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乙状结肠部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上) | 一针一药

对于其部位可以不必考虑得那么精确。以脐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为中心,在上下左右两横指宽的范围内均可。随后会讲到压痛点的取法,古今医家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方法。

1 实证:桃核承气汤

可见腹力充实,乙状结肠部有较强的抵抗,按之有向上或向下放射样疼痛。除此之外,还有眩晕、眩晕倾向、便秘、面红赤、月经异常、易怒、躁狂状、鼻衄等症状的组合。如果具备腹证和这些症状的话,可以肯定是本方证。

但是,即使乙状结肠的抵抗和压痛并不那么强烈,而是类似桂枝茯苓丸证的脐旁抵抗和压痛特别显著,如果具备前述症状,还是使用桃核承气汤常易奏效。所以,关于桃核承气汤的腹候,可以认为其腹力充实程度更强一层,乙状结肠部或脐旁可触及相当强的抵抗和放射性压痛,并且,如果此时乙状结肠部与脐旁的抵抗、压痛同时存在,至于哪个部位更显著些也没关系。以上是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的想法,大家认为如何。

那么,先贤是如何认识本方腹部证候的呢。

稻叶文礼在《腹证奇览》后篇的本方项中,示如图C之“小腹急结图”,提示与前编的桃军丸图解(图B)一并观看,并列出桃核承气汤和桃军丸二方而进行论述如下。

▲ 图C 桃核承气汤证

“如图,小腹有急结且上冲,恶血深。诸久病者多有此症。不拘于多种病名,只是着眼于该腹症,而将本方作为主方,以攻击小腹急结之病毒。其邪毒浅者,可用此一方而治愈。然其邪毒深者,若逐日叠进本方时,恐其毒变动,诸症交错而起也,此时不敢懈怠,宜兼用他方除去诸症,其后复进本方。如此累月经年治疗,无论何种难病痼疾,无不可治者。”

据此可知,桃军丸为桃核承气汤之甘草换成荞麦,制成细末,练蜜为丸。二方分量基本相同,功效亦应极近似。

在《腹证奇览》前篇桃军丸项中曾说明如下,“如图,有形状,按之疼痛者,即为此证。世所谓男女积聚者,或号称劳瘵证者,间见此证。此因血证形成的缘故,或罹患吐血、衄血、下血、痔疾、脱肛、淋沥、经水不调等疾病。然若其毒不败,或可无此患。但有此腹症者,若长久使用桃军丸,则不发诸疾。”(此为桃军丸图说明之一)。

另外,“又一证如此图,如扭结者,按之即痛,亦为桃军丸证。与前述腹症不同,其腹软难以察知,宜潜心探求。凡此证,若毒在肯时,时有大下血,勿惊。然世医临此证,因不审腹症,故亦不能治。抱疾终身,甚则不治而夭亡,岂不哀哉。”(此为桃军丸图说明之二)。该说明与前述“桃核承气汤小腹急结之图”说明有近似之处。

但是,在后篇“桃核承气汤急结之图”,提示瘀血证腹候为,从脐下跨及左下腹部,在上部则呈两侧或中间部位偏细狭的形状向脐上部延伸,并说明道:“如图,小腹有急结且上冲,恶血深”。

但桃军丸的二图均为脐上,说明文如前所引用:“古今医书,大概将脐以下名为小腹,吾门仅将脐旁以上之左右为小腹”,将脐略上的左右处当做小腹。

这样一来,便不明白文礼所言之小腹到底是指脐下还是脐上。笔者认为,后篇“桃核承气汤小腹急结之图”所述符合事实。

和久田叔虎所著《腹证奇览翼》第三篇载有桃核承气汤图(图D)并阐述如下:“如图,从左脐旁天枢附近,于其上下二三指宽度,以三指探按,可触及拘结状物,斜按(注:三指斜向按压)之疼痛甚,且呈向上牵引痛,即可做为桃核承气汤之腹证。或脐上,或脐下,虽亦可有拘结状物且按之疼痛,但以左脐旁得之者为正候(译者注:正候,主证、本证之意)。可知波及脐上或脐下者,乃拘结剧者。

但按之而得其拘结(注:存在抵抗)却无疼痛者,或按之痛甚但急结不明显且其拘结处以指触之有软弱倾向者,则虽可认为血结,但并非符合此方之证。又按之疼痛连及腰背少腹者,亦不合此方证。易混淆于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芎归胶艾汤、猪苓汤类之腹证,详见于各方。”

▲ 图D 桃核承气汤图

笔者以为,以上见解是妥当的。但不知为何,尽管桃核承气汤证之类当属实证中之实证,可无论稻叶克文礼,还是和久田叔虎,在理应更清晰地指明腹力程度的地方,却似乎未明确地言及腹力。

汤本求真在《应用汉方医学解说》桃核承气汤项论述道:“东洞翁曰:‘治血证,少腹急结,上冲者’。其于脐左侧腹底部,可触及向上下方延长的细长索状物,按压其横径,若抵抗强且疼痛甚者,可认为有少腹急结证。此为瘀血所致急结,或有向上方的上冲,或有类似上冲状况,遂可定义为血证少腹急结之上冲。当病症剧烈时,其急结不止于少腹,会从少腹上冲,迫至左肋弓下方以及心下部位,引起胃痛、呕吐、胃出血等。另有上冲之时,犯及心脏或呼吸系统,出现心绞痛、喘息等症。上冲达到极端状态时,可波及头脑部。故师论之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其中“少腹急结者”和“其人如狂”可看做前后呼应,于少腹急结之瘀血上冲,侵袭至脑部,遂出现如狂症状。故云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提示以少腹急结为指征,便应当使用桃核承气汤攻下之。

如上所述,病之毒邪虽多冲逆于上部,但急结亦可波及右侧或下方,引起膀胱、尿道、生殖器、直肠、肛门、下肢等处诸种疾病,所以东洞翁的定义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仅做参考为宜,应当遵从师之所说,把少腹急结证作为主要目标。……”

其中“其于脐左侧腹底部,可触及向上下方延长的细长索状物,按压其横径,若抵抗强且疼痛甚者,可认为有少腹急结证……”的记述,为桃核承气汤的汤本求真式腹候,与大塚敬节对本方腹候的看法几乎是相同的。

归纳上述之要点,桃核承气汤腹候为,乙状结肠部附近、左脐旁、脐下等处触及抵抗,主要朝向上方的放射性压痛,加上前述的一组自觉症状,并且具备充分的腹力也是一个条件。

本文选摘自藤平健先生原著《汉方腹诊讲座》(《伤寒论腹诊讲座论著选译(一)》)。

(0)

相关推荐

  • 经方医案之小陷胸汤合桃核承气汤治疗肩周炎

    肩围炎为一种慢性损伤性或退行性非细菌性炎症.中医称为"五十肩"."肩不举"."肩凝"."漏肩风"."老年肩&q ...

  • 腹诊用经方治疗月经后期两案

    基于腹诊用经方治疗月经后期两案--经方治妇科病之二 原创 琼海经方吴灿 琼海中医吴灿 前天 刘书蔓整理  吴灿主诊 曾某某,女,28岁,就诊日期:2021-02-23  病历号901460626 主诉 ...

  • 王宁元:腹诊经验谈(下)

    作者简介 王宁元,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医学博士.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岐阜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杜雨茂.藤原久义.陈可冀诸先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与临床工作,在 ...

  • 白发伤寒论|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五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抵挡汤主之. 126. 伤寒有热.小腹满. ...

  • 白发伤寒论|第二十一讲(144.107)

    第二十一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 与乙状结肠部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下) | 一针一药

    对于其部位可以不必考虑得那么精确.以脐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为中心,在上下左右两横指宽的范围内均可.随后会讲到压痛点的取法,古今医家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方法. 2 虚证: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 乙状结肠附近 ...

  • 与脐旁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下) | 一针一药

    在确认脐左斜下两横指处有压痛的场合,几乎同时亦于脐右斜下旁开两横指处.左斜上或右斜上旁开两横指处.还有脐上或脐下旁开两横指处,均可触及抵抗和放射性压痛.所以可以一括将这些部位统称为脐旁压痛点吧. 将脐 ...

  • 与回盲部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 | 一针一药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甚至<腹证奇览><腹证奇览翼>以及其他相关著作中,并没有看到有关右下腹即回盲部附近瘀血之抵抗及压痛点的记述. 但是,对于左侧下 ...

  • 4年疑难病,奔豚汤8剂愈|一针一药

    导 读 <金匮要略>:"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条文大家都会背,只是,临床上,你我真的会用吗? 针对疑难病之复杂症状,如何&quo ...

  • 胸胁苦满就必须使用柴胡剂吗? | 一针一药

    由于胸胁苦满症状与多种器官有关联,其出现的几率非常大.另外,即使从疾病本身的流动状态来看,在少阳病这个病期,犹如水流回旋积聚而形成池渊的状况也很多.在阳证为少阳,在阴证为太阴,均为此种池渊形成最多的时 ...

  • 胸胁苦满(季肋下抵抗、压痛)症的柴胡剂腹诊症状及方剂*

    ​以胸胁苦满(季肋下抵抗.压痛)为例: ①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胸胁部位腹诊描述有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胁支满.胸胁烦满.胸胁下满.胸胁满微结.胸下结硬.胁下痞硬.胁下硬 ...

  • 『名医经验』中下焦大剂 上中焦小剂

    大病应大治,大病小治,如同儿戏:小病应小治,小病大治,正气不安:下(焦)病应重治,下病轻治,隔靴搔痒:上(焦)病应轻治,上病重治,药过病所. 笔者向来认为:医者擅用大剂或者擅用小剂,是由其所擅长治疗的 ...

  • 正是因为尊重科学,所以在补剂上才要说实话

    作者:剑眉同学(健身培训师,优秀科普作者) 之前在春雨专栏写了一篇名为<吃了补剂就能给健身加成?看完这篇又能省笔钱了> 后来收到了一份"老前辈"的文章回复,原文链接如下 ...

  • 药仅三味,仲景“祛瘀活血剂之冠”,还能够治疗狂犬病……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