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与血糖
一 咀嚼功能与唾液,对餐后高血糖_耐糖能的影响
滋賀県長浜市对约1万名市民进行了体检。侧重牙科咀嚼效率的检查,并增加了牙周病和龋齿病的筛选。咀嚼效率的检查方法是:用由乐天木糖醇生产的口香糖进行咀嚼。然后用色度计检查变化了的口香糖颜色。再将算出值和咀嚼前的色素变化(色差)予以定量化。另外血液检查和身体测量、血压测量、心电图和体脂肪比率等,除生理数据和生物化学的数据之外,依靠登记类型查询生活习惯。对象年令为40~74岁。区别男女层次解析,调整不确定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
(结果是):年齢層次方面,年齢層次越高,咀嚼效率越低。罹患糖尿病的越多。将咀嚼效率分为4个分位检讨时,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值,高密度脂旦白(HDL)与糖尿病的分布上没有差别。在咀嚼效率高的人群里有抽烟习惯者少,有喝酒习惯者多。在运动习惯,热量攝取方面:人群之间没有差别。另外,在咀嚼效率高的人群里患 患牙周病的人少。在咀嚼效率和糖尿病的风险方面。不分男女,咀嚼效率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越低。
从咀嚼习惯来看,男性咀嚼的速度越快,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其后,为了搞清咀嚼效率与糖尿病的关连,又探讨了胰岛素的抵抗性。男性,女性分别就年令层次解析的结果:30~49岁的壮年期,咀嚼能力越低。胰岛素抵抗性就越高。说明咀嚼能力低下与与胰岛素抵抗性增大相关。
二 咀嚼与胰岛素分泌的研究,咀嚼口香糖后的葡萄糖耐量试验
C肽[C-Peptide]是胰腺在胰岛素生成时从胰岛素原分离出来的,反映了新生成的胰岛素的量。这次,为了探讨摄取葡萄糖时分泌胰岛素与咀嚼的关系,分了咀嚼口香糖后摄取的葡萄糖液组和不咀嚼口香糖摄取的葡萄糖液组。观察其在摄取葡萄糖后血C肽值的变化。测试者女性19名,平均年龄20岁。Body Mass Index (BMI)在25以下,这些被试者把不含香料和甘味料口香糖咀嚼15分钟分别进行葡萄糖耐量测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分别于15.30.60.120分採血。测定血糖值,血中胰岛素值,血C肽值。
其结果:血中C肽值咀嚼组于30分钟后达到最高值,非咀嚼组在60分钟后达到最高值。另外,咀嚼组糖耐量试验时血糖值上升比非咀嚼组慢。证明咀嚼可以抑制血糖值的急剧上升,由此说明,摄取葡萄糖前咀嚼与否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也证明了过食与肥胖有一定的关联。
附原件:
平桥老师可否帮忙翻译两小段日文资料。
最近想起曾在《国学堂》{梁冬对话国医大师陆广莘}节目中听到陆老讲过自己几十年前“让糖尿病患者餐后咀嚼棉花团20分钟血糖明显降低”的事。
于是想详细了解一下“咀嚼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这个问题,但反复搜索也没有发现国内有相关的研究资料,倒是找到2段日文资料,感觉国人对传统养生术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水平尚有不足。
主讲人:陆广莘老师
︱老了易发生各种肠道疾病?︱
地球上每个生物都有它应该活的寿命(非自然死亡除外),可是其它动物能活到终年,但人类为什么没有活到他应该活的寿命?
为什么?与“嘴”有很大关系。
人老先老嘴,人老齿落,无法咀嚼时,会进食汤泡饭或是较稀食物。但是常期如此将导致胃的负担变重,减缓肠道蠕动速度。长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生。
所以我强调,老年人需要注重嚼,所以吃饭最好吃干的,因为在咀嚼的过程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唾液在分泌。
︱保年轻,能杀菌的唾液︱
“脾为涎,肾为唾”
——《黄帝内经》
中医管“唾液”叫“金津玉液”,认为多唾或久唾,会耗伤肾中精气。把金和玉的形容词都放到上面了。可见唾液有多么重要。
现代生物化学发现,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杀菌作用,能杀灭有害微生物,保持口腔卫生。现在大家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许多食品常常会含有各种食物添加剂、防腐剂、甚至于微量的致癌物等等,你一口气全呼噜呼噜下去了,病从口入,会直接导致肠胃负担过重。你细嚼慢咽时,就能够通过唾液把这些不好的食物添加剂慢慢分解掉。
︱咀嚼可以降血糖?︱
1958年,我们国家曾有两位知名的生理学家和生化学家针对糖尿病人进行过一场“嚼海绵”的实验。当时抽取了50位糖尿病患者,请大家咀嚼消毒过的海绵半小时,半小时后发现50人的所有血糖、血脂都有下降。
我曾在1961年《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主张糖尿病病人首先吃饭得慢,我们需要细嚼慢咽。
同样一碗米饭,我们囫囵吞枣般地往下塞,5分钟解决掉一顿饭,米饭内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分解转化功能降低,血糖能不升高吗?
如果我们吃得很慢,那么米饭经反复咀嚼转化后,胰岛素能够应付转化,血糖自然就不需要升高,等到你吃饱了,血糖也没有过量。
大脑神经接收饱腹感信号通常需要约15-20分钟的时间,而吃饭吃得太快了,大脑还没有反应过来,等觉知到饱时,可能就已经吃多了,血糖自然会过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