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周末去哪玩?大!世!界!
大世界是老上海的象征,也是近代典型的都市娱乐场。曾有句话说,“不到大世界,枉到大上海。”开办于1917年的大世界至今已近百年,这个曾经的海上狂欢乐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对上海本地人来说,应该没有不知道“大世界”的。据1995年的调查,上海市民中有80%的人都去过大世界。而大世界自其开幕以后,接待的游客数量也是非常之多。
解放前大世界游客的准确人数已经很难找到,但自1917年开业以来,游乐场中的戏场一直座无虚席。1938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曾对上海游戏场进行过调查,对大世界有这样的描述,“当我跨入大世界时,就看见如江潮般的游客,拥轧在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我几疑里面出了什么乱子,哪知他们都在售票处争购游览票呢。外面的人群,虽己轧得不能动弹,可是几位售票员,也有些弄得手忙脚乱。”
而1946年上海社会局的官方调查表明,大世界每天售票7000张。但你要知道,官方调查统计的人数通常比实际的要低,因为会存在瞒报和漏报的可能。1946年,大世界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劳资纠纷案,当时大世界的员工李旺发写信给上海社会局局长吴钧,他在信里提到,每天卖出的票有一万一二千张,每天盈余四五百万元,但员工工资低,他要求工资加七成。经过社会局调查,后来员工工资涨了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世界每天售票一万多张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1950年代大世界排队进场的游客
至于解放后的游客数量,根据档案馆资料的统计数据,除1950、1963、1964、1965四个年份外,其他年份累计游客量都在365万以上,也就是说日平均游客量都超过1万,接待峰值是1955年的春节,有40000人。另外,从1960年代大世界宣传单的照片上也可以看到,排队等候入场的人群超过了好几个街区。
因为游客多,当时有个传说,有人被人群从入口直接挤到出口,便惊叹,大世界真的好大啊,里面居然有马路,还能开公共汽车呢。因为游客多,十分拥挤,也有游人说,我们不是来游玩,是来受罪。这和今天某些著名景点在长短假期间的情况差不多。
大世界由海上闻人黄楚九开办于1917年,当时基本上可以称为“高尚的平民狂欢乐园”,游乐场中基本上没有露骨的色情和暴力,继承了中国传统庙会文化的狂欢特征;1931年由帮会头目黄金荣接手经营,基本的游乐项目经营模式没有改变,但因为黄金荣本来就是个流氓头子,场中加入了很多露骨的色情暴力成分,所以大世界就演变为“堕落的体验世界”。从游乐项目的组成来看,解放前的这两个阶段是戏剧类、非戏剧类以及参与性游戏等项目共同繁荣的阶段。
大世界的空间系统比较独特,是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洋建筑相结合的产物。起初,它的设计师是周惠南,他是上海较早的建筑设计师,曾经设计过远东饭店、大新公司、中华大戏院等建筑,后来,外籍设计师李查士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所以,大世界主楼上的四层高塔,底层用的是西式图案,而二三层却是中式图案;单个剧场采用的也是当时最新引进的西式舞台结构,每个剧场有座位三四百个。全场十多个剧场空间,座位共四千多个。
更有意思的是底层的中心场和连接各层楼的天桥,还有面向底层中心场的各层楼的回廊的结构设计,一方面缩短了各个剧场或游艺点单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使游客在大世界游览时,从一个剧场转移到另外一个剧场,都能找到一条快捷的通道,游览路线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它暗合了古希腊圆形剧场的形式,天桥和回廊变成了圆形剧场的观众席,中心场是表演区。圆形剧场给观众带来了与现代剧场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更有仪式感和参与感。
1950年代大世界的宣传画
大世界的成功大体有三方面,一是游乐项目丰富多彩;二是其经营方式,采取一票畅游制;三是狂欢气氛的营造。
大世界演艺节目丰富,堪称表演艺术的大型超市。说它百戏杂陈,一点也不过分,很多中国戏剧和曲艺种类都曾经在大世界里露过面。京、昆、越、沪、淮、评弹、大鼓自不必说,另外,还有东北蹦蹦戏、皖南花鼓戏和福建采茶戏这样的地方小剧种。在大世界的广告里,也能看到不少新奇的戏曲名称,如常州古曲、常锡文戏、常锡滩簧、苏锡新戏,其实它们都是锡剧的前身。还有沪剧、越剧和滑稽戏这样的剧种,干脆就是在以大世界为首的游乐场里成长起来的。大世界,就像个戏曲博物馆,既有横向上多种戏剧的并置和互相借鉴,又有历史纵向上各种曲艺、戏剧的演变历史,是现代戏剧演变的见证。
在节目的时间安排上,大世界更是大胆。大娱乐套着小娱乐,节目与节目之间不留空当。大世界的每个剧场都轮番有演艺节目上演,中间没有间隔,游客即使一整天坐在一个剧场内,也能持续欣赏到不同的节目。大世界内有数十个这样的剧场。就好像今天的电视节目,同时有几十个频道播放,每个频道从不停歇,这比迪士尼乐园的演艺节目丰富得多。
如此丰富的游乐空间,实行的是一票制,而且票价比电影票还便宜,游客低价入场后可以玩一天,自由选择他一天根本不可能玩遍的游乐项目,其满足感可想而知。大世界的票价之低,与里面丰富的节目相比,基本上已不成为把游客挡在外面的因素。
“跑冰”,大世界的娱乐项目之一
1917年到1931年,上海大世界可以说是远东最大的市民文化娱乐场所。大世界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上海市民游乐文化的象征。不过,要说明的是,大世界固然有名,但在它之前的新世界才是游乐场的鼻祖,而且,可以说,是新世界催生了大世界。
其实,上海最早的室内游乐场是楼外楼。它以电梯、哈哈镜、屋顶观景、固定的评弹、滩簧和滑稽演出吸引游客,没有大型的戏剧演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个屋顶夜花园。而其中尤其吸引游客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从国外进口的几面哈哈镜,它可以把人照成千奇百怪的模样;另一个是“电梯”。这都是当时的稀罕玩意儿。
“楼外楼”的成功经营,确立了沪上综合性室内游乐场的业态,相较于之前的花园、夜花园这样的娱乐场所,它更具吸引力。楼外楼为综合性游乐场确立了某种规则,是老上海游乐场的雏形。后来,由于房屋安全原因,演出舞台被拆迁,楼外楼营业也随之结束。
《申报》上楼外楼广告,1914
之后出现的就是新世界游乐场。游乐场面向大马路(即南京路),当时剧场实际只有三个,一楼剧场演电影和髦儿戏这些大型节目,一楼还另外有滑冰场、弹子房、跑驴场。二楼是小剧场,主要轮番上演苏州滩簧、宁波滩簧、上海本地滩簧、扬州说书、苏州评弹,宣卷等曲艺,还有时髦的文明戏、北方大鼓、口技杂耍、三弦拉场戏等等。三楼仍是屋顶花园,有中西大菜、美酒糕点、民间小吃、时令水果、冷饮热茶,应有尽有,可以凭栏远眺。下面正是外国人开办的跑马厅和赛马场,可以看到赛马盛况。夏天,楼顶还放映露天电影。新世界还专门发行了《新世界报》,把一整天的游艺节目的演员、剧团和时间都刊登在上面,供游客选择观看。同时还在报上刊登一些娱乐新闻以吸引顾客。
大世界也发行《大世界报》
新世界游乐场于1915年8月4日正式落成,由黄楚九出任经理。开幕时票价3角。游乐场设施齐全,雅俗共赏,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娱乐项目。在大世界未建之前,新世界应该说经营得有声有色,而且带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综合性游乐场的发展。
新世界是第一个专门兴建的游乐场建筑,其建筑布局专为游乐场而设。对游乐场空间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行一票制,票价较低,面向大众;游客进场后可以玩一天,自由选择游乐项目;大娱乐套小娱乐,节目和节目之间不留空当,大世界的这种经营模式,其实就来自于新世界的成功经验。新世界经营时有大型的戏剧和影戏节目,有小型的曲艺节目,还有参与性的游乐项目,比如跑驴、溜冰等,而且不间断地举办一些花国总统评选活动,以扩大新世界的知名度。
由于新世界很赚钱,与黄楚九合作的一方最后夺走了黄楚九的股份,这使黄楚九下定决心,一定要建一个比新世界还大的大世界。大世界就是这么诞生的。从此,大世界和新世界,就如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始了上海综合性游乐场的竞争。
1954年7月2日,上海市文化局奉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市长令,接管、整顿大世界。这之后,大世界的游乐项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戏剧类项目比如曲艺节目、游艺项目等渐渐地在大世界消失了,大世界的演出场子主要为电影场、京剧场、戏曲场、沪剧场、木偶场、淮扬场、滑稽场、歌舞杂技场、锡剧场、越剧。而演出剧目和其他剩余的游乐项目也渐渐失去了纯粹娱乐的成分,增加了更多教育的成分,使大世界最终成了健康的联合剧场。
改造后的大世界阅览室,挂有毛泽东、斯大林像
原属大世界的众多剧团也进行了改组,更换了名称,原本和大世界的雇佣关系也改为合同关系。为了走向“健康”,大世界不仅赶走了众多的游乐项目和场中四处游走的摊贩、烟气腾腾的小吃摊点,环境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大世界的几次更名上。
大世界数次易名,都和时代变迁息息相关。1955年,大世界收归国有,便更名为“上海人民游乐场”。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大世界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剧场”,然后成为外贸仓库,1974年,改名为“上海市青年宫”。1987年大世界才再度恢复原来的名称,向游人开放。
1959年红霞歌舞团在大世界演出
几次更名中,最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改名。为什么“大世界”要改名为“上海人民游乐场”,当时的报纸是这么说的:“为什么‘大世界’还不改名呢?他们说,大世界过去是旧上海黑暗社会的缩影,大世界这三个字不过是过去流氓资本家为了想赚钞票,故弄玄虚的名称,今天,这个游乐场的性质和过去已经本质的不同,因此应该把过去的名字改掉。”
但没想到的是,把“大世界”改为“上海人民游乐场”,人民首先并不答应,有人认为:“过去我们有一个时期热衷于人民二字,于是有人民大舞台,人民广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游乐场,上海人民图书馆,人民文学等,似乎不标出人民二字,就不足以显出其与人民的关系似的。这个上海人民游乐场就改得不好,名称又长,念起来又太别扭。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常习惯地叫大世界。我幼年在乡下的时候,对上海的印象就只知道上海有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能启发一个人多少丰富的联想啊!它使我好奇,又使我羡慕,并且立下宏愿一定要去玩大世界,才算见到了大世面。而现在,把一个有血有肉,有艺术性,有特性的名称改成了公式化,又充满了八股气的名字了。”
改名只是外在标志,真正受到打击的是大世界最有特色的游乐项目安排,大世界的产业链因此遭遇断裂。
作为一个平民游乐场所,大世界的票价一直很低,低票价是靠低成本维持的。在黄楚九和黄金荣时期,场内剧团和演员的工资是很低的,艺人们受尽剥削,所以大世界的资方还能维持并赢利。但是解放后剧团的正规化、地方戏的成熟化和曲艺艺人地位的提高,反而让大世界的游乐项目来源发生了问题,支撑解放前大世界等游乐场产业模式的产业链从供给上已经断裂。游乐场业态已经不可能赢利,除非政府进行演出补贴。1950年代末大世界的繁荣,就是政府靠行政命令征调一流剧团进大世界才创造出来的。发展到“文化大革命”,连哈哈镜都成了歪曲劳动人民形象的罪恶工具而被撤销。
“文革”期间,大世界被摘牌
1987年1月25日,大世界恢复原名,并再次对外开放。而重建后的大世界,唱主角的,不再是戏剧类项目,而是非戏剧类项目中的游艺和其它项目,比如碰碰车、桌球、游艺厅、舞厅和音乐厅等。
在很多人心中,大世界大概是老上海的一个象征。时过境迁,大世界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建大世界,老年人大概希望越接近原貌越好,青年人则希望注入更多现代气息,而在具体实践中,大世界既有创新之举,比如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也有怀旧之举,比如重建的戏曲场。然而,作为都市娱乐空间,大世界的地位确实难与昔日匹敌。2003年大世界关门歇业,现在的大世界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建筑空间的意义已经不单纯是个游乐场了。
1980年代大世界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