫,大声叫嚷: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把个樵夫吓得一把甩开周朴,连砍好的柴都顾不上要,就拼命跑走了。不料遇到巡逻的官兵,被当作贼抓起来。幸得周朴上前解释一番,才免去牢狱之灾。原来周朴看到樵夫背着木柴,触发了灵感,想出了妙句,因此激动得不知所以,没想到差点惹出一场灾祸。
灵感经常成为替罪羊,很多人写不出文章,就怨没有灵感。但是,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清代袁守定也说过类似的话: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十个字非常精练地概括出了灵感的本质:灵感是建立在平时的积累之上的。刹那间的火花闪现,其实都是多年苦心积累的必然结果。所以,如果你写不出文章,原因只可能有两个:一,你读的书太少。二,你构思得还不够深入。
前几天,跟Amy聊天,她说:“写公众号挺辛苦的,感觉,每天都得坚持,没尿的时候也得憋。”“没尿的时候也得憋”,一个女孩子,作出如此的比喻,实在是非常粗俗。但这远非最粗俗的比喻,台湾作家李敖有句妙语:有些作家老抱怨自己没有灵感不写东西,可是妓女能说自己没有性欲就不接客吗?——哈哈,我在《闲话打赏》一文中,将自己比作乞丐,李敖则将自己比作妓女,更是等而下之了。不过比喻虽然粗俗,却是非常贴切。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为了应付各大报刊的约稿,写到实在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他就拿出字典,随意翻到某一页,指定某一个单词,就以这个词为题写去,根本不需要什么灵感。
因此,我要说,没有灵感,只是一种托词。写着写着,便也就有了。不信,你看,我这篇《闲话灵感》,不就是写着写着,便也写出来了么?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文章著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