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话太极(二十八)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2020-01-10
把下面这篇文章转发给诸位,是因为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或许作者不是有名的大师,但一定是一位太极明家。这是一篇明白人写的明文。《找到无极状态,才能迷恋太极拳》 学习太极拳,就要找到自己的气场,才会进入无极状态,从而提高太极功夫。 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虚无才是最上层的功夫。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 假如练时动作散漫,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 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做功夫的辅助则更好。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做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 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1月18日
懂 劲

谓懂劲?《太极拳论》明确地指出“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何谓阴阳相济? 《老子》精辟地阐明“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关于阴阳相济,老子以无与伦比的大智慧,概括出“相字六诀”:有与无,有无相生;难与易,难易相成;长与短,长短相形;高与下,高下相倾;前与后,前后相随;音与声,音声相合。把存在于万物内部阴与阳内在的相济关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把视之不见,触之不及的阴与阳从理论认识的高度,转换成可知、可感、可会、可用的有为之法。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内功修为,具体体现在松与紧、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有与无、急与缓、屈与伸等,既相对立又相济合的关系中。所以可言:太极内劲,是阴与阳合出来的。 常言道:把式好练,劲难拿。比如松与紧是内功修为懂劲的关键要素。单纯松好练,单纯紧也好找,难就难在松中求紧。松是松,但松中含着紧;同样难在紧中要松,紧固然是紧,但紧中一定有松。难在一松就没有紧,一紧就离开了松。没有紧的松一定是懈,离开松的紧必然要僵。 一根软绳,虽然松但软弱无力,尽管能被缠绕,但毫无反击之力,其结果任人宰割,被动挨打。一根硬棍,虽然宁折不弯,尽管坚硬不屈,但毫无随屈就伸,随曲能直的弹性反应。其结果以硬碰硬,折断告终。 唯有绕指之钢,软中有硬,柔中寓刚。当松则松,松中有紧,当紧则紧,紧不离松。该柔则柔,柔里藏刚,绵里藏针。该刚就刚,刚不离柔,外柔内刚。松与紧、刚与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虚而不屈,动而欲出。有感即应,感而遂通,随屈就伸,随曲就直。劲是两种对立的元素,不同而合出来的。 太极内劲是阴与阳“非”出来的。亦如拳经所云:“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内劲所求:
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以求似松若紧,似紧若松;
似柔非柔,似刚非刚,以其似柔若刚,似刚若柔;
似虚非虚,似实非实,以至似虚若实,似实若虚;
似静非静,似动非动,以达似静若动,似动若静;
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以便似曲若直,似直若曲;
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以此似有若无,似无若有;
似是非是,似非非非,以故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故此,内劲是两种对立的元素,似是而非出来的。 太极内功修为是否有得,以懂劲为入门之槛。所言懂劲亦如拳论所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所谓懂劲,仅此而已,没有之一!■
▲ 1月31日
调 平
极桩功,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其关键在于调整自身内在的阴阳平衡,以其达到人与自然的阴阳合和,内外平衡。 拳论有云"立身须中正安舒"之"立如平准"。所言之"平准"即"以平为准,准而调平"。做到能调平而有准者,面对外界的种种急缓突变,定能做到:虽动犹静,心平气和;动中寓静,处处守中。 当下所暴发的"新型病毒"疫情,正是人在求生存发展过程中,违背天地自然之道,破坏阴阳平衡之必然。在此非常时期,以太极桩功,调平自身之阴阳,以平为准,以一应万,突显其重要作用。 为此,开出一味桩功之"方剂",早晚各一付。供同学参考:
早站:无极桩
阳抱我
晨起,六点四十五分至七点四十五分,背向东方面朝西,垂手而静立。
默诵:中正安舒,静心凝神,呼吸自然,周身松通。
内观:朝阳晒背,晨曦缕缕,层层透内,暖暖入心。
意想:晨曦拥,朝阳抱,我立其中。静静感受被阳光拥抱的温暖。
晚站:浑圆桩
我抱阳
傍晚五点十五分至六点十五分,依然背东面西,抱球浑圆而立。
默诵:竖开横散,内抱外撑,悬提沉落,内外三合。
内观:夕阳透胸,晚霞映心。精气鼓荡,遍体周流。
意想:晚霞映,夕阳沉。怀抱身拥我归空。静守细品拥抱夕阳余晖的觉悟。
在此提示,太极心法之重要法则:借假修真,凡此皆是意。即使乌云遮日,阳在心中起,意在无中生。虚而实之实而虚,无中生有有回无。 祈愿每位同学、家人:平安,平稳,平和,平祥!■
▲ 4月3日
承前启后

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拳冠名以太极,是因为此拳以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 我所传承的太极拳道内功,始终恪守"以文载道,以武演文,以拳証道"的修为宗旨。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近六十年的实修实证过程,把理法提练出"一须三要",把心法总结为"一求三修",把功法归纳为"一拨三能"。同时,摸索出以"看、听、摸、悟"四法归一的教学方法。在拳道修为及传𠄘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独具新意的路径,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实践的完整的传承体系。 这套体系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以道论拳。一改就拳说拳的教授方式,在《老子》道家思想的大背景下讲拳,始终贯串阴阳之理,意境自然深远。为此开设了《拳说道德经》的系列讲座。二、修为在心。不以拳脚论功夫,不拘于外形招式的修为。始终把握"以形求意,以身修心,身心同修"的主旨。坚定不移的遵照先辈指出的"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的修为法则。三、始于桩功。授拳不是从拳架开始,而是始于桩功的修学。始终坚持"桩为体,拳外用;桩为拳之内在主宰,拳为桩之外在之形"。破除昔日"传拳不传桩"的陋习。太极真内功的传承,一定始于桩功。 老子用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书写无为大道的品质,太极拳以有为之拳法实证并演绎大道的内涵。太极拳是哲理拳、艺术拳、修心拳、生活拳、生命拳……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入道而阶及神明,是我所传承的太极拳道内功修为之最高境界!■
爱智慧侯志强推荐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