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启蒙︱第四课:学拟简单的对联

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对联这种我国所独有的文学艺术,我们不说要怎么精通,但应该会一点,才不愧为华夏子孙。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学拟简单的对联呢?我觉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牢记对联的基本要求  

前面我们说到对联的基本特征,这是在对对子(哪怕是宽对)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的,它们是:

①字数相等忌用同字

②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③韵律和谐仄起平收

④内容相关意趣贯通

  二、积累  

1、古代学习撰写对联的葵花宝典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李渔《笠翁对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车万育《声律启蒙》

听《声律启蒙》歌,学习古代对联口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古人学习对对子都是从这种启蒙书籍开始,要背诵启蒙书籍。这种书籍大致上都是从一个字对一个字的对子开始,发展到十多个字的对句为止。从少到多,由浅人深。它们是按诗韵编排的,这就使学童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也熟悉了近体诗的押韵。

2、词汇的积累

当然,作为现代人学习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艺术,也不必太拘泥于古人的方法,但是一些基本的积累还是需要的。除了上述两种书籍外,还需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而且要能够分类去积累。

比如名词的积累:人名、地名、国名、、植物名、动物名、器物名等等;

再比如色彩词的积累: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等等;

再比如方位词的积累:上下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等;

再比如同一事物不同的名称叫法,如月亮还可以叫做:婵娟、蟾宫、嫦娥、金蟾、金波、金兔、金镜、金盘、银钩、银台、玉钩、玉蟾、玉轮、玉弓、玉兔、玉桂、玉盘、玉羊、宝镜、悬弓、悬钩等等。

例子就不再多举了,总而言之,只有有了丰富的词汇量,我们才可以在对对子中游刃有余。

  三、具体方法  

先看一则对联故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是清代有进步思想的著名画家,他还是一个题对联的里手。有一次他到镇江金山寺去游览,寺里管招待的和尚见他衣着简朴,以为不过是个普通的游客,便随便地说了声:“坐,茶。”后来看见他挺仔细地欣赏墙壁上的书画,心想这个人大概不是一般的俗客,就稍为客气地招呼说:“请坐,泡茶。”并且走上前去请教姓名,当他得知是当今大名鼎鼎的画家郑板桥时,就赶忙张开笑脸、毕恭毕敬地逢迎说:“请上坐,泡好茶。”

后来当郑板桥要告辞离去时,和尚拿出纸墨笔砚,想请他为金山寺题副对联,郑板桥并不推辞,含着微笑拿起笔来,在纸上书写了下面两行字:“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郑板桥这副对联是对社会上包括和尚在内的那些看人下菜碟的势利小人的讽刺,也是对那种趋炎附势的恶劣的社会风俗的针砭。

这虽则是一则对联掌故,但可以作为我们初学者写作对联的一种很好的借鉴。具体方法有:

(一)扩 充 法

上一则对联故事就是运用“扩充法”拟写对联的很好的例证: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这种方法就是从简单的一个字开始,上下联逐步扩展,如下:

雨;风

暴雨;狂风

下暴雨;刮狂风

窗外下暴雨;山上刮狂风

(二)拆分法  

这种方法跟上一种思维刚好相反,给出了上联或者下联,根据出句的特点拆分,然后一步一步对照。比如出句“门前碧水环绕”,请对下联。我们可以抓住出句中核心词“水”,然后逐步拆分,在进行对仗。具体如下:

水;山

碧水;青山

碧水环绕;青山巍峨

门前碧水环绕;屋后青山巍峨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扩充法”属于上下联自拟练习,而“拆分法”是已有上联或者下联,然后去对下联或者上联,其实在思维上本质上是一样的。

并且在扩充或是拆分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划分句子的结构。

(三)划分结构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对子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中最核心的一条是“结构一致”,因为把握了“结构一致”这一条,其它的基本上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那么,对联中句法结构通常有哪些类型呢?

 对联的句法,就是对联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有的用关联词语组联,常常用“也”、“又”、“既------又------”等等。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常用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常用关联词有,“才---又---”、“已---又---”、“曾---又---”等。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又如:理发店联:

不叫白发催人老;

更使春风满面生。

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例如:  

宁以义死,  

不笱幸生。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又如:某药店联:

但愿世间人不病;

何愁店内药生尘。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

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又如:巧理千家财;温暖万人心。

上联说行动,下联说目的。

9、条件关系

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结果。

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

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成一段香。

又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节,你能够拟写简单的对联了吗?那就请你们为自己的教室或者寝室,或者是书房你写一副对联吧。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